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抚顺特产

1、抚顺单片黑木耳

单片黑木耳作为抚顺县的特色农产品,生长于大伙房水库上游,属于抚顺县生态农业区,其产地环境优越,水质标准高,森林覆盖率达68.8%,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企业,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使产品优于其它产地的标准

2、清原龙胆

“清原龙胆”是指产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的龙胆草。东北生长的龙胆草又称北龙胆,清原龙胆草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其药用成份是龙胆苦甙。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龙胆草是当地特色药材,品质优良,龙胆苦甙含量高于药典规定入药含量的5-9倍,除了大量野生生长外,归圃人工栽培早在20世纪后期已经开始。

3、抚顺林下参

在地处长白山余脉的辽宁抚顺,有一种人工种植的人参,形态与野山参及其相似,就是抚顺林下参。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0年第109号公告,正式批准对抚顺林下参实施国家地理标态产品保护。

抚顺林下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抚顺县马圈子乡、后安镇、汤图乡、上马乡、救兵乡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4、抚顺哈什蚂

抚顺哈什蚂是中国林蛙在抚顺地区特定的地狱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优良品种,享有绿色“软黄金”之美誉,是集药用、滋补和食用于一身的名贵经济蛙种。

抚顺哈什蚂半人工养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获得成功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全力推广人工养殖技术,在全地区大规模地展开了人工养殖哈什蚂,并起草制定了《抚顺哈什蚂半人工养殖技术规程》,由辽宁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使抚顺哈什蚂养殖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

5、抚顺辽五味子

五味子多生于杂木林中,山沟溪流两岸小乔木及灌木丛间。缠绕溪流两岸的小乔及灌木丛间。缠绕其它树木上。五味子是单性花,但也有两性花的,它是雌、雄同株,但也有异株现象。雌、雄的形在成,与营养条件有关。

二、抚顺特色小吃

抚顺特色小吃有豆面卷子、麻辣拌、抚顺小香肠、苏耗子、满族八碟八碗、三鲜焖子、咸鱼饼子、包儿饭、满族羊汤、酸汤子、波浪叶饼、波罗叶饽饽、兰花熊掌、杀猪菜。

豆面卷子

豆面卷子是满族传统面食,这是一道特色小吃,也被叫做豆面饽饽。将黄米用水浸泡之后,然后磨成面,擀成薄片,放进锅里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撒在上面,卷起之后,切成块即可。豆面卷子色泽金黄,食之粘且香。

麻辣拌

麻辣拌是辽宁省抚顺的特色小吃,这种小吃由多种食材混合制作而成,主要有土豆、海带结、豆皮、丸子、鱼丸、甘蓝、宽粉、茼蒿、白菜等。麻辣拌原料众多,制作方法简单,煮过后沥干水分,加佐料拌匀后就可以吃了。

抚顺小香肠

抚顺小香肠是抚顺地区的特产美食,小香肠味道鲜美,品质卓越,食用起来也很方便,一直以来都深受消费者喜爱。抚顺小香肠可贮存1年多,质量不变。抚顺小香肠吃法多样,可以炒,也可以烫火锅,口感丰富。

苏耗子

苏耗子也叫做“苏叶饽饽”,是一种满族风味面食。做法是将粘高梁米或糯米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圆饼中,外面裹上一层苏子叶,上笼屉蒸熟就可以了,这种美食吃起来香甜可口,味道清香扑鼻。

三、抚顺的特产有哪些?

抚顺的特产有抚顺单片黑木耳、抚顺林下参、抚顺哈什蚂等。

一、抚顺单片黑木耳

抚顺单片黑木耳,辽宁省抚顺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毫米左右)、单鲜耳小(直径一般为45毫米左右)。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抚顺单片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抚顺县单片黑木耳生产总面积3500亩,鲜品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1.5亿元。2018年,抚顺县单片黑木耳生产总面积达4000亩,鲜品产量达3万吨,产值约2亿元以上。

二、抚顺林下参

抚顺林下参,辽宁省抚顺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抚顺市属长白山系龙岗余脉南麓的中低山地,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无霜期125至150天,具备林下参的人工种植条件。抚顺林下参具有与野山参相近的形态,主根上部有清晰环纹,芦细长,体态多呈横灵体或疙瘩体;须长,珍珠疙瘩明显。

2010年0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抚顺林下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抚顺哈什蚂

抚顺哈什蚂,辽宁省抚顺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抚顺林蛙雌蛙特征是个体肥大,腹部为红黄色,带有桔红色斑点。头部略呈三角形。吻端略突出于下颌。体肤黑色或黑褐色并有“八”字形黑斑。体侧灰色,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后肢发达,为体长3倍,关节灵活,善跳跃。

雄蛙腹部乳白色或黄白色,下颌两侧的口角处有一内声囊,右大左小。前肢短而粗状,第1指内侧有灰白色的肉瘤。

2007年11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抚顺哈什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