一、铜陵最出名的是什么?

铜---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二、铜陵有什么历史文化

铜陵的历史文化?可能最显著的就是铜文化了。作为中国古铜都,铜陵的铜采冶历史有三千多年。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绵延至今。其次是佛教文化,古时地藏王上九华山修行,在大通大士阁舍舟登岸休息,,更有乾隆赐的九华山头天门的匾额。商业文化,古时大通是安徽四大商埠,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是皖南门户,清朝曾国藩在大通设盐务局、大通营,统辖诸省盐务,中英<《江宁条约》补充条约>增开大通为通商口岸。大通商铺林立。有“小上海”之称。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科学文化……

三、铜陵当地有哪些风俗传说

1. 铜陵县顺安三月三庙会

传说: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顺安一带的贫民百姓遭战火洗劫,惨死无数,所剩无寥寥。幸存者便盖起一座神庙,定期祭祀,求神灵保护,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的百姓都赶来烧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宁,风调雨顺,日久便形成了一种乡俗,来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一些商人小贩也赶来摆摊设点,做些生意。农民们也带来粮食土产,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庙会便逐渐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

2.妹妹出嫁哥哥背

这一婚俗,至今在铜陵地区还广泛地延袭着。在新娘出嫁的前几天,新娘的父母就已安排好了背妹妹上花轿的哥哥。一般由新娘的亲哥哥担任,没有亲哥哥的则由堂哥哥担任,没有堂哥哥的则由表哥哥代替。而这些哥哥中则以大哥为最,大哥不在由二哥替代,以次类推。

妹妹出嫁的这一天,背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打扮一番,待新郎家迎亲的队伍来了之后,新娘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6尺长的红绸布(现在演化成一床大红绸被面)往哥哥的肩上一搭,并递给哥哥一个红纸包,红纸包内一般包有20块钱,然后由新郎扶着新娘趴在哥哥的背上,由哥哥背着妹妹送上迎亲的花轿(或轿车)上。新娘上了花轿以后,迎亲的队伍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上路了,而那块大红绸布(或红绸被面),还有那个红纸包则是妹妹送给哥哥的答谢礼品了。

说明父母亲对女儿婚事的慎重,也显示了兄妹之间的亲密和友爱,还有离别的难舍之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新娘出嫁时脚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否则便不吉利。

3.正月十五“送年”

清朝时期,铜陵地区有个正月十五送年的习俗,颇为热闹,至今还在少数农村流行着。

正月里是新年,可这新年也是有“头”有“尾”的,一般地说来,腊月三十的晚上(即除夕夜)算是新年的“头”,那么正月十五就是新年的“尾”了。既然这个新年是在除夕的那天晚上燃放鞭炮把它迎来的;那么,这个年过完了,也得举行个仪式把它送走。这个仪式就是正月十五的那天的一场燃放鞭炮的活动。奇怪的是这一天燃放鞭炮,既不是在清晨,也不是在夜晚,而是在下午的两三点钟的时候进行。

送年活动,是以村子为单位。正月十五吃过午饭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送年了。几乎每家每户都将一串长长的鞭炮挂在家门口,有的挂在屋沿上,有的拴在树杈上,有的挂在门口凉衣物的绳子上,还有的人家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拴着,让小孩子们高高地举着,这个时候,只要有哪家带个头,点响了自家的鞭炮,顿时,整个村子里的鞭炮便会一下子全都响了起来。可以说家家放、户户放,一户都不冇,把家里所有的鞭炮全部都放光,反正这个年已经过完了,明年过年,明年再买。

送年的鞭炮响过之后,大家见面时互相鞠躬致意,握手寒喧几句,说上一些吉利的话,不外乎是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步步高升、合家平安一类的话语。

4. 抓周

抓周这一习俗既有浓郁的喜庆色彩,又带有较重的迷信成份。这和“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动差不多。想通过“抓周”这一活动来预测未来和前途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大家还都这么做,为的不是迷信而是喜庆,宝宝长到一周岁一般的都会走路了,会说几句简单的话了,宝宝的父母,爷爷奶奶及全家人都非常高兴,通过抓周这一活动,全家人聚集在一起,逗小宝宝乐一乐,笑一笑,增加喜庆的气氛。

抓周这一天,除了给宝宝购买新衣服、新玩具外,还要给宝宝照相做纪念(宝宝周岁照),有条件的人家还有给宝宝摄像,带宝宝到公园里去玩耍,最后全家人在一起聚餐,共祝宝宝一周岁生日。

5. 抹 红

传说过去一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时,天还没有亮,迎亲的队伍就来到了门前。由于一路风尘,迎亲的人们个个都是尘土满面,汗流浃背,小姐家的人赶快就端来了水盆给来人洗脸。在慌忙之中,不知是谁把那个盛满了梁红的水盆端给了来人。因为当时天还没有亮,谁也没有看清楚这是一盆什么颜色的水,都争着洗了起来,不用说,人人都变成了“红脸关公”。天亮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人只有两只耳朵没被染红,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正欲打水重洗,这时小姐的父亲从屋内走了出来,双手作揖,笑呵呵地对大家说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人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象征着大吉大利,大家今后一定都能走运发财,有何不好?还有两只耳朵没被染红,我看就干脆一起都染红了吧!”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先生如此这般一说,他家的佣人们便一轰而上,双手沾满盆内的红水,一起朝迎亲的人的耳朵上抹去,有的人干脆连胫脖子都一起给染红了。这件事很有风趣,又有热闹喜庆的气氛,后来在铜陵地区就迅速地流传开了。

四、铜都的千年铜都——安徽铜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小的地级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距九华山和黄山分别为80和120公里),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陵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铜陵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城市。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铜陵以“铜”命名,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铜历史,丰富而全面的铜文化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今铜工业的突出成就,在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突出的位置,是久享盛誉的中国古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