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足山历史

鸡足山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1]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迦叶僧,抱金褴袈裟,

鸡足山(10张)

携舍利佛牙入定鸡足山。主峰南侧有天然巨型石门,相传即是迦叶守衣入定处。前面有密檐方塔两座,名饮光双塔,高4米,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现保存完好。

鸡足山风景区

唐朝时,这里梵刹林立,静室遍布。元明时期,山上建成以寂光寺为主的8寺71丛林。清代光绪年间,鸡足山更发展成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宏大建筑规模,僧尼多达二三千人。

鸡足山的风景,可与峨嵋、九华、五台、雁荡山相媲美,古人用“四观八景”盛称。鸡足山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滇西著名的的佛教圣地,山上已修建了索道,方便游客游览。

佛教传播

据考,蜀汉时佛教已传入这里,建有小庵。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载:“迦叶承旨主 持正法,结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迦叶是释迦牟尼 十大 弟子之一,最后入灭于鸡足山。又相传,迦叶至鸡足山后,进入禅定,奉持如来附嘱之金衤阑衣,以待弥勒出世而授之。显然迦叶入 定的鸡足山是在印度境内的摩揭陀国,中国之鸡足山由僧人附会、仿造而来,同时也作为迦叶道场载入中国释史。至明代,山上僧尼云集,佛事最为鼎盛。“琳宫绀宇 不知数,浮图宝刹凌苍苍。”据统计,有“大者七十二所塔院”,且“规天矩地,制度虚敞 ”、“院宇壮丽”。另外还有许多“静室精舍”。至清代,这里还有寺36所,庵72所,盛时 常住僧尼5000人以上。翻开有关志书,可见这里历史上几乎无山不寺。

佛教在鸡足山的发展,其一可能与南方的开发有关。南宋政治中心南移,鸡足山渐为更多的人所知,至明代这里就更加著名了。其二,许多僧人奔迦叶道场而来。其三,这里的自然环境幽偏僻而美,适宜静修。其四,这里是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荟萃之所 。这些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这里佛教文化的兴盛。历代在此活动的高僧很多,惜无详细的记载。知名者有唐代的明智、护日,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法天、大错,清以后的虚云、自性等。许多僧人远道而来在此结茅修行,于是在这些高僧大德修行处,一座座寺庙建立起来。鸡足山是僧人向往的一块净地,明代僧人静闻的事迹具有一定的典 型意义。据冯志《仙释传》,静闻原为江苏迎福寺莲舟法师的法嗣,他禅诵达二十年,剌血写成《法华经》,发愿将此经供于鸡足山。崇祯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结伴西游至湘江,不幸遇盗堕水,但将写经举在头顶,独不遗失。后创病死于途中。临终前嘱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 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愿。徐霞客带着静闻的骨灰和血写的经书,展转数千里来到鸡足山 ,将其经供之于悉檀寺,并在山上为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诗《哭静闻禅侣》六首以悼念。其中云:

晓共云关暮共龛, 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 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 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临少, 魂断天涯只独看。

寺院

鸡足山历史上留有著名的寺院很多,这里只就其中一些资料较丰富者作简单的列举。

迦叶殿,又名金衤阑寺,位于插屏峰麓绝 顶悬岩之畔,创始年代不详,奉迦叶为尊者,据传唐天宝时,刻迦叶像于此,后屡遭焚毁。殿中藏有书板经数十函。寺古有铜塔,后毁。所倚插屏峰,壁立千仞,其东罗汉壁也是悬崖万仞。

放光寺,位于绝顶下山壑中,明代嘉靖年间无穷禅师创建。寺南向,后倚绝壁,前临盘 壑 。由此上眺华首门,则见一削万仞,雄奇无比。寺门下有石金刚二座,雕刻甚精,翊翊如生,寺内巨石上还建有小亭。万历年间,寺曾毁而复兴。李元阳有碑,“范铜而镌之”。其后建有毗卢阁,藏经一部。

石钟寺,位于仙鹤峰下,寺创于唐代,明朝永乐正统间,敕赐大少林寺,康熙年间重修。 此处风景优美,寺东南方有茶房瀑布,北有小龙潭,东有大龙潭。“阁之左有澄潭,上悬岩 石,扣之如钟鸣,故名”。还有一说,因寺楼下掘出钟形石而名,这些都已无确凿证据可考,系传说。

悉檀寺,位于满月峰,明代万历年间僧本无与丽江土府建。天启年间,请得嘉兴本藏经 一部。明代寺中还设有浴池,“池以砖秋瓦,长丈五,阔八尺,汤深四尺,灶从隔壁釜中,竞日乃温”,徐霞客曾在此沐浴。

寂光寺,倚旃檀岭,明代嘉靖年间定堂禅师创建,处万松林中。

华严寺,在鸡足山中峰,背倚熊罴岗,面向九重岩,明代嘉靖年间月堂禅师创建。

尊胜塔院,位于文笔山前、悉檀寺东,明代崇祯年间丽江府与僧道源建。塔高六丈六尺, 四 周有禅房40余间。院内还有巨钟一口,清代顺治年间铸就,重约2000余斤,“晨夕钟声, 响震山谷”。山后有静闻和尚骨塔。

大士阁,位于象头山前,明代创建。传说有敌袭大理,见一老妇人背巨石而行,十分惊愕 ,上前打问,老妇人说,我老且病,不能背重的了。敌人见状,惊惧而退。当地人认为这位老妇人是观音化身,非常感激他退敌之恩,故就石建阁。其前有坊有楼,登上陡峭的台阶, 可见主建筑大士阁,上供大士像。左右各有楼。大士阁又名三摩寺。

其他如圣峰寺、龙华寺、大觉寺、幻住庵、那兰陀寺、西竺寺、会灯寺、传衣寺、大锅寺 、铜瓦殿等均为著名寺院。

鸡足山佛教在清朝后期曾一度衰落,寺庙仅余十余座,且已破败。鸡足山佛教在近代的复 兴,当首推虚云法师之功。虚云法师,俗姓肖,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藉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幼习儒学。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后云游天下参学访道。曾谒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曾到终南山,并准备在 那里结茅修行。还长途跋涉至西藏拉萨,参拜布达拉宫。他的足迹远至东南亚的缅甸、锡兰、泰国、槟榔屿等地。每到一地,他都同当地高僧大德研习经典,切磋学问,影响渐大。虚 云法师对鸡足山情有独钟,数登是山。1903年,他再上鸡足山时,决定重兴迎祥寺。1904年 ,将在泰国募得的佛教文物及捐款带回鸡足山。1906年,他争取到清政府的支持,慈禧太后当时拨巨款在迎祥寺旧址上重建新寺,光绪皇帝赐新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称号,并赐以紫衣、玉 印、金钵等物,颁赐《龙藏》一部。从此,鸡足山以祝圣寺为中心,形成庞大的寺庙群,佛教在此再度兴盛。

保存至今的寺院主要有祝圣寺、金顶寺、华严寺、慧灯寺等。

祝圣寺,原名迎祥寺,创建于明代,位于钵盂峰下,处全山中心位置。经虚云法师努力, 历 十余年修成。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是宏伟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如来佛,两旁为五百罗汉,全贴有金泊,望之光彩夺目。其他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藏珍楼、钟楼、鼓楼、禅堂、僧舍 等。藏经楼藏经四十一函,旧刻藏经三十七函。藏珍楼藏有紫衣、钵具、锡杖、如意、缅玉卧佛 、碧玉观音、名人字画等。寺内还有一青铜巨鼎,重3000余斤,竖立在月台上。寺内有池塘 、石桥、八角亭。天王殿前两株云杉,高达三、四十米,挺拔蓊郁。风景十分幽美。

金顶寺,位于天柱山峰上,为鸡足山最高寺庙。明代弘治年间建庵,后人建普光殿、天 长阁(一曰方长阁)、观风阁、善雨亭,殿亭四周,筑城环之,城四面架楼为门:南云观、北 雪观、东日观、西海观。崇祯年间黔国公沐天波移中和山铜殿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殿 阁俱焚 毁,只留铜殿独存。次年总督范公、提督诺公及姚安土官与僧人重建。头山门弥勒殿,二门 护法殿,院内有铜殿,中奉迦叶尊者,最后为佛殿,两厢为僧人寮房。寺内原有光明塔一座,1929 (一说1927)年重修,易名为楞严塔,塔高41米,加之高耸于海拔3220米的金顶上,更为壮 观。如登塔远望,可将四方美景尽收眼底,向东可观日出,向西可观苍山洱海,向南可观云海,向北可观玉龙雪山。建国后屡有修葺,金顶寺更为壮美。

其他寺院也各分布于深山幽谷之中,景色宜人。每年春节前后,香客游人如织。这里同东 南亚佛教联系较密切,开香寺还建有缅塔。由于宗派等原因,形成这样的格局:华严寺接待南 京朝山的和尚,睡佛寺是西藏喇嘛朝拜的必到之处。据说每到鸡年,西藏喇嘛要驮经文、佛像到鸡足山朝拜。鸡足山成为佛教文化荟萃和交流之地。[4]

3自然地理

鸡足山风景区

鸡足山被三条较大的断裂所切割,中部地区属断裂形成的山间凹陷地带,悉 檀河纵贯其中,沿河两岸的尊胜塔院、悉檀寺、祝圣寺、寂光寺、石钟寺、大觉寺等大型寺院建筑群以及无数的庵、阁、亭、楼、堂自下而上,像佛线穿珠,一直延伸到天柱峰脚的慧灯庵,为游览鸡足山的主游道。山中寺庙多依山临岩而筑,高下布置,错落有致,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有涵有露的建筑布局手法,形成独特的景观。游览鸡足山,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从宾川县城有旅游公路直抵祝圣寺,游客到祝圣寺后可骑马4公里左右到鸡足山索道,在全长1811米的索道运行15分钟,就可直达天柱峰巅的金顶寺。

4主要观景

鸡足山相传为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处,历史上梵刹林列,静

鸡足山风景区

室遍布,被尊为佛教圣地。这里山势雄伟,古木参天,山峦叠翠,鸟语花香,有苍峰岩壁、玉龙瀑布及溪、泉、洞、石等奇观。

观,可算“山距三州之胜,峰秀数郡之间”。景区内有金顶寺、楞严塔、铜佛殿、太子阁、迦叶殿、祝圣寺等寺庙。顶蜂天柱山孤耸擎天。华首门绝壁千尺,绝顶有“四观”,主要景色有“八景”。四观为:东观日出、南瞰彩云、西望洱海、北眺雪山。八景为:天柱佛光、华首晴雷、太子玄关、古洞别天、飞瀑穿云、万壑松涛、壁绝夕照、塔院月。

祝圣寺

为鸡足山最大古刹,初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由著名禅宗大师虚云和尚

祝圣寺

募金修建而成。寺门左侧的高大照壁上绘有《鸡足山全景图》。门前有半圆形的放生池,池中有八角桥亭,名“镇宝亭”。大雄宝殿匾的左侧有孙中山所题的“饮光俨然”匾,右侧有梁启超所题的“灵岳重辉”匾。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庄严,富有民族和宗教特色。

二、《介绍鸡足山》作文530字

《介绍鸡足山》作文

鸡足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古称青巅山、九曲山、莲花峰。远古时期,有迦叶开山“抱金褴袈裟,携舍利佛牙,入定鸡足山,辟华首门为华化道场”的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乃往鸡足山”的记载。全山由火熔岩地貌构成,最高峰天柱峰海拨3248米,地跨一市(大理)三县(宾川、洱源、鹤庆),面积2822公顷,古有“九千丈故垒,四百里舆图”之说

鸡足山是以自然景观和佛教特色融为一体的佛教风景名胜区,以一鸟(念佛鸟和烧香雀)、二茶(狮子头、通片草茶花)、三龙(龙棕、龙竹、龙爪杜鹃)、四观(东日、西海、南云、北雪)、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香菌、银耳)、七兽(猴子、岩羊、獐子、豹、熊、野猪、鹿)、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飞瀑穿云、万壑松涛、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杜鹃长廊、古洞别天、云南古茶、楞严倒影四景,景致十则(绝顶四观、华首重门、罗汉绝壁、太子玄关、狮林灵泉、浮屠绾胜、放光瑞影、瀑布腾空、古洞别天、传衣古松),胜概八景(玉龙吹霰、绿天四翳、塔凝空月、地隐晴雷、遥峰雪灿、岩日流丹、云海晴光、洞闷灵奇)和幽胜八景(珠帘串月、黎明涌日、梵接天风、雾篆世霖、古岸椿盘、河舒青眼、天池倒影、仓湖渔火),等众多景观景点,令古今海内外叹为观止。

鸡足山拥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百余处泉潭,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或云树交辉,布局错落有致 ,奇峰突起,更有星罗棋布的佛教名刹遍于林海,雄伟壮观。

鸡足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自然景观胜地。游过鸡足山的人都认为,游鸡足山不仅可以领略千岩竞秀、古木参天、百涧争鸣的自然情韵,而且可以悟感“十里松风香雾迷”和“天开佛国云为护”的灵光圣迹神韵。特别是登上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放目纵览,但见山中奇峰汇聚,危岩千仞,石状鬼斧。东日在东方地平线上簇簇拥拥,景致万千;西海在玉洱银苍环抱中,熠熠生辉,宛若镶嵌于大自然中的一粒珍珠;南云在“彩云南现”孤标傲世之中,或似鹅毛,游弋在峰峦林壑,或如鱼鳞,闪现在百里之间;北雪在临巅之北玉龙雪山,雪贯四时,莹洁如玉,相距百里,似近在咫尺……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大自然的美赋予了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了它玄妙绝伦的气概。明代徐霞客赞曰“日海云雪四观,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足山,实首海内矣”。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西北隅,北纬25°56'~26°00'和东经100°20'~100°25'之间,最高海拔天柱峰金顶寺3248米,最低海拔沙址河1780米,相对高差1468米,距县城30公里。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822公顷。西望苍山洱海,北瞰金沙江,山势顶耸西北,尾掉东南,前列三支,后拖一距,宛然鸡足之形而得名。

鸡足山地处横断山脉块断带头边缘,属剥蚀中山地貌,被三条较大型的断裂所切割,构成了鸡足山危崖陡壁、石洞、石门和层复一层的山峦叠嶂,石状奇绝的特色。自华首门、罗汉壁、天池山、九重崖到文笔山,有长达5公里、高500米秀丽壮观的构造断块山中高山地貌景观。在这“芙蓉万仞削中天,抟皖乾坤面面悬”的峭壁上,怪石峥嵘,台危洞幽,藤萝披拂,形成与寺院建筑融为一体的无限风光。断裂形成的山间凹陷地带,悉檀溪纵贯其中,沿溪两岸的尊胜塔院、悉檀寺、祝圣寺、石钟寺、大觉寺、寂光寺等大型寺院建筑群,以及无数的庵、阁、亭、楼、堂等自下而上,象佛线穿珠,一直延伸至天柱峰脚的慧灯庵,古刹深处,被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所包围。

鸡足山属火成岩,有"石作袈裟玉裂纹"的"袈裟石"和"石钟"的佳话流传。纵横交错的节理和断裂,构成裂隙水良好的通道,形成曹溪水、八功德水等大大小小的山泉"万马归槽",造就高数十丈,穿云而过的玉龙飞瀑景观。在纵横交错的溪水泉畔,有九莲寺、观瀑亭、传衣寺、八角庵、巨壑崖、华严寺、放光寺等寺院建筑群,山、水、林、寺,构成了幽深秀美的景观。

气候植被

气候:鸡足山属季风高原气候,具有干湿季明显的特点,干季(11月~4月)气候特征为水气小,湿度小,云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昼高夜低,日温差大,气候干暖。湿季(5月~10月)气候特征为水气充沛,降雨多,多云,光照较短,昼夜温差小,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有时受北方寒潮侵袭,天气骤然转冷,出现降雪,别有景色。

鸡足山垂直高差较大,呈立体气候。以沙址河为起点至金顶寺,可分为三个垂直气候带:1、干热河谷气候带(海拔1780~1900米),属南亚热带气候;2、温暖湿润山地气候带(海拔1900~2800米),四季如春,干温季分明,年均气温13℃,属中亚热带和亚热带气候;3、温凉潮湿的亚高山气候带(海拔2800~3248米),全年无夏,冬季寒冷,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潮湿。

三、鸡足山的简介

鸡足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宾川县境内,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气候炎热干燥,少雨干旱,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风光。温度季节为“冬短夏长,春秋相当”,四季均可旅游。

鸡足山气势磅礴, 方圆百里,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临其山,可东观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人称“绝顶四观”。山上松林茂密,修竹丛生,蜀汉时始建小庵,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有大小寺宇百余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钟寺、昆明金殿搬迁到此改称金顶寺。后来多数寺宇被毁,现仅存清代的祝圣寺、金顶寺大门和楞严塔。山间云雾缥缈,溪水琮琮,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鸡足山顶海拔3320米,宾川坝子海拔1440米,相对高差约1900米,气候立体多样,植被多为亚热带、温带常绿针、阔叶林和灌丛林。春夏季登山旅游,植物生长茂盛,繁花似锦。每当一场山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山中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秋冬旅游红叶满山,苍松挺拔,另有一番景致。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茫茫云岭高原之颠,在红土蓝天间悠悠飘荡的白云之外,矗立着一座伴日月、擎青天的巍峨清峰。他就是响誉南亚、东南亚的自古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齐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云南鸡足山。

鸡足山雄峙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距古城大理86公里,距昆明410公里,最高峰天柱峰3248米。总面积2822公顷,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全山有奇山40,险峰13,岩壁34,幽洞45,溪泉100余;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数十种。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美景。

像一位进入永恒寂静的觉悟者,鸡足山跌跏坐在宾川境内西北,鸡足山苍崖万仞,猿踞猱攀,翠微千里,高峻险拔,广阔无际。如前人所绘“山势壮高,高插云汉;古木参天,绿荫生寒;幽谷阴沉、深不见底;壁峭悬崖,望之股栗;瀑布飞溅,白联悬空;万壑松涛,狂风突起。登天柱峰睹佛光,使人入虹云仙境;站华首门听晴雷,震声只隔半溪云”。是造化钟灵秀毓之地,令人震惊,令人留恋。

明代,为我国地理学就做出巨大贡献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并编撰第一部《鸡足山志》。他登临天柱峰绝顶,东观日出,西望苍洱,南睹祥云,北眺玉龙,不禁惊呼:“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一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锋,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鸡足山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明神宗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圆顶;光绪、慈禧敕封护国祝圣禅寺,赐銮驾、紫衣、玉印等珍贵文物。 吴道子的《瘦马》;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屈尔泰的《墨龙》;徐悲鸿的《鸡·竹·山》、《奔马》;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齐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以天开佛国、灵山佛都闻名,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徐悲鸿赋诗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作为旅游胜地、佛教圣地灵岳重辉的鸡足山正饮光俨然,企盼并欢迎您灵山一会!

四、宾川鸡足山的概述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茫茫云岭高原之颠,在红土蓝天间悠悠飘荡的白云之外,矗立着一座伴日月、擎青天的巍峨清峰。它就是响誉南亚、东南亚的自古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齐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云南鸡足山。

鸡足山雄峙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距古城大理86公里,距昆明410公里,最高峰天柱峰3248米。总面积2822公顷,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全山有奇山40个、险峰13个、岩壁34个、幽洞45个、溪泉100余;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种;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数十种。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美景。

像一位进入永恒寂静的觉悟者,鸡足山跌跏坐在宾川境内西北,鸡足山苍崖万仞,猿踞猱攀,翠微千里,高峻险拔,广阔无际。如前人所绘“山势壮高,高插云汉;古木参天,绿荫生寒;幽谷阴沉、深不见底;壁峭悬崖,望之股栗;瀑布飞溅,白联悬空;万壑松涛,狂风突起。登天柱峰睹佛光,使人入虹云仙境;站华首门听晴雷,震声只隔半溪云”。是造化钟灵秀毓之地,令人震惊,令人留恋。

明代,为我国地理学就做出巨大贡献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并编撰第一部《鸡足山志》。他登临天柱峰绝顶,东观日出,西望苍洱,南睹祥云,北眺玉龙,不禁惊呼:“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一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锋,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鸡足山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明神宗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圆顶;光绪、慈禧敕封护国祝圣禅寺,赐銮驾、紫衣、玉印等珍贵文物。 吴道子的《瘦马》;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屈尔泰的《墨龙》;徐悲鸿的《鸡·竹·山》、《奔马》;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齐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以天开佛国、灵山佛都闻名,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徐悲鸿赋诗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作为旅游胜地、佛教圣地灵岳重辉的鸡足山正饮光俨然,企盼并欢迎您灵山一会!

五、鸡足山|极致风光里的虔诚信仰

- 既是虔诚信仰,也是极致风光 -

鸡足山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是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 旅游 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鸡足山,并编撰第一部《鸡足山志》。对鸡足山美景不禁惊呼: “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鸡足山气势磅礴,拥有惊世之美景,登临其最高峰天柱峰, 可东观日出,南瞰祥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雪山,人称“绝顶四观”。

鸡足山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发生在华首门,这里是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绝壁,壁立如削,下临万丈深渊,崖壁内陷处恰似一道大石门,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是缝,将石门分为两扇。

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被佛陀赞为头陀第一的迦叶遵其遗愿,带着金缕袈裟,携舍利佛牙,找到了人间净土鸡足山,在此守衣如定,并扣开了开天辟地以来就从未开过的华首门,等待弥勒佛降生。

这也奠定了鸡足山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佛教徒认为一生中只要朝拜鸡足山三次,临终时灵魂就会回归佛国乐土;如果在华首门前叩拜一百零八次,就会免除七世轮回之苦,七世为人。

山间云雾缥缈,溪水琮琮,庙宇隐藏期间。蜀汉时始建小庵,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睹光台、弥勒殿、金殿、楞严塔、大雄宝殿一长溜的古建筑群,在五彩经幡与无数野花的簇拥下,在无遮无挡得清风吹拂中,真有几分仙界佛国的风采。

五百年屡毁屡建,金顶寺总似凤凰涅槃重生,熠熠生辉于险峻奇峰之上。

每当一场山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山上松林茂密,修竹丛生,上中云雾缭绕,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清风拂过,侧耳聆听,庙宇上的铃铛声、诵经声萦绕耳畔,青灯古佛,经卷禅堂,好似从此风轻云淡,无欲无求。

鸡足山的壮丽与震撼

为历代骚人墨客所吟咏

一篇文字不足以展现它的魅力

唯有亲临圣地

才能感受自然与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