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儋州山歌有哪些?
叹五更 (清)张纲 披风不怕身寒冷,心红不怕路熟生;记得前日花下约,转水攀山放步行。初到头更坐一昞,扬声哥唤侬不听;天边没有飞鸿过,付信催姑紧步行。夜静且看月色靓,滴漏铜壶转二更; 郎来曾下相思信,怎相思信话不灵。 三更鸪叽未妥定,东张西望引愁生;清风吹动木叶影,偷夸安做是鸾行。坐到四更身冻冷,见侬不来鞋上踭;欲去恐忧侬就到,十遭举步九难行。子管延缓昞到昞,不觉灵鸡唱五更;不知阻隔从先件,苦楚郎担为侬行。坐到东边天色靓,扣来不定有六更;如有六更鼓的话,守到六更鼓慢行。担愁知说予谁听,说予路边青草听;没有知得郎行苦,青草自知郎苦行。
二、关于海南岛的歌曲有哪些?
1、《请到天涯海角来》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提到海南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经典的《请到天涯海角来》,该作品由郑南作词,徐沛东作曲,沈小岑演唱。歌曲自推出时起便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多年来传唱不衰,更被人们封为海南岛“岛歌”。
2、《万泉河水清又清》
说起海南岛,人们总会很自然地想起红色娘子军,不自觉地哼起“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作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配乐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也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多年来,这首歌曲一直是博鳌亚洲论坛的入场乐和背景音乐,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力。
3、《久久不见久久见》
《久久不见久久见》由海南音乐人谢文经先生采集整理,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民歌。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海南的少数民族——黎族。该作品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主题贴合实际,贴近生活,词曲婉转而深情,质朴而感人。
4、《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由郑南作词,刘长安作曲,李双江演唱,是未到过海南岛的词曲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创作的歌曲。该作品以海南岛为背景,反映了解放军战士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深受人们的喜爱,还成为海南的一张早期名片。
5、《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是著名词曲作家吕远三次前往海南采风后创作的一首歌曲,亦是电影《南海风云》中的插曲。上世纪70年代,正是这首歌曲唱火了西沙,唱响了海南,也唱遍了全国,自此成为西沙乃至海南的一张名片。
6、《永远的邀请》
“请到海南来,这里永远是春天……”歌曲《永远的邀请》是专题风光片《与海南同行》的主题曲,由陈耀作词,王艳梅作曲。该作品词作优美,旋律动听,向人们描述了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秀丽风光,表达出海南岛碧海蓝天的大气和海南人民的热情好客。
7、《请你常到海南来》
《请你常到海南来》是一首充满海风椰情的歌曲,由何沐阳、蒋平作词,何沐阳作曲,徐千雅演唱。该作品不仅把海南的风光与活力尽情展现,跃动的节拍也恰是表达出祖国之南的年轻朝气与好客之情。
8、《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是海政文工团青年词曲作家陈道斌、杨一博献给海南省建省30周年的一份礼物。该作品是一首热闹欢腾的赞歌,歌颂了祖国母亲的掌上明珠——海南省的美丽风光和飞跃发展的新面貌。
扩展资料:
海南岛是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925万,岛上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海南省陆地主体,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为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南岛
三、海南佤族音乐有什么特征你都知道吗?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佤族的民歌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终止式以同音反复特色。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
佤族民歌中,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十分丰富,多声部民歌有“玩调”。
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
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轻强,和部的则地的固定。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唱词喜欢用比兴手法而喜欢增铺直叙。
1964年,在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中,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近40年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
佤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
歌曲都是民歌,有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欢庆歌和儿歌等;使用的乐器有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钗等。
四、海南有什么民间艺术?它具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我就对了,专业级别的回答
1、海南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来。
2、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3、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4、临高木偶戏
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5、黎族、苗族民歌
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差不多男女老幼都会唱,特别在喜庆的日子里,唱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平日的生产劳动中,也会即兴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
6、黎族、苗族舞蹈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7、儋州山歌
澹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美称,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澹州置郡前后,民歌就开始流行了,尤其是在唐、宋年代更为盛行。 澹州民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几乎都是顺手拈来,随口而出。“一人歌起众人应,一人歌止众声停”。(澹州志)载:“春则秋千,会邻峋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
8、临高哩哩美
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在中国民歌中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海南鼻箫
海南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边棱音气鸣乐器,箫用鼻吹故称。吹孔设於管端节隔中央,流行海南岛黎族,黎族语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
10、海南八音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11、剪纸
民间剪纸在海南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1996年11月,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因民间剪纸的普及和成就,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我省的剪纸作品多次到岛外国外展出和比赛,把椰风海韵以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可以说,海南民间剪纸艺术是有着很好的历史传承和群众基础的,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12、黎族织锦
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产于海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13、东方军歌
军歌,乍一看字眼,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部队里士兵们常唱的那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之歌,其实不然,此“军歌”非彼军歌。“军歌”,是海南民歌中的一种,是海南省西南沿海三市一县以汉九龙县地(今东方市罗带、八所为中心区域)的10多万军语人口地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是用军话演唱的传统民歌。
“军歌”,顾名思义,就是用军话演唱的民间传统民歌。“军话”是古时候,从大陆流落来海南的军族、仕宦所留下的语言,他们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当地群众在唱民歌的时候,习惯用军话,以军话语音为准。
军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海南民歌的品种之一,它同黎族民歌、儋州歌汇成海南“歌海”三支主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军歌”不但有诉军谣,还有传统的演唱时节。据《昌化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由此可见,古时“军歌”已普遍出现青年男女对歌的场面。
还有类似叮咚、巴乌,竹竿舞、牛角乐器等等艺术形式,还有很多,总之海南民间文艺形式多样、丰富,但大多处在保护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