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简介特色 云南的特色是什么
1、语言文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2、歌舞活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花车游行、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仅在火把节期间)、印象云南、吉鑫宴舞。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丽江:大型歌舞表演、纳西东巴古乐音乐会、《印象丽江》、泸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会》。
3、宗教信仰,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信仰宗教者共有4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佛教:正式登记的场所共826处(其中寺院812处、固定活动处所14处),可统计的佛教信徒约280万余人。云南是全国佛教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省份,其中巴利语系(南传)佛教在国内唯云南省独有。
二、简述云南民族习俗文化的特点
云南民族习俗文化的特点:
1、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例如大理白、彝族、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样式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
在杂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筑样式。。
2、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3、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
4、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
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
三、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云南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小编看来,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美丽的云南生活着许多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么就由小编来带大家一起看看云南有哪些文化特色吧。
云南生活是许多彝族人民,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彝族打歌是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拥有着烤茶文化的白族也是颇具特色,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人民招待客人最高尚的饮品。清真寺是回族集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都各具特色。
说了少数民族文化,再说说云南的建筑文化吧。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的人们都非常的热情,也欢迎人们去这里游玩。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都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讨论哦。
四、如何介绍云南文化和特色?
写作思路:应该写出关于云南地区特有的一些文化习俗等,比如说云南人他们用的语言。
例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
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信仰宗教者共有4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其中,中缅边界1997千米,中老边界710千米,中越边界1353千米。
五、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着4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白族
白族,共有人口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而在这134万人中,又有80%以上的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20%不到的白族,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
白族自称百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雕龙画栋、凤翥龙翔,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皮质,或绸缎,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肚兜,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白节鞋”。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其族源和隋唐时期的“和蛮”有关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约”、“卡多”、“雅尼”等自称。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
哈尼族的服饰多为黑色、蓝色镶彩色花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喜戴帽。女青年爱用银链、银币、银泡为胸饰。哈尼族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但由于有语言无文字,有的已失传。哈尼族喜爱音乐,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平时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
在盛大的传统节日里,哈尼族男女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傣族
傣族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30多个县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会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多种多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称“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汉文中籍记载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蛮、呰蛮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来历,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语的音译。传说古时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僳僳族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僳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之多。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吉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沧源岩画十分有名,是佤族艺术的珍品。
佤族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中,处处可见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佤族崇善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喜欢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长刀,劲带竹藤圈,头戴银箍,身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他们喜爱装饰品,耳朵穿孔戴大圆耳环,手戴银镯银链。
佤族女子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条纹。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两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配上两三个鸟骨或贝壳制成的项链,五光十色,特别耀眼。裸露的腰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很多花纹。手臂戴两三个竹圈银圈,手腕配银镯两只,小腿缠竹藤圈数围。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纹身,男子多在劲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女子则在劲下、胳膊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佤族人还喜爱歌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甩发舞”、“春米舞”等。逢年过节,佤族群众会自主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们唱的调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调》为主的哀歌,以《贺新房》为主的喜歌,以《芦笙调》为主的欢歌,根据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调子。
拉祜族
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历史传说。传说拉祜族祖先原来是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追逐窜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马鹿,发现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开始从北向南迁徙。其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双重风格的特点,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据考,拉祜族应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有人认为,远在二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当时的“昆明”人还处在“无君长”的原始社会,过着以氏族为单位的狩猎生活。历史上拉祜族以擅于猎虎而闻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无数碧绿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们驰骋游牧的场所。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青年男子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上身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欢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文艺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景颇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景颇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据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和德宏等地。景颇族人以骁勇彪悍、顽强刚毅著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
景颇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