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哪些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二、长治山西省有哪些特色?
1、潞城甩饼
潞城甩饼“甩饼”是上党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
2、腊驴肉
长治的名吃中以上党腊驴肉最为有名,上党腊驴肉原专指沙锅腊驴肉,因制作创始于腊月而得名。它以新鲜驴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香料、佐料、做工极为考究。
3、黎城核桃
黎城县盛产的长圆绵核桃,为黎城“四大宝”之首,其果实大,呈长圆形,果壳稍薄,表面较粗,出仁率和出油率高,并可取整仁,品质上等,味香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富含营养的干果。
4、黎城柿子
柿果多汁甘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葡萄糖和果糖,它含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比苹果、梨、桃、杏都多,黎城柿子加工而成的柿饼,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木密醇,其柿霜具有清热、生津解渴和止咳利咽的作用。
5、壶关小车刀切糕
这种刀切糕是选用上好黍米、红枣等蒸制而成,其质地细腻,甜香宜人。
6、壶关羊汤
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
7、武乡枣糕
武乡枣糕主要用料是黍米和大红枣制成的,秫米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挛急,杀疮解毒热的功能。
8、武乡炒指
把面和好后,擀成厚厚的饼,切成手指大小的面条块儿,然后用干土磨成粉,用铁锅将干土滚沸后再来炒这个面条,吃起来香脆可口。
三、哪里有关于长治地区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1 长治 民俗风情之——古会庙会
说到庙会,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寺庙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联想到无数信徒那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笃信与虔诚,并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神是在人类的童年形成的,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神几乎无处不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门有门神,囤粮有仓神,做饭有灶神,上山有山神,过河有河神,种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阎王……大至开山破土、婚丧嫁娶,小至出门访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妇之私,几乎都要选时日、择方位,迎福避凶。因为神的队伍巨大而又庞杂,为了便于识别和操作,便产生了寺庙,进一步将神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寺庙的节日或神的纪念日举行祭祀活动,于是就又产生了庙会。
然而,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所有的神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神灵的一切本领都是人类赋予的,是人类在现实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灵身上的。于是,神的尊严便日渐衰落,人的尊严日渐恢复。而寺庙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而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和研究探讨的对象,庙会则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庙会中,尽管仍然有人焚香礼拜,但其含义已远离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为融商品交易、戏剧游乐、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特产名吃于一体的大市场。
庙会从唐代开始兴起,历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自然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名称和日期。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但就一个大的区域来说,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笔者对上党地区的庙会(古会)进行了粗略研究。仅长治市的245个乡镇、3500多个行政村来说,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庙会,一年四季会不断。有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名会,不仅轰动本市城乡,而且波及周边数省,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会期少则一天、数天,多则数月,其商品成交额相当可观。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当活跃的今天,这些庙会仍然为城乡的商品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庙会是农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农民的节日。因此,志书往往把它与传统节日一并记入“岁时”之中。
我国的传统集市贸易基本上是因庙兴会。境内以“关帝庙会”为名的庙会最多,分布最广,并且往往一庙数会。其它名称的庙会,还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庙会、昭泽王庙会,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庙会、因祈祷圣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圣母庙会,北境和南境的煤铁生产区则流行老君庙会,等等。少数村镇还有节令会,如清明会、立冬会等。
庙会的盛衰随着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变化。明清之际,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是四月十九五龙山会,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关帝庙会。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赛会产生,其规模逐渐扩大,至19世纪末,成为境内最盛大的庙会。解放后,七月初一迎神赛会演变为一年一届的物资交流大会,发展为上党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历古会。
民国年间,境内庙会具有鲜明传统色彩和地方特色。会期一般不长,多数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庙会也不过三天,交易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生产的特点,普遍以牲畜、农具及农副产品的交易为主。同时,还有一些专门交易土特产的庙会。如荫城一带有交易铁货的庙会,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庙会。进香祈神的香火活动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庙会举办的社戏、社火本来都属于酬神活动,后来,实际上却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娱乐。
解放后,庙会风貌大为改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庙会成为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数庙会废除了香火迷信活动,同时保留了积极有益的传统娱乐,真正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愉悦的节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庙会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村镇兴起一些新农历会,有的还兴起了阳历会,交易活动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喜人景象。庙会的传统娱乐活动,也获得了新生命。群众自发筹钱请剧团演出传统戏,是庙会采用的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有些庙会,还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如闹社火、放烟火、搭秋千等。
四、山西长治壶关的民风民俗?
壶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嬗变,加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本县的民俗民风既沿袭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县民老实忠厚,勤劳俭朴,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富不喜处,穷不嫌乡,留心积攒,喜积家产;省吃而轻居住,节用而受陈设。每个人从出生后要行洗三、满月、百日礼,成年后要圆十五,到婚嫁年龄要行婚礼,60岁以上要行寿礼,称祝寿,去世后要行装殓、报丧、出殡、复三、祭七等丧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民俗风情在摒弃陈规陋习的同时,继承发扬了许多优风良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由于受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禁忌、陋习,比如,长者死了,只能说“老了”或“去世了”,年轻人死了说“不在了”;正、五、九月忌定婚与剃头,俗言:“正、五、九不成亲,成亲必克老公公”,“正、五、九不剃头,剃头剃死亲舅舅”;孕妇忌吃兔肉,怕生豁鼻孩子;忌下午和晚上看望病人;房前忌栽桑树,房后忌栽柳树;结婚男女忌属相互克,死在外地之灵柩忌入村入宅等。
五、山西长治的民风民俗
长治过年习俗:
每逢年节,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揭开了年节的序幕。长治,古称上党。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均诞生于此地,被誉为中国的"神话之都",由此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独特。在长治的大多数农村,大年初一人们起床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点年火。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会飞出四处觅食。
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在这里,每逢年节,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扩展资料
其它民俗: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00万人,省内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