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潮汕美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为主题,选择一种或几种潮汕美食为代表写一篇调查研究小报告。
潮菜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时属南海郡,逐隶属广东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因此潮菜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闽越之时,其特色与闽菜有同源之处。秦以后改属广东,也与广州菜一样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高。盛唐时代,被贬至潮州任刺史的韩愈,就曾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写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是古代介绍潮汕饮食特殊风味的代表作。诗文曰:“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如山,百十如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璃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毛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嘴吞面汗马辛 。”诗里数句记录了潮汕人民食鲎、蚝、蒲鱼、蛤、章举(章鱼)、马甲柱、蛇等数十种肉食类品种,并懂得以咸与酸、椒与橙等调味。由此可见,当时的潮汕人已有相当水平的烹饪技艺,不仅能利用当地的海特产品烹煮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菜肴,而且还晓得采用盐、酱、醋、椒和橙等作调味佐料。韩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食文化与潮汕当地的饮食两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烹饪流派——潮汕菜。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代对潮菜烹调技术和餐具器皿都有记载。至清末民国初,汕头市作为新兴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国内外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酒楼菜馆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潮菜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初,汕头市就有“擎天酒楼”、“陶芳酒楼”、“中央酒楼”等颇具规模的高档酒楼。新中国建立后,潮菜烹调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潮汕地区经济的腾飞,沿海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汕头市作为经济特区和华侨众多的侨乡,商务往来,华侨探亲和旅游观光日益频繁,使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大中型、多层次酒店、宾馆、酒家、风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潮汕位于韩江下游,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地处闽、粤边界,东南临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海产资源极其丰富。这都是潮菜赖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潮菜风味特点 潮菜菜肴品种繁多,别具风味,尤以烹调海鲜见长,如明炉烧响螺、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炖鱼翅、上汤焗鲍、红焖海参等,都以鲜活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白鳝)、上汤蟹丸、潮汕鱼丸等,汤菜鲜美,保持原汁原味。潮菜之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绉纱肉,其皮起皱纹,肉嫩甘香,甜味有清有浓。潮菜的制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齐美观,在艺术加工上亦比较精细,能用各种原料制成花鸟图案形态,点缀于菜肴。 潮菜的主要烹调法有:焖、炖、煎、炸、炊(蒸)、炒、焗、泡、扣、清、淋、灼、烧、火屈、等十几种。其中焖、炖具独特风味,焖的主要特色是物料先用旺火,让气流击穿物料的机体,瓦解其纤维,然后改用慢火收汤,使物料逐渐吸辅料之精华,溶于一体,使之浓香入味,烂而不散。爆炒爽脆香滑,炊(蒸)、清、泡、淋尤为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潮菜用料广博,特色有三多一突出。其一,水产类品种特别多。在唐代韩愈的诗中,就记录了当时潮汕人喜食的鲎、章鱼、蚝、蒲鱼、江珧柱等水产品。还有其余数十种是他不认识的,令他大为惊叹。清嘉庆年间的《潮阳志》载文:“邑人所食多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且蚝生、虾生之类軏为至。”可见千百年来,这些海产品一直是潮菜的主要原料,因而,以烹制海鲜见长是潮菜的一大特色。其二,素菜多样,依时而变。些年所说的是指素菜荤做,采用肉类火靠焖而成的菜,上席时见菜不见肉,使其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地。青蔬软烂不靡,饱含肉味,鲜美可口,令人饱享天然蔬鲜真味,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护国素菜”等数十种,以及近期推出的红萝卜羹、西芹羹、凉瓜羹等绿色食品菜肴,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素菜用料则随时令季节而变,所用的青蔬有大芥菜、大白菜、番薯叶、苋菜、西芹菜、菠菜、通心菜、黄瓜、冬瓜、凉瓜、豆腐、发菜、竹笋等等,既体现田园风味,又有潮汕特色。其三,甜菜品种多。潮汕地区属亚热气候,历史上是蔗糖的生产区之一。潮汕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一套榨制糖的方法,为制作甜菜提供了基本原料。甜菜主要原料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动物性方面,有飞鸟禽畜,也有海味干料都可以制成甜菜;植物性方面,有瓜、果、豆、薯等可制作。甜菜的选料既不乏名贵原料,如燕窝、海参、鱼翅骨、鱼脑、鱼鳃等。而更普遍,更具自己特色的是取材于本地四季盛产和蔬果和谷类,如南瓜、香瓜、姜薯、芋头、番薯、冬瓜、茡荠(马蹄)、柑橘、豆类、糯米等。在烹调技术的运用上根据原料各自的特点,采用一系列不同的制作工艺,使品种多姿多彩,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入菜做也上等名肴,登上大雅之堂。代表品种有:金瓜芋泥、太极芋泥、羔烧姜薯、炖鱼翅骨、绉纱莲蓉等。其四,酱碟佐料多。潮菜中之酱碟佐食是其他菜系所不及的,酱碟是潮菜烹调的主要助味品,达到调和滋味,增加美味,消食解腻,上至筵席菜肴,下至地方风味小食品,基本上每道菜都必配以各工各样的酱碟。在烹调制作过程中由于热处理,致使菜肴的色泽和味道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发挥酱料的辅助作用,使烹制工艺达到色、香、味、形俱佳。潮菜酱碟的搭配比较讲究,什么菜搭配什么酱料,正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道理。如明炉烧响螺,同时搭配上梅膏酱和芥末酱;生炊膏蟹必配姜米浙醋;生炊龙虾应配上橘油;肉皮冻、蚝烙要配上鱼露;卤鹅肉要配蒜泥醋;牛肉丸、猪肉丸要配上红辣椒酱,等等。酱碟品种繁多。味道有咸、甜、酸、辣、涩、鲜等,色泽有红、黄、绿、白、紫、棕等,真是五光十色。 以上归纳起来,潮菜主要表现特点为:1、用料精博而善烹海鲜;2、烹制不失原味原汁;3、菜品清淡,味求调和、甘鲜;4、汤质清鲜而品种多;5、制作精巧而显儒雅;6、因菜跟配味碟调味自如;7、注重养生,文明进食;8、粿品,小菜尚承遗风而乡情浓郁;9、席间施行工夫茶。
研究性学习新疆美食的开题报告、中期阶段、结题阶段!急需!
这里只列些提纲,具体内容你自己完善。
一、开题报告:1、为什么研究新疆美食?2、研究新疆美食的意义(联系地域特色)?3、研究新疆美食也是对新疆文化的深入了解。
二、中期阶段:1、搜集新疆美食都有哪些?2、目前新疆美食的原产地;3、新疆美食产生的时代背景;4、新疆美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
三、结题阶段:1、通过研究新疆美食,得到自然和人文方面文化的收获;2、新疆美食对产生地的文化反响;3、新疆美食在走出去(内地、国外)的过程中,传播了新疆的独特风土人情;4、通过美食研究,得到任何的地域产物必然和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文化的一种集中方式。
PS: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忙着工作,只能写这么多了。
求以美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1000字以上)
在研究课题时,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影响”.这个研究主题倒没什么不好.可是关键问题在于我自己也玩网游啊。研究主题有了,第二步便是搜集资料了,资料的来源自然是网络了,各种各样关于网游的报道和评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便如饥似渴地疯狂下载……也作了一些问卷调查,接着是整理、概括所得的信息,将这些资料系统地编排一下,这样,整个研究的框架算是有了。 小组研究,光靠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组员的共同努力.于是所有组员进行讨论.讨论会虽说不上发言踊跃,但是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拼凑起来还是有所得的,不用说,记录下来!另外,我还在课余时间特地调查了下自己玩的网游,这也许就叫做社会实践和调查吧,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都是自己,从实践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再直接不过了.同时,我还在网上对一些网迷进行了采访,尽管大家都十分合作,只可惜我问的问题实在是太逊了,一点深度也没有,因此并未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实在是十分可惜啊!
这么多工作做了下来,研究报告的截止日期也快到了,将以前所得的资料组织起来再加上从众组员中筛选出来的有独到见解的观点,最后如期将研究报告上交,并且是一次性通过,这是对所有组员精神上的鼓舞呀!
通过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组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地查找资料(这一点我自己感受较为深刻),以及分析资料.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乏深一层次的提问.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我们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找寻答案更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种学习,同学们的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尽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们从中也学到了如何去学习,我认为在这种学习中还是获益菲浅的.
《广东美食文化研究报告》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研究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酒家饭店特别多,只要你想吃东西,随时随地都能吃到丰俭由人、各式各样的美食。茶市是广州饮食最能吸引人的一大特色。以前广州只有“早茶”,现在已发展成早、午、夜三个茶市。几乎所有的酒家饭店都开设茶市,客人一落座,服务员立即前来招呼:“开几位?饮什么茶?”茶市供应各式咸甜干湿点心,如自助餐,凭君所好,各取所需,价格也很实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费。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一份早报,一盅两件,坐上几个小时,边吃、边看、边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粤菜选料非常广博奇特,蛇为龙、鸡为凤、猫为虎、老鼠为嘉鹿,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在烹煮之列。粤菜讲究鲜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使用独特风味的调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独具地方风味的佳肴。粤菜的“生猛海鲜”别具特色,不少酒楼饭店未装修好厅房,先要设计门口的海鲜池,陈列几十种生猛海鲜,以招徕顾客。粤菜中的煲烫、喝凉茶是广州人适应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今天煲什么烫?”是家庭主妇见面聊天的必备话题,老火靓烫其中的学问实在不少。粤菜食肆菜式多变,每隔一段时间,各酒家饭店就会以新的原材料、不同的搭配来创制新的菜式,以此来增强竞争力,市面上也常常因此而掀起新的饮食潮流,这是“食在广州”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分析“食在广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具有开放性。广州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埠。开放的环境,赋予了广州人开放的思维方式,反映到饮食上就是一种“无所不吃”的开放心态,广州街头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饭店餐馆,几乎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风味可以找到。二是兼容性。开放性的文化,同时也必定是兼容的。岭南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特征,在广州饮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开拓性。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并善于发掘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食法,不断移植改造,推陈出新。粤菜厨师中流传着这样的祖训:“有传统,无正宗。”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此外,广州人吃饱不浪费,吃不完“打包”回去,体现了广东人爱惜食物和勤俭节约的品德。广州饮食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上来,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对我国以及亚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州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广州饮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以麦当劳、肯得基等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占据了不少年青人和儿童的市场,使不少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也发生了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食在广州”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饮食与旅游相结合。酒家饭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发展相配套,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建设,与旅游产品整体规划,互相促进;旅游部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广泛推介广州饮食文化,把饮食与旅游的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用餐方便化。针对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秦,各类即食品、半制成品、快餐发展迅速,受到广泛的欢迎。第三,食品营养科学化。广州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并已逐步讲究营养结构的科学搭配,讲究食补、食疗、药膳,对营养学的学习和研究方兴未艾。第四,原料天然化。广州人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心菜、放心肉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第五,美食情趣化。广州的酒楼饭店越来越注重装修,格调高雅,环境舒适,厅房陈设、菜式命名、服务员的服饰等,无不透露出饮食文化的品味。再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或设舞蹈曲艺、时装表演,或设卡拉OK,让食客在美的艺术气氛下,自娱自乐中进餐畅饮。这种饮食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广州美食情趣不断提高,食客将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饮食文化。
广东文化与饮食习俗
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所谓“以形补形”,而美国人却拿来喂猫、狗,认为对人健康无益;中国人不习惯吃蜗牛,而法国人却视之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却宁肯饿死,也不吃牛肉,连联合国救济署运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进大海,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选料杂博无所不吃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历史接触中探求关系,在两地同样事物的比较中,质的相似愈大,相互传播也愈显著。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与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方人的铺张,正是由于礼仪上的拘泥,这固然有其豪爽可爱的一面,但更应看到,饮食上的繁文缛节,是无法为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所接纳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广东人体现在饮食风格上的务实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人不尚虚名,讲究实际,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的影响不深,相反,他们却受到西方人的求实态度的熏陶。这种影响形成了广东人对饮食既能博采众长,却又保持着务实态度。 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在粤菜中,最见于师傅制作功夫的莫过于鸡馔了,凡几百种之多,能让客人遍尝几十种鸡肴而绝无重复之感,几乎每个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创制的招牌鸡,如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北园酒家的花雕鸡、佛山的柱侯鸡、清远的白切鸡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如白切鸡,必须选用小母鸡或阉鸡,以清远三黄鸡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刚熟、切开后两腿骨还微带血丝者为宜,倘若过火,肉质变老,便失去了白切鸡爽滑鲜美的特点。 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东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享受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乐,它属于一种道德的范畴,同禁欲主义相对应。禁欲主义拒绝尘世的财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达到某些社会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从道德类型来看,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干活,尽情地享受为宗旨。享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贬意,总把它与不劳而获联系在一起,认为享受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有资格享受。其实,享受是人类非常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食在广州”,这是国人对广东饮食文化的赞誉。广东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极其浓厚的南粤特色:烹饪原料的广取博采、烹调方法的精妙独特,既重食又重美,有着独特的审美理念,体现色、香、味、形有机结合。相信,随着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食在广州”潜力无限,未来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研究性学习小结报告 关于杭州传统美食
杭州特色小吃
·虾爆鳝面
烹调时,选用粗壮的鲜活黄鳝,斩头截尾剔骨后切成鳝片,用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直至鳝片黄脆;取鲜活大河虾洗净加蛋清上浆清炒至白嫩;精制面条下锅烧后,不粘不糊;用原汁煮面,使面条吸入鳝鱼的香味,汁浓面鲜。虾爆鳝面为奎元馆的宁式名面。
·片儿川面
片儿川面是杭州奎元馆的名点,也是杭州的风味小吃。烹调时,选用瘦猪肉片,配以笋片和雪菜,与面条同烧而成。此面肉片鲜嫩,雪菜笋片色泽翠白分明,食之美爽口。 知味小笼 杭州知味观的风味吃。烹调时,选用发酵精白面粉作皮,用鲜肉,或鲜肉拌拌虾仁,或鸡肉拌火腿末作馅,在馅料中加入特肉皮冻,包好后放入特制小蒸笼用急火蒸制而成,分别称为鲜肉小笼、虾肉小笼、鸡火小笼。这些包子汁多香鲜,皮薄滑韧,但口味各异。
·猫耳朵
猫耳朵是杭州知味观的传统风味小吃。用500克的上白面粉可制成900多个面瓣,再配上鸡丁、火腿丁、香菇、干贝、笋片等佐料烹制而成。该小吃面瓣形如"猫耳朵",十分精巧,火腿丁像玛瑙,鸡丁似琥珀,汤鲜味美,十分可口。
·南方迷宗大包
选用进口精白面粉经发酵后作皮,用鲜猪前腿肉、肉皮冻(或用豆沙或用麻心或用青菜)等作馅包成后上大笼用急火蒸成。一般500克面粉只能做9只大包。它吸取南北方各种包子的特点,由于它无宗派,故称迷宗大包。迷宗包子洁白饱满,吃口松软,富有弹性,价廉物美,实为快餐中的佼佼者。
·吴山酥油饼
选用精白面粉为原料,加入食油和成油面,经造型入油锅成。食时,加上细绵白糖。成品起酥,层层叠叠,色泽金黄,脆而不碎,油而不腻,又香又甜,入嘴即化。此饼在吴山一带经常有供应,相传清乾隆游吴山时曾品尝过。民间称它为"吴山第一点"。
·葱包桧
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有一个有趣的出典。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监安大理寺,杭州百姓十分痛恨奏桧夫妇。相传有一天,杭州有一家卖油炸食品的业主,捏了两个人形的面块比作奏桧夫妇,将他们揿到一块,用校友会棒一压,投入油锅里炸,嘴里还念道:"油炸桧"吃。这就是油条的来历。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烹调时,选用上白粉制成春卷皮(或叫薄饼)再裹上油条、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到金黄色,再抹上竦酱或甜酱即成。
西安饮食文化的探究报告拜托各位大神
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菜则是这簇花团中一枝曾经十分耀眼的奇葩。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西安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最早谈及中国烹饪理论的应该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天官》一章,不仅进述了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西周王室饮食原料、饮食品之制作品类、饮食卫生之讲究,而且详细记述了饮食礼仪等饮食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西周镐京饮食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其后的秦相国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则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记载了伊尹以及味论汤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烹饪理论的成熟程度,书中不仅列举了夏朝末期以来天下之美味,而且讲述了许多烹饪知识,特别是“五味调和”的理论,为中国烹饪奠定了基础。此后,像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唐时苏鹗所著的《杜阳杂编》以及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等,更是把中国烹饪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1100多年。为了满足众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的需要,西安本土涌现和造就了一大批名厨,而且会聚了一大批名师名厨。这些名师、名厨,不仅带来了各地优秀的烹饪技法,而且研制出大量的名菜名点、宫廷盛宴,使陕菜博采众长,名燥一时,为西安乃至中华烹饪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强盛的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超过百万的世界大都会。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既对东邻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有巨大吸引力,也受到西亚、欧洲诸国的仰慕。当时,来长安经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二三百之多。活跃繁荣的经贸活动把长安的饮食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开始出现了规模宏大、陈设豪华的高级酒楼饭店。为满足其需求,御膳房的高厨们精研烹艺,不计成本,追奇猎异,创出众多滋味香醇、造型优美的名肴名菜,如驼蹄羹、驼峰灸、消灵灸、红绫饼、五色饮等。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各地商贾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和珍馐佳肴,开设了如“胡姬酒肆”等等的外域酒楼,使长安成为“胡食”和其他外来饮食的荟萃之地;许多国家的外交使团在与长安的各种交往中,也不忘带人学习中华高超的烹饪技艺。譬如日本,在贞观四年至昭宗八年的260年间,就先后向中国正式派遣了16次使团,大批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中就有不少专门学习制作菜点的“味僧”。日本平安时代,随遣唐使来到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的空海和尚,在学法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制做面条的技术,回到日本后便把面条的制做技艺传给他的故乡赞岐人民,还把相应的餐具筷子也带回日本。直到现在,“赞岐面食文化研究会”几乎年年到西安青龙寺做“献面”,以示感恩。唐朝也多次派遣使团,到外域去传授中华烹饪技艺。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载,鉴真法师东渡时携带了红绿米、面、茶叶、胡饼、烧饼、薄饼等中国美食,随行人员中还有不少擅长烹调的徒弟。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菜的鼎盛发展,不仅使陕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推动了包括饮料在内的中国饮食烹饪及其文化的整体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茶及茶文化。据《华阳国志》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陕南已开始产茶,到了唐代,包括紫阳在内的山南道,还被“茶圣”陆羽《茶经》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首,并参与“茶马互市”活动。长安永昌坊开创的茶铺,更成为中国最早的专业茶座,由此产生了茶文化。 二、酒及酒文化。历史遗迹表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村是传说中酿酒发明者杜康的故里,中国的第一壶酒经杜康在这里酿造出来的。到了唐代,酿酒工艺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品种也增加到了30余种。除了皇宫的兰生酒、菊花酒等外,市场上出售的还有葡萄酒、柏叶酒、甘蔗酒等,相伴出现了酒令及其文化。 三、肴及肴文化。肴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西安。如问世于长安镐京的“周八珍”,不仅开了中国烹饪的先河,而且成了中国烹饪的典范;汉代长安创制的“五候鲭”是中国大杂烩菜的始祖,之后流传全国的“烩全家福”、“烩三鲜”和“佛跳墙”等,都是从“五候鲭”演变发展而来的。此外,像唐代《烧尾宴食单》所记的58味菜点,是原料珍奇、技艺精美的珍馐,对后世菜肴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传诸千年而不衰的烧鱼肚、鳜鱼羹、生氽丸子等佳肴无不有着浓郁的盛唐遗韵,就连闻名世界、被誉为中国的国菜烤鸭,也源于唐长安。 四、馔及馔文化。西安城乡流行的石子馍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烹法,糯米红枣合制的甑糕是由中国最初发明蒸汽原理的炊具———铁甑蒸制的。还有那锅盔之厚大、长寿面之细长、腊汁肉夹馍之醇浓、油酥饼之酥脆、金线油塔之细润、凉皮子之筋柔、槐花麦饭之清香等,无不彰显着西安饮食文化的诱人魅力。 五、筵及筵文化。筵宴的基本特征是聚餐性、规格化和社交性,而具有聚餐性、规格化和社交性的最早筵宴为周王室的“礼筵”,到了唐代,长安的筵会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规格高、社交特征明显。除朝廷有加晏筵、庆功筵、临光筵、烧尾筵外,又有乡试中举的鹿鸣筵、新科进士的曲江筵、杏园筵等,在中国筵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到现在,西安的筵席除一般的婚筵、寿筵外,还有八景筵、饺子筵、小吃筵、始皇筵、盛唐皇筵、明清官府筵、羊肉泡馍筵、樊记腊汁肉套餐筵等,为中国的筵席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今年7月6日,受省政府委托,省商务厅邀请国内餐饮届知名学者专家、烹饪餐饮协会、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高级烹饪师和西安市50多家餐饮业企业负责人,围绕“挖掘、整理和继承传统陕菜菜品,开发和创新陕菜菜品,形成陕菜品牌”主题,在西安召开了“陕菜品牌创新工程”理论研讨会,制定了继承、弘扬、创新、发展陕菜的系统工程;西安饭庄、桃李村、同盛祥饭庄等经营陕菜的传统老店也在会上宣讲了各自的传承规划和落实方案。相信有政府的重视和组织倡导,众多餐饮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西安饮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弘扬,饮食业必再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