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中寺古庙概况

中寺古庙

中寺原名“云龙庵”,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中寺村谭家湾组,曾经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损毁,庙中有道光十二年碑载:“永三甲云龙庵建自明朝”,前殿、中殿石栏右边刊载的古诗:“漫道规模壮大观,明时肇进又重刊,此中具有清闲处,如抚悠琴月下谈”,《遵义府志》载云龙庵在城北八十里永安山,又名中寺。中寺云龙庵建于明末,完善于清初。解放后,用作学校、乡政府、公社、医院等,未能妥善保护。1978年起,机关单位相继迁出,寺内无人居住。1976年建陶罐厂,加剧了寺庙损坏。现在仅存遗址。

 中寺庙宇选在山间盆地山峦环抱的前坡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壮观,早年前周围古树参天,灌木丛生,修竹茂密,隔远相望,寺前绿竹如海,至今仍有百年古杉屹立不倒。寺后苍山耸立,古刹掩隐在一片绿波之中,环境甚是清幽。

庙宇正面的石梯位于现中寺小学对面山脚下,一条4米宽的石梯72级逶迤而上,抵山前小石坎,再经11级梯抵山门,前殿后殿石梯共23级,四段共106级,加上小石坝和前殿坝子的叠数石梯,共108步。

 山门为垂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通面3间宽14.6米,因地势布局不在庙宇中轴线上,东偏南20度。上层四根撑拱雕刻四员神将,下层8根撑拱雕刻鸟兽,花卉图案。上层玉皇阁,玉皇大帝坐在阁上,两边站立哼、哈二将,楼下灵官执鞭守护山门,左角川祖,右角黑神。阁的周围镶边雕刻各种花纹及其图案。

进入前院,前殿左右对称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均为垂檐四壁,尖顶式构造。上层有小轩窗带曲环穿花走廊,可居人。下层置鼓楼,翼角下计有16只木雕狮形撑拱,雕技十分精湛。钟鼓楼下分列道光十二年(1832年)和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次募化集资培修庙宇碑碣。

前殿,建筑在石台基上,通宽54间,长32.55米,左右两边通进深10.6米4间。高10米,前后有走廊环通,为歇山式木构殿房,檐下阑额上,有大型“二龙抢宝”长卷木刻,为透雕,专家鉴定为未可多见的珍品,殿后明间走廊横梁上,木刻有长卷“攻战图”,雕披坚执锐武士35人,战马8匹,有城墙、楼阁。殿前后廊柱上有兽形撑拱,前后殿之间为天井,全是青石板铺成,前殿对着山门排列几尊神像,面对后殿大佛,座的是北方镇天真武祖师。

天井正中和两侧有3道垂带踏道登上后殿,天井南北两侧为配殿,悬山式与前殿等高,配殿走廊上有浮雕图案6幅,后殿为重檐歇山式,通宽32米,进深14米。殿前二柱阑额上,有一幅大型“八仙过海,水漫金山”长卷木刻,为透雕精品。殿前檐柱上有4根撑拱(木刻),其左边透雕为“李存沙陀搬兵”,右边透雕为“关云长单刀赴会”,中间两处透雕为“金童玉女”,还有其他雕刻也非常精湛。

后殿、前殿、山门前面的石栏上皆有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数量多,而且大型,又较集中,堪为省内罕见时刻精品。

山脚而上的第72级石梯两边,有石雕雌雄象位列两旁,山门小石坝前有长16米高1.1米石栏,在12根望柱头上分别有狮、猴、象、麒麟、四不像、犀牛等圆雕图像,石龛内有浮雕图案。其中有一幅犀牛望月,它的图案和各种兽头都向着山门。

前面石栏呈须弥座形,上下各部位遍刻忍冬纹连续万字纹,中夹莲花,生动富丽。石栏束腰部有“渔、樵、耕、读、饮宴、战阵”等6幅大型镂空浮雕、青石雕琢,技艺精湛,为明代佳作。还有6根方形望柱,每柱前部均雕刻有诗词、楹联,图有“野鹿撞钟”、“蝶戏牡丹”、“喜鹊闹梅”、“怪兽御蹄|”。

后殿基台石栏,有一排总厂14米高1.1米的横向雕刻,10根望柱上分别为罗汉、麒麟、狮猴、四不像等圆形石雕,望柱前部为古诗和对联石刻。此栏共10龛,石壁上刻有“麟凤朝日、金狮拜月、白马渡江(又名刘备马跳潭溪)、锦鸡花鹿、普渡众生”(又名韩湘子渡文公)等大型壁画,还有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殿前正中踏道两边石栏上有两个透雕石刻望天,扑地狮子各爬在一石鼓上。

天井北面陈列有一个石水缸,缸上刻有“万岁碑楼一座”。遵义府志载:“僧又造一石盘,作鲤鱼跳龙门状,精巧殊绝,龙嘴张开口衔珠,具者比之离朱在世。”石缸上巨龙虬曲盘旋于云气之中,鳞甲利爪内现,龙头居中,下为激流奔湍,鲤鱼在江水中曲身弹跳作跃龙门状,江边镇江七级宝塔屹立,为镂空雕。

传说中寺庙还有一条活灵活现的石龙,因无位置摆放,撂置于庙旁竹丛之中,年深月久,不知埋于何处了。

中寺庙宇坍塌之后,遵义县将前、后殿石栏上的石雕精品搬运至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皇坟嘴杨粲基地进行保存,今皇坟门内左右两列石刻皆是。中寺古庙现仅有庙宇建筑基础保存完好和一颗百年古杉屹立不倒。

     2012年11月,当地村民为了保护好古庙文物,自发尽义务将中寺古庙遗址发掘出来,期望有能力,有财力的单位,部门或个人投资恢复古庙,从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

二、遵义特产有哪些特产?

1、刘二妈米皮是遵义老字号的名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米皮(卷粉、大头菜等。它起源于90年代,已遍布遵义各个地方。

2、仁怀三把鸡是仁怀传统名菜,厨师能三把拔去一只鸡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

3、洋芋粑粑是织金街头的一种常见的传统小吃。吃起来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其馅多为肉末,在品尝新鲜肉质的同时,还不失洋芋的清香甜味。

4、遵义羊肉粉是贵州省遵义市的一道特色小吃,用鲜羊肉熬汤,浇米粉,放羊肉片、调料而食。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

5、遵义豆花面是贵州省遵义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属于黔菜系,该菜品柔软滑爽,辣香味浓,风味特殊,其最初由佛教素面,创制于20世纪初。

三、遵义的特色小吃有?

1、尚稽豆腐皮

尚稽豆腐皮是一种汉族传统名吃。产于遵义县尚稽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豆制品家族中独具特殊风味的地方名食。这是一种经发酵制成的豆制品。尚稽豆腐皮外呈棕褐色,质地绵韧,虽臭犹香,风味别具。不作任何加工即可食用,也可切丝凉拌,引还可用水发软或油炸至半泡后炒肉引。

2、遵义豆花面

遵义豆花面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小吃。柔软滑爽,辣香味浓,风味特殊。最初由佛教素面,创制于20世纪初。遵义豆花面遵义豆花面是很有特色的贵州特色小吃,遵义豆花面以面条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

3、遵义羊肉粉

遵义羊肉粉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小吃。用鲜羊肉熬汤,浇米粉,放羊肉片、调料而食。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贵州各地均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驰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栉比鳞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曾获得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4、洋芋粑粑

芋粑粑是遵义街头的一种常见的传统小吃。洋芋的学名叫马铃薯,俗称土豆。吃起来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其馅多为肉末,在品尝新鲜肉质的同时,还不失洋芋的清香甜味。

5、刘二妈米皮

刘二妈米皮是遵义老字号的名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米皮(卷粉、大头菜等。

扩展资料:

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遵义

四、遵义有什么独特的文化?

吃穿住行都有和别处不一样的地方。贵州遵义市处于西南角,属黔北。

有好吃的黄糕粑,凉拌粉,冰粉,羊肉粉等等。

有红色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海龙屯也是有非常丰厚深远的历史文化。

人上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是讲西南官话,遵义话。

五、板桥镇的文化物产

板桥沉淀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遗迹,如《紫溪传》中记述的白塔金钟潭、小堡子月牙江和旧州报恩寺都有优美的传说。陆良过去的“三山”、“四水”、“八大景致”中“石墙寺转水”、“板桥春水”、“石坝夕阳”、“芦沟夜月”、“孤山樵唱”等水、景致都在板桥境内。现存的文化遗产有旧州小学《报恩寺常住碑》、旧州村城隍庙、河东堡元朝火葬群、石墙寺石墙、小堡子古城(废城)、小堡子点将台、小堡子天主教堂、白塔古城、白塔驿站古道等。现存的古树有旧州小学(原报恩寺)内450年树龄银杏,一度时期未挂果,经人工受粉,于2000年重新挂果;石墙寺内350年树龄玉兰、桂花、紫薇;大桥村200年树龄古紫玉兰;马长湖高仓村150年树龄泼树。现有的特色物产有:大坝冲水库的金线鱼(风参子),系陆良土著名特稀有物种;鱼塘蒋家塘的大闸蟹;郑石坝村的大树杨梅;河东堡的土瓜;车马堡的菜籽油;马军堡的白酒。

人口变化。元朝之前,主要居民为彝族,至元初,回族开始定居,至明朝,汉族开始进入陆凉,逐渐成为本地主要居民。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河东乡1583户,9455人,河西乡1454户,7392人,合计3037户,16847人;1964年3037户,35121人;1982年11598户,64278人(含三线厂,以下同);1990年17916户,83728人;2000年23937户,85582人;2006年23937户,90843人。

幅员变化。民国时期,河东、河西二乡辖区幅员较大,后有调整,1950年前板桥幅员为150.88平方公里,至1951年由曲靖县插入陆良的马长湖乡、洪武乡(马长湖、三旗田、响水坝、孔家营、杨官营、柏枝树、山底下、白庙、苏家弯等10村),面积27平方公里,幅员增至177.88平方公里。清末前,板桥现在的大部分农田均是汪洋泽国或海子,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陆凉知州江澡主张“筑田圩、开水道”,始围湖造田。板桥区马长湖(约7平方公里)、滥大圩(古称上海子,约10平方公里)、旧州海(约9平方公里)等于1953年至1961年间,采取分片筑圩,开河挖沟,修建电站、涵闸等排灌设施,数万顷泽国变良田。1959年兴建响水坝水库,淹没大桥、洪武、长湖管理区田地737亩,所淹田地减免公粮。

交通水利。境内326国道、曲陆高等级公路、盘江公路穿境而过,白大油路、板摆、板旧、板石等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板桥桥、摆羊桥、旧州桥、白塔桥、三八桥、红花塘桥、板桥河斜桥等桥梁将全镇过境国、省、县道和乡道贯穿南北,连接东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流经板桥河、南盘江、谢家河、马家河、大沙河等8条河流,有板桥河、响水坝、大坝冲、河东、麦地沟、白塔等县乡中小型库塘11座,总储水量3620万立方,地处陆良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利排灌配套设施有东西输水干渠,100余座排灌电站和2个大闷洞等。70年带中前期,老盘江连年决堤,洪荒泛滥。1977年开挖“人工运河”新盘江,板桥境内上至响水坝,下至摆羊,长14公里,其中旧州河道改道从丘陵地段通过,长2.5公里,平均深挖12米,最深处至14.5米,有板桥、三岔河公社负责完成。新盘江贯通后,洪荒减轻,但1985年7月3日,红花塘地段发生决堤,冲塌47.7米,洪水直泄鱼塘、白塔、马军营等乡,淹没15000亩良田,冲开葫芦口公路,冲跨大小圩堤42处。1997年7月15日,马长湖大沙河、洪武谢家河、马家河决堤,淹没农田1000余亩。1998年7月14日,麦地沟水库溢水,淹没800亩良田。新老盘江经近30年运营,河道淤积,配套设施老化,板桥内涝严重。2002年至2003年,省、市、县投巨资进行小流域治理,对板桥河、响水坝水库进行病险加固,对南盘江、东干渠进行综合治理,板桥水患减轻。

商贸工业。清末前,河东堡、河西堡作为陆凉至曲靖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和桥头堡,是海陆货物中转地和集散地,商贸较为发达,自1959年兴修响水坝水库,陆良至曲靖的水运航道终止。计划经济时期,1953年陆良县贸易公司在板桥建立贸易小组和食品收购站,1955年归并供销合作社,1959年末设大桥、白塔、河东堡、鱼塘、小堡子供销合作社购销店,1965年在张角冲成立中心商店,70年代初增设长湖、马军营、车马堡、石坝、河西堡、洪武、左里堡购销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市场,物资自由流通,板桥集市繁荣活跃,带动大桥、后所、旧州、白塔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1965年,省国防工办在板桥、芳华新建燃料、包装、机二、机三、模二、模三6座军工厂,本世纪初,部分厂军转民,迁至曲靖,部分厂以生产民用品为主,兼生产军需品。90年代初期,大搞乡镇、村办集体企业,先后筹建大东瓷砖厂(后并给燃料厂现停产)、马军营水泥厂、青红砖一、二厂、车马堡红砖厂、后所红砖厂等工矿企业。近年来,大量外资引进,成立了伊兰特陶瓷有限公司、佳星焦化有限公司、“七里香”肉制品有限公司、车马堡奶牛胚胎移殖基地等企业。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成规模的个体商户有左里堡金优豆制品厂、铝制品厂、蚕具加工厂,车马堡的火车机械配件厂等。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服务业兴旺发达。2006年末,有企业、个体户882户,从业人员10295人。营业收入104385万元。工业总产值9879万元,实现税金1535万元。

教育卫生。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43年),旧州设义学馆,次年河东观音寺增设义学馆。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始,先后筹办板桥、旧州、白鹤堡、马军营初等小学学堂,1915年板桥初等小学堂改为两级小学校。1953年至1957年间小学大增,1962年石坝筹办农场式初级农中,1966年相继增设板桥、左里堡、旧州、摆羊、河东、白塔、后所、大桥、马军营、车马堡农中,1972年,在石坝农中的基础上,新建陆良第五中学,1974年校址迁于大堡子村,1976年增设高中班,为完全中学。1980年马军营群众集资办学,全镇先后筹办村级学校。1977年在大桥农中的基础上设立社办中学,后为陆良县第十中学,1993年迁于板桥桥头;1977年在小堡子新建社办中学,后为陆良县第十一中学,2004年十中、十一中合并组建板桥镇第一中学。1982年于后所新建区办中学,后为陆良县第十二中学,2004年改为板桥镇第二中学。2006年末,全镇有县管五中1所,镇办一、二中2所,小学17所,办学点21处,教师836名,在校学生18329名,教育涵盖幼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层次。有社会力量办学(私立幼儿园)4所,在校幼儿1950名。1932年,板桥、旧州设中医堂、铺5家,皆为正流正世医,数代相传,医术精良。建国后,农村长期缺医少药,传染病不断流行,患病率、死亡率极高。50年代后,经过联合诊所、卫生所、公社医院的更替,1984年成立板桥中心卫生院延续至今。2006年末,中心卫生院有医生43名,床位40张,科室设置基本齐全,完成手术400例,门诊46000人次,住院1000人次。乡村卫生所17所,乡村医生100名,床位68张。

金融邮政通信。1976年3月16日,信用社板桥营业所金库被盗走人民币6.99万元,并放火烧库房,经公安部门及时侦破,追回被盗巨款,罪犯李文寿被依法处决。1985年县工商银行设张角冲分理处,1985年县农行设板桥营业所,2005年撤消并归县农行。1984年陆良信用联社以区设立区信用合作社,设有孙家院子、板桥桥头、白塔三个网点。2006年信用社存款12000万元,贷款7400万元。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陆凉州设普陀驿(今河西堡),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设驿铺,改普陀驿为州前铺,民国2年废。民国8年设板桥邮政代办所,1955年撤。1973年设板桥邮电所,2000年邮电分离,设板桥邮政支局和电信分局。邮政支局业务涵盖信函、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国际国内邮件和集邮,同时还开办邮政储蓄业务,2006年板桥邮政支局邮政储蓄达2500万元。电信分局业务有固定程控电话和小灵通移动电话业务等,2006年末,有程控固定电话4100门,小灵通移动电话用户1000户。中国移动陆良支公司于1997年至2006年,在板桥建设中国移动信号发射机站8座,信号覆盖全镇97个自然村,覆盖率达100%,2004年设营业所,2006年末,有中国移动用户6000余户。中国联通陆良支公司于1999年至2006年,在板桥建设中国联通移动信号发射机站5座,信号覆盖率达80%,2004年设营业所,2006年末有中国联通移动用户4000余户。

革命传统。板桥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冬,旧州回民与寻甸河阳回民联合欲起义,后与官府谈判未果。咸丰九年八月,起义军与官军激战旧州,因力量悬殊失败。咸丰十年二月,回民与彝族起义军联合攻县城,至窑上与官军遇,战败。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春,中共陆良中心县委在旧州、白鹤堡、板桥组织地下武装,准备革命暴动,其中白鹤堡方鹤鸣部300多人,6月编入红军第38军第二师。5月张经正到陆良,在旧州成立以吴永康为首的“陆良县兵委会”。7月3日,陆良举行革命暴动,康建候 、方鹤鸣率领板桥一路300多人,由白鹤堡出发,到板桥,杀板桥公安分局局长;到旧州,杀旧州分团首,后向县城进发,因三岔河一路指挥失误,未按时到达县城与板桥、马街三路合攻县城,暴动失败。民国27年(公元1938年)8月,旧州小学在省工委青年部和陆良旅省同乡会的配合下,组织暑期抗日救亡队,到县城、马街等集镇进行宣传演出。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春,旧州青年学生组织抗日救亡歌咏团,到全县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民国38年(公元1949年)3月,河东乡乡长方建候与河西乡乡长陈家顺共100多人反动地方武装投奔革命营垒,编为东区游击大队。4月12日,地方游击队长朱富甲率4队200余人进驻马军堡达7日,被该村地霸闻氏兄弟告密,国民党中央军577团从县城出兵“围剿”,朱部遭伏击,伤亡惨重,在村后寺院中被抓获13人带到操场上用机枪打死,被害共计74人,被俘50余人,朱阵亡后被取下首级。

六、历史悠久的贵州遵义文化

遵义,着名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是历史文化古城,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文化艺术。下面一起来 贵州文化 中看看。

沙滩文化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沙滩文化蒸蒸日上,方圆约2.5平方千米的沙滩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成了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其中有学者、诗人郑珍,西南巨儒莫友芝和被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和“全才君子”的黎庶昌等着名人物,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

长征文化

长征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乌江……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国酒文化

遵义是着名酒乡,名酒纷呈,酒厂林立。国酒、国家级名酒、国家优质酒、省级名酒、地方名优酒难以计数。由于荟萃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高级优质酒以及遵义所蕴含的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1988年,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

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指唐乾符3年(876年)至明万历29年(1601年)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是以中国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及杨粲墓为主的包括养马城、云门囤、水牛城、永安庄、播州城、鹤鸣洞等遗迹、遗址,明万历28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后,土司文化沉寂了400年。

建筑文化

我省第一个由私人投资修建的大型文化博物馆绥阳博雅苑,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博雅”取义为“博采文化瑰宝,雅取艺术精华”,是中国诗乡的人文新景观。

诗乡文化

诗乡绥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古至今,诗人、艺术家、作家活跃文坛,名人辈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有20多人、3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艺作品2万余篇,出版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书籍100多本。

杂技文化

1976年4月,遵义市杂技团与贵州省、贵阳市杂技团联合组成“贵州省杂技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杂技调演。1986年6月,遵义市杂技团组建“长征演出队”,沿红军当年长征路线演出,受到“老、少、边”区人民的好评。1971~1989年,遵义市杂技团演出4062场,观众355.8万余人(次)。

辣椒文化

绥阳朝天椒,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培育种植,到明万历29年,已作为商品正式上市交易。绥阳辣椒外观油亮、色泽红润、浓辣芬香、风味独特、品质超群誉满海内外,成为全国七大出口名椒之一,作为免检产品出口,多年来一直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绥阳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

民族文化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茶文化

湄潭茶文化已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自秦汉以来就是当地居民的传统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着的《茶经》中对湄潭茶叶评价甚高,称“其味极佳”。湄潭建成了茶海公园、茶叶生态农庄,形成了除饮食之外,包括茶叶包装、茶具、茶馆、茶景观、茶诗词、茶歌、茶书画、茶摄影等集休闲、养性、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