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居住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因为气候变化较大,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有很大作用。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哈尼族,居住的是蘑菇房,传说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要是与环境有关系的就是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与环境有关的是土掌房,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我认为与当地环境无多大关系。 藏族碉房,藏族应处高寒地区,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另外一种是帐房,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因生活的流动性,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回族 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杂居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居住形式也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势和习惯有关系,所以回族民居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外,有些方面也与当地民居有相似之处。如在内地或平坦地带的回族居住的是平房和楼房;在黄土高原上的居住的是窑洞;在云南一些地方还有竹楼等。不太好说,你参考这个网址吧 白族,无太大关系,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洱海附近的白族建筑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蒙古族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最后一个了,壮族,我觉着无多大关系,但是说说吧,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希望有用

二、结合七上聚落的有关知识查询我国各地的民居照片,分析民居与当地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我的寒假作业,(*^__^*) 嘻嘻……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民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屋如其人。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 ,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 ,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这些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 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当今建造新民居时可资借鉴的源泉。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气候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又有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会,血缘、亲缘、家族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汉族人的家庭组织及其生活方式,在传统民居中就出现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国汉族民居大多属于此类布局方式。但是由于南北气候的悬殊,东西地理的差异,在北方干寒地区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湿热地区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黄土地带形成的是窑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风和内陆多地震地区则形成穿斗式民居 。

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技术和艺术处理经验,如民居建筑的通风、防热、防寒、防水、防潮、防台风、防虫、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结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处理等,在今天仍有实用和参考价值,值得探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有关,与儒礼、道学、阴阳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居与家庙、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观、家族观、等级观和阴阳五行思想,对民居的选址、择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山墙、墙尖屋脊、装饰装修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研究大致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人手。前者是从文化特征以及集合体人手进行研究,后者是从社会关系及结构人手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于从文化角度进行,而从社会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强从社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深入调查了大量民居单体建筑资料之后,我们应该尝试去把握民居建筑整体的研究。例如在福建传统民居研究方面,不能仅限于某个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综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庙、学堂、戏台、商铺等各类建筑,结合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它们与传统民居之间的互动关系。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人,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

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

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

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

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

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

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据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报》载杜林、李彬林文章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

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有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

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寨中目前仅

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因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赞,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

人类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

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

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

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

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创造了索桥(绳桥)。两

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十

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

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端,地势西北

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于中部的点苍山,将本区分割成东西

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西部山高谷深,东部地势较为平缓。洱海位于苍山东,

风景秀丽,素有“银苍玉洱”之誉。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

如春,年平均温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异,坝区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高寒山区则为“垛木房”,

即以圆木垒墙为房。

为适应当地地形特点,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苍山,面向洱海。根据当

地风大的特点,屋顶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窝风吹坏屋檐。外墙也不开窗,

营造出“风不进屋”的舒适环境。院内则为木构架的大出檐,以适应多雨的气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结构的防震措施极为严密,木构架本身和相互间设置纵横穿坊数道,形成较为完善的纵横拉结连成整体的建筑结构。

白族民居大都呈内院式,房屋为两层,楼上存粮食和杂物,楼下住人。有的

前带厦廊成重檐式。前墙多为木质,雕花门窗。瓦顶,两端木构架生起较大,形

成优美柔和的屋脊曲线,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众喜爱的形式。布局常见的有“一正两耳”、“三

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

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

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

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房

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门楼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

湛。堂屋门由六扇格子门组成,每扇格子门分上下两段,用2-5层透刻法,刻有

人物、飞禽走兽和花卉的浮雕图案,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门多用木头、

泥土、大理石、青砖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飞檐翘角,对称和谐,十分的富丽

气派。建筑物墙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内多砌有花坛,种植花木。照壁飞檐出角,

周围镶有角砖,顶上盖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体,比例匀称。照壁中间粉刷成白

色,上写“万紫千红”、“彩云南现”、“龙凤呈祥”、“福寿安康”等吉祥语,或只写“福”、“寿”、“禄”、“喜”等独个大字,或在照壁上绘画,题诗赋词,各具风格。

大理还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条石砌墙,坚固耐用;还有用苍山十八溪中卵石砌

墙的,“大理有三宝,卵石砌墙不会倒”的民间谚语即由此而来。深浅不一,大

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卵石房,古朴大方,稳固坚实,独具一格,充分表现了白族

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干栏式民居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的住房以干栏式楼房为主。高山族以社为本

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说是土著民族。“社”是台湾高山族的基层

社会组织单位。最初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血缘为纽

带,兼以地缘为组合,包括一个或几个氏族成员聚居的社会组织。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居也被赋予了高山族所特有的色彩。 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人

喜欢居住于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

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

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

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

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

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

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

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

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

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

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

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

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我国的第55个民族。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属热带山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

森林。这里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 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纯朴善良的京族人民。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窑洞与四合院都是汉民族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据古建筑学家考证,4000多年前,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

窑洞分为土窑、砖窑和石窑三种类型。土窑较为原始。它是根据地势或在自然垂直的断崖上,或在陡坡上先人工削一段崖壁,再掏挖而成,内呈拱型,有门洞、过道、住房等。土窑也很坚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就开山挖洞,住进窑洞坚持了抗日。毛泽东主席曾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并领导了8年抗战。今天窑洞依在,它们向无数中外游客、来宾述说着那段震惊中外的传奇历史。

砖窑,一般先用泥土烧制成砖,然后在松软的黄土地带上砌制成窑洞。石窑,大都是根据当地圈窑石料的质地、纹理和色泽而制作。一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石窑上往往雕、凿、刻出多种图案。窑洞不占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它是北方汉民族就地取材的民居建筑。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城市汉民族的民居建筑。汉代时已渐成熟,唐代时广泛使用。中间有院,院周围按四面盖房形成“四合院”。四合院大小规模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进、三进和东西跨院,或内有花园亭阁。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大屋顶,砖瓦料的对称房屋。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格局,布局严谨,幽雅美观,屋内冬暖夏凉。北京的四合院基本上都随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家、春、秋》中各大家族住的就是这种建筑。而有名的恭王府大观园等都是四合院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过去,贵州地区有句谚语:“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旯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依山傍水,十户或一二百户为一寨,大的寨子也有千户以上的。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但以平房和楼房为主。其中尤以“吊脚楼”最富特色,也最为普遍。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层多为关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之所。二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坐椅。三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苗族建房有很多礼仪和讲究,丝毫马虎不得。“踩新房”便是其中之一。即当新房落成后,本寨或外寨的亲友都要携带礼物前来祝贺。外寨的客人进寨时,要鸣放鞭炮,主人听到后出门迎接,将客人请进新房,并置酒摆宴,欢聚一堂。大家把酒问盏,高唱立房歌,庆贺新房立成,并祝愿主人家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三、台湾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1,台湾的早期建筑是闽客先民文化,还兼有外来民族的文化洗礼。

2,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

3,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4,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

5,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6,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

7,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

四、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相互依赖。

竹楼,热带季风气候,特点:1竹子房屋,通风散热,2下层防潮防蛇防虫(季风降水多,热带)

窑洞,温带大陆气候,特点:当地气候干燥,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

冰屋,寒带气候,特点:墙体厚易于保暖。

五、民居与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一)、江苏民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 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六、台湾民居建筑特色

台湾民居的格局有多种形式,以三合院为最普遍,从最简单的一条龙到多院落、多护龙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员、社会地位而定。

1. 一条龙

这是最基本的形式,闽南人称“正身”、“厝身”。只有正身,包括正堂、左右房及边间的灶房、柴房等。屋顶以中央正堂最高,两侧依次下降。室内设廊道,可贯通各房间。人口较少的家庭多采用此式。当人数增加时,可左右延长至9开间或11开间。或者加建厢房,台湾称之为“护龙”或“护室”。中央正厅为最尊贵,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厅的房间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对正厅的左房为户长的居室,右房为长辈的居室。

2. 单伸手

“伸手”是护室的别称,客家地区称为“横屋”。单伸手只有单边护室,常常为“曲尺形”民居。

3. 三合院

台湾俗称为“正身带护龙”,即拥有正身3间或5间,左右各出护室2间或3间。有的前

方建围墙或设门楼,以别内外。这种类型在台湾数量最多,多出现于农村,前院可兼作晒谷场。靠近院子的墙内常设廊道,晚上关门之后,各房间及正堂仍可相通。正厅用来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厅的左右两侧是长辈住的。护龙可做房间,是晚辈住的,也可做仓库、猪舍、牛舍。左右两侧护龙,形成一个院落空间,称作“埕”,平常用来赏月、办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练身,农忙时则用来晒谷,是常见的农宅形式。

4. 四合院

台湾俗称为“两落带护龙”,即前后两进,左右有护室,形成封闭的中庭。四合院多为官

绅或富商地主所喜用。其格局较宽大,且空间组织严密,内外有别。古时比较讲究防御的四合院大宅,甚至在墙体内再设一圈廊道,壁上辟枪眼,可以射击来犯者,例如台北的林安泰古宅。其中轴对称,相对低矮开放,则是中国人重视伦理道德、长幼尊卑的观念,体现在传统住宅的空间分配。富豪之家多半都盖四合院,面宽阔是闽南式四合院的特点,立面精致华美。大门及其两侧是闽南式民居装饰的重点部位,包括:格门、花窗、楹、柱、柱础、门枕石、木石砖雕等。檐下是闽南式民居另一重点装饰部位。

5. 多护龙合院

台湾农村盛行在三合院和四合院左右两侧增建数列的护龙。通常农宅的扩建不是增加进深,而是用增列护龙的办法来解决人丁兴旺的问题。辈份较高者住在靠近正身中央,血统较疏远的旁支只能居于外侧。它的优点是居住成员不必通过中间大门,可直接从护龙之间的“过水门”进出,很是方便。多护龙式民居要具备土地宽广的条件。这种民居尤以客家地区为

盛,在新竹的新埔、枋寮及关西一带,可以见到左右各有三列护龙。在各护龙之间,为了内部交通,狭长的侧院中常建凉亭,称为“过水亭”,作为夏日纳凉及作息的场所。侧院凿井,供应饮用。台湾中部彰化马兴的陈益源大宅是这类多护龙的典型代表。

6. 多院落大厝

以四合院为基本格局发展,朝纵向横向发展,进深三进成日形,四进成目形。靠内者为尊,

越外者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随着正厅、房、护龙依次以降。在台湾甚至还可发现五落大厝,俗话说:“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即是说正堂有九开间,门厅有五开间,前后三进,门窗共有一百二十个的意思。着名的板桥林家或雾峰林家,纵深达四进或五进,就是这样的深宅大院。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进为门屋,可停放轿子,两侧供门房或仆役居住。大门进来的空地为“外埕”,用来晾晒农作物。第二进是厅堂,合院内的空地为“内埕”,是妇女做家事或家人闲聊的地方。第三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女眷活动的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7. 街屋式

即店屋式,沿商业街道所建造的民居。它的特色是各家共用墙体,平面只有一间宽,约一

丈六尺或一丈八尺。但是进深很长,可多达三进或四进以上。街屋因临街,前厅做生意,后边住家,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常建起楼房,或作夹层,称作半楼,作为储藏室或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