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溪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玉溪特产有:盐水鱼、通海县豆末糖、通海甜白酒、澄江藕粉、华宁豆汤米线等。

1、盐水鱼

盐水鱼可长期保存,味道独特,既有腌鱼的香辣味,又有活鱼的鲜甜味,且肉质细腻,吃起来格外爽口。

2、通海县豆末糖

通海县豆末糖是以云南特有的大豆,经过精心挑选、焙烤、粉碎,配以当地生产的饴糖和其他物料,经高温熬制、糖膏与豆末多次折叠、精心制作而成,特点是酥层越多,产品就越酥。

3、通海甜白酒

通海甜白酒主要采用糯米酿造而成,营养丰富,色泽金黄,清凉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气,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4、澄江藕粉

澄江藕粉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食品。它以质地纯净,冲调后透明如晶,食之醇甜清香,细腻润滑,余味无穷。

5、华宁豆汤米线

华宁豆汤米线是用优质豌豆脱壳磨成面粉炒香,加鸡汤煮成,把雪白的米线倒入金黄翻滚的豆汤中,倒入碗里,加上配料,浓香沁人,其味无穷。

二、玉溪有什么特色小吃

1、酸角糕

酸角糕,以天然酸角为原料,运用独特的保色护香工艺精制而成云南特产。

因酸角糕果味纯正、口感津润,被人们称为“可以嚼着吃的果汁”。其实,它是以优质热带水果酸角为原料,运用独特的保色护香工艺精制而成。

2、芝麻片

芝麻片是传统小食品之一,历史悠久。成品为小方块,色泽乳白,质地细密,松脆爽口、甜香宜人。其特点为选料细致,制作认真,产品规格、组织、口味均臻于上乘。

3、澄江藕粉

澄江藕粉产于玉溪澄江县坝区。澄江藕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的莲藕大部分的顶端不结莲米。

4、百抖茶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5、油卤腐

玉溪油卤腐相传始制于明清之际,当时境内家家户户腌制,作为家用咸菜,或作馈赠外地亲友的礼品。后来发展为小商品生产。油卤腐的腌制,以黄豆制成的臭豆腐为主料,要求质地细腻,块状均匀,厚薄一致。

三、云南玉溪最著名的特色美食有啥?

云南玉溪最著名的特色美食有啥?玉溪是一个气候宜人,特色美食众多,风景很美的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喧哗,但独有小城市的舒适与温柔,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云南玉溪最著名的六大特色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一、玉溪凉米线

说起云南的美食扛把子,很多人第一反应一定是米线!玉溪凉米线是本地最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做法很简单,抓一把凉米线,不用烫过,放入碗中,再抓一点焯过的豆芽、韭菜盖在上面,然后配上调料即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吃上一碗风味独特的玉溪凉米线,那真是爽口又爽心。

二、新平腌菜

“新平腌菜,玉溪人最爱”,新平的酸腌菜享有盛名,只能用本地土青菜才能腌制出它的独特之处,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入冬,家家户户都开始腌菜,什么雪里蕻、腌白菜、五香萝卜干、腌韭菜、麻辣酱、各种腌制就开始了,别说老新平人了,就是外地食客尝过也久久回味不已。

三、鳝鱼米线

鳝鱼米线是云南玉溪最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米线烫熟,加入牛骨熬出的高汤,再浇上热油爆过的鳝片,加薄荷韭菜芫荽,一碗鳝鱼米线便大功告成。汤汁麻辣鲜香又带有复杂浓郁的酱香味,鳝鱼身体柔软又有微微的韧性,一切的口感和食材搭配都是那么的刚刚好。

四、冰稀饭

冰稀饭算是云南玉溪最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稀饭煮得很黏糯,放一些冰屑,舀一勺红糖水,放一点红红绿绿的果脯,色彩艳丽,糯香四溢,一碗入腹,冰凉可口,全身都舒畅了,你们吃过吗?

五、通海凉糕

通海凉糕是云南云溪地区最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是糯米制作而成,泡糕用食用大米制作而成,放在冰箱中3至5分钟,取出后加上蜂蜜,红糖水,味道着实巴适。高中的时候舍友从通海带了凉糕来吃,不太够分的凉糕被切成更小的分量,我们每个人都吃的津津有味,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凉糕。

六、戛洒汤锅

“凡动都是肉,凡绿皆是菜,凡花即可食”,云南玉溪戛洒镇有一种传承了上百年的特色牛肉汤锅,其汤汁鲜香浓郁,牛肉色香味美,选料蘸水都十分有讲究,可以任由店家配一套6-7个菜的套餐,将牛的各个部位精髓逐一品尝。看似简单普通的汤锅,却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它让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吃得酣畅淋漓。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云南玉溪最著名的六大特色美食,你还知道哪些?记得留言评论哦。

四、玉溪过中秋节的民俗

玉溪过中秋节的民俗:

1、别样中秋—温泉赏月:

凉爽的初秋夜晚一场池畔篝火趴一定能点燃你的热情,激情的篝火和一轮明月相互辉映,这一定是你过过最特别的中秋。

2、特色篝火晚会 名族歌舞打跳:

点燃节日的圣火,藏族打跳、白族打跳、纳西打跳各具民族特色,围着熊熊篝火,放开您的心灵,嘿嘿~大理地热国每天都有火热的篝火晚会等你,放松心情。

3、民族民间歌舞表演:

温泉区常态化的民族歌舞表演,带您感受大理民族文化、人文生活的千姿百态。

五、玉溪市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玉溪市端午节习俗有以下种种形式:

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