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溪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昆明到成都有高铁,共7趟,都是昆明南站开车,到达站是成都东站。G289207:12昆明南站开车,13:43到成都东站。G288608:08昆明南站开车,14:40到成都东站。G288808:59昆明南站开车,15:40到成都东站。G288412:16昆明南站开车,17:44到成都东站。G289013:22昆明南站开车,19:58到成都东站。G287014:52昆明南站开车,21:07到成都东站。G288216:33昆明南站开车,23:05到成都东站。
二、玉溪市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玉溪市端午节习俗有以下种种形式:
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三、玉溪过中秋节的民俗
玉溪过中秋节的民俗:
1、别样中秋—温泉赏月:
凉爽的初秋夜晚一场池畔篝火趴一定能点燃你的热情,激情的篝火和一轮明月相互辉映,这一定是你过过最特别的中秋。
2、特色篝火晚会 名族歌舞打跳:
点燃节日的圣火,藏族打跳、白族打跳、纳西打跳各具民族特色,围着熊熊篝火,放开您的心灵,嘿嘿~大理地热国每天都有火热的篝火晚会等你,放松心情。
3、民族民间歌舞表演:
温泉区常态化的民族歌舞表演,带您感受大理民族文化、人文生活的千姿百态。
四、云南玉溪兴蒙乡,分离长达七百年历史:依然保存蒙古族风俗习惯
在云南有一个蒙古族乡,并且是云南唯一一个梦蒙古族乡,一说到云南有蒙古族,其实我第一次听说也很惊讶,蒙古族自古生活在北方,怎么可能来到南方,那么就来梳理一下这段 历史 原因吧。
兴蒙蒙古族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十公里以外,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解放以前是一个渔村,解放后于1988年建乡,全乡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北阁村距通海县城13公里,海拔1800米。乡辖五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共有1760户、5657人。
这支蒙古人是元朝时期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征讨云南大理国时期来到的,后面在玉溪的曲坨关设立了元帅府,这支蒙古族就是哪个时候留下,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与内蒙古蒙古族分开了七百余年。大多风俗习惯已经被汉化。
兴蒙蒙古族的祖先是于公元1252年随忽必烈所率大军进入云南的。 元朝灭亡后的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万大军征云南,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 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乡。
今天的蒙古族乡已经成了一个玉溪的热门景点,来到玉溪得游客都想来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了解这个分离长达七百年 历史 的名族 历史 文化,所以来的游客数不胜数,这个蒙古族乡没有售门票,属于免费参观,村里的房子已经80%民居保存清代民国的建筑。蒙古族乡五个自然村有三个已经对外开放,蒙古族乡很美有一条参观的景观大道,两旁以鲜花、彩灯布置的景观道供游人来往参观,还可以看到居民们保持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
这几个蒙古族村子值得参观游览,是了解蒙古族的 历史 文化生活习俗的活化石,村里保存了蒙古族的家庙,已经开放成了博物馆,向 社会 大众免费开放,里面供奉了元朝的几位皇帝、以及保留了几块重要的碑文。村子就是一条街,有很多游客走走逛逛。
一条街没有什么太多特色,主要保留了一些普通民居老房子,见证了时间的岁月,被公布为 历史 文物的只有几家。我曾亲自到访了蒙古族乡,问了一位阿姨,了解一下蒙古族的 历史 以及风俗习惯,阿姨她说这个乡,有五个自然村,全部蒙古族,很多风俗习惯,毕竟分开了长达七百年,很多被汉化,讲蒙古语只有像他们这种年龄大的人会讲,年轻一代都不会讲蒙古族语言,至于服饰、她们自己传统的衣服夏天穿太热,有五层,不爱穿、夏天太热、太笨重,只有节日的时候才穿,她说她们每三年举行一次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内蒙古那边与他们有联系的也来参加,五个自然村都参加,骑马游行很热闹。
那达慕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举行时间是公历12月13号至14号,那个时候游客需要买60元一张餐票,他们蒙古族人40元一张餐票,有餐票就可以吃饭,没餐票不能用他们的餐。现在蒙古族乡最热闹的节日就是只有那达慕大会。
村里的习俗服饰,只有看到五六十岁的妇女都穿蒙古族服饰,戴蒙古族帽子扎头巾,仅限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很多人是不知道,只有到了玉溪才了解,毕竟蒙古族自古就是草原民族,来到云南也是因为 历史 原因,你听说过云南蒙古族乡吗?欢迎你发表建议留言。
五、玉溪的民俗怎么写作文
今年暑假,我到玉溪渡过了一个有愿意的假期,那里好客的人们,繁华的街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条别具特色的小庙街更让我难忘。
走
进小庙街,就有一种到了大理古城的感觉,街道两旁整齐的建筑,隐约透着古老的气息,它们都有着一样的古建筑风格,镂空的门窗,向上翘起的檐角,还在微风中
低低鼓响的角铃,一切都是那么相似,不过,白天的小庙街却更为安静,人们悠闲地在小庙街上逛着时尚的小店,完全没有大理古城街道上的喧闹。也许,安静的小
庙街的独特之处!街上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一些人物雕塑,有正在缝衣服的老奶奶,还有正在拉车的劳动人民,我在这些雕塑面前站了很久,只想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或许,他们也惊异于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吧!晚上的小庙街更有特色,有正在拉二胡的老爷爷们,有正在跳舞的老爷爷.老奶奶,有正在一旁唱歌的小孩子们。
在这里可听有云南的名歌小调,看有云南的民族舞蹈,这里的晚上都是热闹极了。
怎么样,这就是玉溪的小庙街!
六、云南玉溪都有什么民族 云南玉溪都有哪些民族
1、玉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傈僳族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万。
2、玉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生活着汉、彝、傣、回、白、蒙古、苗、拉祜等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各自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