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乌的民俗民风有哪些?快
“迎故事”是寻乌县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所谓“迎故事”,即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人物造型。以2个以上的小孩化装成某出戏中的人物,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为船状木架,用花布、彩布、花环装饰起来,周边缀以密密麻麻的五彩小灯,内铺木板。故事棚由青壮年抬着游乐,由于阵容强大,节目丰富,表演精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寻乌“迎故事”中常见的有“唐僧取经”、“白蛇传”、“魁星点灯”、“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等。今天,这一活动又有新的创新发展,在传统基础上加进了一些现代人物造型及科学成分,如“火箭上天”等,深受群众欢迎。 1949年前,县城及澄江、晨光、菖莆、留车、南桥几个大圩镇和长举、车头等一些大村庄均举办这项活动。 据考查,古时“迎故事”活动只在当地群众赶庙会时才举行。留车为八月初二,澄江为八月初二、十二。县城五月十一为上当,五月二十七为下当。上当仅于南门一带的几个自然村为“关圣帝君”而举行,下当是属全县性的“城隍”生日。现在活动的时间有所改变,除了按以往的庙会期间举行“迎故事”活动外,发展到逢重大节日也举行。每次举行“迎故事”活动时,人们抬着故事棚游行乡间,进行展演,何等壮观,远近居民呼亲唤友,成群结队,蜂拥而至。“迎故事”之所以魅力四射,光彩照人,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之外,还在于精美的服装、道具和锣鼓管弦的配合,随行伴奏,增添了无限韵味,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人们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美好的心愿。 “迎故事”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项客家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自成一体,在寻乌当地广泛流行,久盛不衰,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章。
二、寻乌县的历史文化
1927年冬,刘维炉、刘维锷和古柏等组织农民暴动队。1928年3月25日,古柏等领导了寻乌贫苦农民攻打寻乌县城国民党县衙,这就是寻乌有名的“三·二五”农民起义暴动。失败后,在黄沙坚持斗争。1929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到寻邬时,红4军一部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第21纵队,古柏任政治委员,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0月组建中共寻邬县委,任书记兼员会军事委主任委员,领导创建寻邬根据地,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寻乌调查》
毛泽东1930年 5月所作的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了这个调查。 1930年6月5日,毛泽东作完《寻乌调查》后离开了寻乌县城,和朱德、古柏带领红四军往闽西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下午2点左右扎营在剑溪村,毛泽东和古柏选住在石壁下的剑溪区苏维埃政府,朱德住桅杆下的剑溪区党支部。2点半左右,毛泽东在古柏的配同下进行了剑溪实地调查,并在剑溪区农会主席刘隆宝的组织下,把村里的文人、老人叫到剑溪桅杆下党支部给毛主席问情况。毛泽东问得最多的人是刘翰元,刘翰元是村里的儒商,毛主席听完他介绍乡情后想引导他参加革命,结果刘翰元表示不参加任何党派组织,只想安心经商服务乡邻,所以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刘翰元的名字后面加注了三个字“不中用”。在问剑溪寒地的代表时,毛泽东了解到剑溪和寒地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最后毛泽东把“寒地”重新改名为“汉地”;交通问题由农会主席刘隆宝回答,他是木匠出身,经常过乡过省做工,所以他把剑溪礼齐到福建民主和沥塔泥经项山下广东的路线都跟毛泽东详细说了遍,毛泽东也一一记本子里。之后,在农会主席刘隆宝的要求下,由古柏主持剑溪区会议,正式成立了剑溪区苏维埃政府,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毛泽东在《寻邬调查》中写道:“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邬党的书记古柏同志。” 茶叶:寻乌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较丰,品质优良,茶叶主产区分布在桂竹帽、龙廷、丹溪、晨光、长宁、文峰、澄江、项山等地。
寻乌县名茶有文峰的“狮子岩茶”,又名“鹅子湖茶”,此茶叶芽肥壮,制成的绿茶条索细圆均匀,全身披毫,色香俱佳,具有清香、色纯、耐冲泡、甘味深长等特点,被人们誉为“上等好茶”。
寻乌县澄江的“大墩绿眉茶”属寻乌名茶新秀,这是大墩茶场根据多年的制茶经验,结合“婺源茗眉”、 “黄山毛峰”等名茶的制作特点而创制的,此茶条索紧结圆直,挺锋显毫,叶底黄绿光润,冲泡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明彻黄绿。
此外,丹溪的竹岭茶、柯珠峰茶和龙廷的阳天茶,具有清香、甘味深长、汤色清纯等特点,正成为寻乌新一代名茶。 寻乌脐橙果实颜色橙红鲜艳,香气浓郁,品质极优,风味独特,甜酸适中、脆嫩爽口、无核化渣,营养丰富,商品经济价值极高,是我国各柑桔产区竞相发展的优良品种。1993年在武汉由国家科委组织农业部、外贸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专家鉴定,确认为是“外贸出口无病毒优质产品”,荣获国家农业新产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在上海由中国柑桔学会确认为“国家优质果品”,并颁发了《国家优质果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