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劳水乡旅游有什么好玩的
如果要是说起水上都市,我们想到的威尼斯,其实 中国也有一处可以媲美威尼斯的水城,这里虽似江南小城一样小家碧玉,但这里也多了一些蜿蜒曲折;
这里虽似威尼斯水城一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是,它却也多了几分柔情。这里便是古劳水乡,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水城”。
如果谈起这里的生活,你只会心生羡慕,你走到任何一处都是有着几艘停靠在路边闲散的小船,你随意的走在被水打湿的小路上,潮湿的空气,清新的味道,你会不自觉的融入这里的生活。
这里的生活是诗中经常描绘的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这里你采的不是菊,是莲蓬,你见的也不是南山,是古老的建筑,和清澈的溪水。这便是这里的生活,你爱上了这里,你确定不再路过的地方。
你可以坐在舟上。吹着清凉的空气,也可以抚摸温凉清澈的水,旁边是一处有一处的水草和石板桥,他们的完美锲合,正好的将连绵的水面切割成了一块又一块的水域。
看起来,像极了星星点点的银河,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是那么的波光粼粼,好一处“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色。
岸边的古劳建筑
典型的岭南风格,低矮连片。这里除了小船,另外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便是石板桥,由简易的木板与石板搭建而成,和附近的景色看在一起别具韵味。
石板桥很窄,一个人走合适,倘若对面来人则需要侧身而过。这样似乎更加令人觉得很安静、很特别。
我会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轻巧的走在一座石板桥上,眉眼含笑,娇羞可人,时而望着远处,眉头紧蹙,等待佳人;时而看着水面,浅笑几分。
古劳最美的季节
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万亩水塘开出大片的荷叶,连绵不断,真是应了这句诗!
等到荷叶盛开时,古劳也就迎来了它最美的时刻,荷叶翠绿,荷花粉嫩,像是一对双生子,配合默契,一阵风吹来,好像在翩翩起舞。
可以泛舟于荷塘之上,这里有专门开辟的荷塘小道,我撑着一支长篙,缓缓走过荷叶遍布的水面,只为寻找一处平静和一个站在水面的你。
古劳最美味的食物
古劳有很多美味的河鲜和莲蓬,都是最绿色新鲜的,保证让你大快朵颐!好吃到停不下来!
门票
没有门票,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收取20元的船票。
地址
广东省江门鹤山市古劳镇
这是一处水乡,好似“养在深闺无人识”,长久的时间里面,它依旧维持着最自然和纯粹的样子,依旧那么美丽,那么宜人!
二、古劳水乡位于哪里?
古劳水乡位于鹤山市古劳镇西江河畔,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水乡的陆地被水网纵横分割开,这里堤内有塘,塘边有地,地上有树,树间有村,村里有桥,桥下有河,河中有船,是典型的最具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南国水乡。古劳水乡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如古劳堤围之神冯八秀,洪兵起义领袖、两广“王帝”陈开,中国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现代粤剧宗师吕玉郎,中国第一代影后胡蝶,“一门俊杰,五代富豪”的李石朋家族等。古劳水乡具有典型的珠三角特色民俗、景观、水乡遗韵尚存。马致远词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到处可见,令历史上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南下途中下船驻足,写下“流连不能去”的诗句。已有一、二百年的石板桥、榕树是水乡悠长历史的见证者,而水乡的祠堂、民居更是南国近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水乡的传统活动如赛龙舟等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水乡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水乡鱼生、鱼皮角、鱼茸粥、竹升面、桂花鱼等等令食客赞不绝口。
三、古劳有哪些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古劳
古劳八景
望楼神灯
相传古老西便坊沙岗的镇南楼,以前那里是用于更夫保护农作物的,里面装有一尊菩萨,前面有一盏油灯,那盏油灯是一件宝物,每年正月十五加一次油就能点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了,也就是添一次油就够一年用了,它还会白天自动熄灭,晚上自动复明,它象一盏指路明灯,每逢晚上下六、麦村的乡下人望着神灯就不会迷失方向而来到古劳了。 有一年,有个贪心的孕妇起了贪念,想把神灯占为己有,她担着粪便去淋菜,回来经过望楼,见四处无人,将神灯偷偷地放入尿桶里带走,她一边走,一路想,我得了这盏神灯,今后不用买油吃了,晚上更不用点灯照明了,她满心欢喜地回到家里,从尿桶里取出神灯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神灯不但无油,而且还裂开八块,这一盏古代神灯,从此被那贪心的大肚婆毁灭了。
当当响社
从前古劳有块石板社公,位于梅岗岭上,说来奇怪,这个社公只要用一块小小石头将它敲打,就会发出铜锣一样的声音,打一下响一声,当当当的响声,八面十三坊远近可闻,所以得名"当当社"。这块古板在侵华期间被日本鬼子战火毁坏。 古劳是龙凤之圣地,故此有龙溪、凤岭之称,景不及桂林而多奇迹,山不比峨嵋但有潜龙。 鸡春贺卵 古劳坑口村锯木厂门前,有一块圆形的石头,形如红鸡蛋一般约有一千八百斤,传说是从前女娲补天留下来的石头,当地人视之为"圣石",常有人顶礼膜拜。
鸭乸鸣巷
位于塘头坊即古劳墟后边,说来奇怪,这条巷根本无人养鸭,但只要有人拿着一只鸭经过巷口,巷内就会发出"呷嘎"群鸭齐鸣之声。清晰可闻,声声入耳,故称之为"鸭乸巷"。百数十年,无人能解此中奥妙。堪称古劳八景之一。
猪牯圣石
传说以前万寿庙左旁的西江河边有一只大石猪,旁边有八只猪仔伴着,每逢西江水涨将淹之时,它就会发出嚎叫,它这样一叫令乡人知道西江水位将要涨了。有一年,有艘英国轮船晚上经过这里,听到猪叫声以为是农家的猪跑掉了,他们便登岸追看究竟。发现原来是一头石猪。于是英国佬顿起贼心,把那八只小猪搬走了,可能是石母猪失去小石猪悲痛欲绝,痛哭失声。自此之后,每逢潮涨,大石猪也不会鸣叫了,到现在这只大石猪还存在。
树下行人
位于古劳村心街,有一棵古榕,相传有几百年历史,这棵古榕长在街心,它的树根横跨街道,如游龙相戏,似大蟒缠绕结成一个坚固的闸门,可让人马车通行,游人至此无不驻足观赏、赞叹不已,几百年来都是一样,是通往鹤眼、大地木、东便和双桥的必经之路。
月光满塘
位于风领顶上有一口小小园塘称为"月光塘"。传说:此塘中之水跟着天上的月亮盈缺缺而增减,如每月初三初四塘中只有小半边水,而后续渐增多,一到十五、十六它应付贺塘水满,过完十五、十六它又逐渐减少了,到了每月下旬无月光它就一点水也没有了,所以得名"月光塘"。此景于世上,绝无可比。
海礁观日
位于西江河边,一条长长石壁伸到江心如像卧龙潜水,长约30米,阔约20米。传说从前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一早到石龙观看东方日出。旭日初升之时,一轮红日冉冉而升,海风习习,红日与海涛交辉,游人心旷神怡,豪情顿生。
古劳面豉
清代:古劳民间就有酿制面豉风俗 相传清代以来,古劳民间一向有酿制面豉风俗习惯,古劳面豉已成为一种乡土特产,大规模制作出售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其中包括当时著名的调珍酱园。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鹤山县宅梧人杨氏商人因西江水澈,民间酿造面豉之盛行,于是在现古劳镇东宁街创办调珍酱园,经营面豉、酱油。直至解放前的数十年里,古劳镇制造古劳面豉的作坊众多,但杨氏后人杨其泮所独创的面豉却独占鳌头,最为家喻户晓。由于杨其泮独创的面豉特殊的制作工艺和选料包装上的精益求精,所生产的古劳面豉风靡一时,远近闻名,一些华侨还将面豉带往美洲,作为怀念家乡的特产,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发家致富,成为了古劳面豉这独特品牌的代表人物,调珍酱园也作为重要作坊传承不衰。 凡买过古劳面豉酱的人都知道,以前的面豉酱用报纸一包就拿走,而古劳面豉干透、水分少、油重,报纸包着不透底,放在厨房,即使吃完了最后一点也不会发霉。 古劳面豉能够飘香,全靠选料上乘以及沿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要制作好的调味料,水源很重要,选料也很讲究,面豉的主要材料是黄豆,他们坚持沿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使之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饮食概念。制作古劳面豉时要经过9个工序,历时90多天。
东古一品鲜酱油
名优酱料品。由鹤山市酱油厂研制生产。以精选东北大豆、优质面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酿造,以最先进生产技术工艺配制而成。其香味浓郁,味道鲜美,且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食用有益人体健康。是国内外高级调味酱油之极品。适用于烹调任何菜肴、汤类,蘸点鱼、虾、蟹及各种肉类,拌食粉面等等,销售到国内外,颇受市场推崇。产品经严格检验,全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该产品1998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被鹤山市技术监督局授予信得过产品证书,2000年上半年荣获国家质量达标食品称号。
古劳咏春拳
古劳咏春拳和其它咏春拳门派均属少林内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较难的拳种。除古劳咏春拳外,其它咏春拳都有套路练习,都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的练习,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广州北郊曹德胜所授的咏春拳称“小念头”为“小林头”,鹤山古劳咏春拳则称为“小连头”。 古劳咏春拳没有套路练习,只有二十多个散手动作的十多个对拆法,是宗师梁赞花甲之年返古劳村传授给家乡人的拳法。从各门咏春拳的木人桩和双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古劳咏春拳大部分散手动作同其它咏春拳用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对练中多了肘法还原对拆,太极拳的单、双推手和低桩对拆法,并要求习者如打太极拳一样意紧形松、先慢后快,把每一个动作练至准确无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后,加入本门手法和其它手法训练,达于灵变。古劳咏春拳每一组对拆都是对实作功夫的灵变深造,也就是说,组组对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则视功力进展而变。对拆的过程则是练意、练气、练技、练劲、练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灵变的过程。练的时间越长,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于古劳咏春拳长桥手、中桥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离的对垒中,其控制能力和击放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犯则立仆。本门拳、桥、掌、指、膀五个部分的训练,应结合二十多个散手动作,在原来对拆基础上进行筋骨屈伸的弹制、弹击发力,使出手快疾凶猛,反弹而出。此时应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劲制击。功底越深,气之激越大,劲力越猛,久练则形成自然反应,适合远、近距离的不同打法。 劲力运用如能做到在技击中有效地控制,则须在对拆中训练出一种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这种技法是由内静练至外静(慢)。所以初练古劳咏春拳时,要求习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对拆时动作要缓慢。把每一个动作做准后,意想掌桥粘跟着对方而留送。双方对拆用力应是不丢不顶,着着还原。这种定步扎二字钳羊马的练劲(气)、练技过程是从缓慢逐步过渡到实作技击的长时间过程。通过对拆练习,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保持气之荡荡不息,技击时做到劲力绵绵不断、马步坚实、呼吸自然、神不散、体不倦自然灵变。
古劳龙舟
2009年6月,精彩、 热闹的鹤山古劳龙舟赛与鹤山各龙舟集合藉住古劳龙协成立喜庆,鹤山古劳在三夹举办了30年以来最大型的民间龙舟赛事,吸引了五万观众到场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鹤山龙舟一向颇具实力,相传清朝年间,番禺县有人高中状元,在顺德甘竹滩以龙舟竞渡为庆贺。参赛的有南海、顺德、新会、高明和鹤山等龙舟。鹤山“仁和”船首先冲过终点,却忘了夺标,故扒桡写上“五县第一”;紧接着鹤山“金头”船冲到终点,按竞赛规定夺了标,故扒桡写上“甘滩夺标”。1984年、1986年广东省举办两届“丰收杯”龙舟赛,鹤山代表队均获第三名。1988年鹤山龙舟队代表省参加在福建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季军 近二十年来,因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龙舟的竞技水平与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南海顺德龙舟被拉开一定的差距。但是实力仍然较强。 就在今年夺得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第三名的番禺钟村龙舟,其中就有五十多名扒丁是来之鹤山古劳的,只有小部分是九江的。
四、古劳水乡导游词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据史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水乡地处西江岸边,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劳人冯八秀奉旨兴建古劳围,从此,古劳便从滩涂泽国逐渐变成美丽的岭南,“围墩”是根据地理特点命名的,意即堤围下的一个个“墩”。
地理位置
在鹤山市有一个被称为“威尼斯”的地方,这就是“古劳水乡”。
古劳是鹤山市的一个镇,位于鹤山市的西北部。“古劳水乡”习惯上指升平、双桥、新星、坡山等“围墩”区,这里有鱼塘和耕地共14300多亩,人口1.5万,是典型的湿地生态地貌。“古劳银针”绿茶,行销海内外;家酱园制作的传统酱料“古劳面豉”,也驰名省、港、澳。它更有着威尼斯般的水乡风光。那一口口的鱼塘,一条条的“围墩”,以及状如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大小河涌,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简直使人着迷、沉醉。
地理环境
“古劳水乡”是怎样形成的呢?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关。古劳地处西江河畔,滔滔的西江从上游流到
这里,河面变得宽阔,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成为沙洲,形成一个个的冲积滩。从明代开始,人们先后在西江边上大规模修筑堤围,防范洪水,先后筑有大郡围、长乐围、前江围、独江围等。在堤内冲积滩的地方,人们开挖出一口口鱼塘,鱼塘间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土墩。鱼塘以养鱼为主,小土墩上则种桑种蔗,有的还建有民居。习惯上,西江边上的大堤称作“围”,堤围内鱼塘之间的小土墩称作“围墩”。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堤身低薄的古劳围每遇西江洪峰袭来时总免不了处处告急,甚至缺堤受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每年的汛期一到,这里的老百姓都得扶老携幼,逃荒走难,不知有多少人被洪水吞噬,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建国后,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古劳的堤围已比以前加宽加高了很多。例如古劳大堤,是古劳水乡众多堤围之中最长的一道,也是珠江三角洲修筑得最为坚固的堤围之一,它可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西江洪水,保卫堤内几十万人口、十几万亩良田,它还是一条高10米、宽8米的堤路,可通行汽车,成为鹤山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区域特色
古劳堤内水网纵横交错,小艇穿行如梭,两岸蕉林摇曳,万亩鱼塘似明镜耀目,千顷桑地绿海翻波,那青青的田畴就像精雕的翡翠,好一派旖旎的南国水乡风光。
由于有纵横交错的河涌,过去村民外出都喜欢以小船代步,不过现在由于路桥畅通,常常会见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游客不妨放舟河上,任凭河风涤面,水色润心;听夏蝉在堤岸鸣唱,看小桥在水面的倒影;体会水乡人家的生活,领略剔透玲珑的“江南秀气”,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沿着弯弯的乡间小路,可来到古劳水乡一处名叫“二渡桥”的地方。只见前面的围墩上,有几棵百年老榕,静静地镇守和护卫着这一方水土。榕荫下,几块长条花岗岩石条曲曲折折地架在鱼塘边的木桩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这种花岗岩石条,当地人称它“条石”或“西樵石”。因水乡的泥土细滑,不易渗水,
偶尔几滴小雨,这里便遍地泥泞,行走不便。于是居民们便用这种“条石”沿着小河涌和糖基铺路,形成了遍布水乡的石板小桥和石板小路,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
榕树,也是水乡一景。那些有百年历史的古榕,根深叶茂,绿叶婆娑,婀娜多姿,与小桥流水人家相辉映,把水乡点缀成一个个小绿洲,真是别有风情。
自然资源
古劳水乡,养殖业发达,从传统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到桂花鱼、鲈鱼、鳖鱼、基围虾、美国蛙等高附加值的优质品种,古劳人都有养殖。而且,集约化、立体化经营在这里已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几十亩鱼塘、几千头猪、几万只鸡鸭的养殖者并不罕见。今天的古劳,堪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每天曙光初露,摩托车、农夫车和小船穿梭往来于水乡至沙坪之间,把这里出产的塘鱼、蔬菜、三鸟、生猪等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区销售。
民间文化
古劳水乡,衍生了不少与水有关的文化。例如“赛龙舟”,就是古劳水乡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的端午节前后,水乡便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处响起咚咚的锣鼓声。这段日子,那些远在外地拼搏的古劳人,都会自觉返回家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村或“墩”为单位,选拔精英,赤膊操练。这里流传着俗语:“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龙过基”。意思是指每逢农历五月初三、初四日,在沙坪河与古劳河的交汇处,古劳人总会举行龙舟竞赛。每年龙舟竞渡的时候,这里到处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河涌里桨影翻飞,喊声阵阵。届时,更有华侨、港澳同胞不远千里回乡观赏盛典,或亲身参赛,以洗一身吉祥的“龙舟水”为幸福乐事。
俗话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劳水乡的美丽山水令这里名人辈出。例如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我国第一代影后胡蝶,咏春拳的一代宗师梁赞,中国著名品牌“王老吉凉茶”的创始人王泽邦等,他们的故乡都在古劳。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被贬海南的途中乘船经过这里,见此地古榕参天,翠竹丛丛,风景优美,竟也“留连不能去”,泛舟上岸休息了几天。今日西江边坡山村的东坡亭,就是当年的“坡公泊舟处”。
交通信息
自驾:
广州-高速-开平-325国道-塘口-三门里迎龙楼-灵源-加拿大村四豪楼-灵源-百合镇永安村马降龙碉楼群-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赤坎古镇-赤水镇大同村日升楼、翼云楼-塘口自力村碉楼群及方氏灯楼-立园-鹤山古劳水乡。
五、古劳水乡的区域特色
古劳堤内水网纵横交错,小艇穿行如梭,两岸蕉林摇曳,万亩鱼塘似明镜耀目,千顷桑地绿海翻波,那青青的田畴就像精雕的翡翠,好一派旖旎的南国水乡风光。
由于有纵横交错的河涌,过去村民外出都喜欢以小船代步,不过现在由于路桥畅通,常常会见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游客不妨放舟河上,任凭河风涤面,水色润心;听夏蝉在堤岸鸣唱,看小桥在水面的倒影;体会水乡人家的生活,领略剔透玲珑的“江南秀气”,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沿着弯弯的乡间小路,可来到古劳水乡一处名叫“二渡桥”的地方。只见前面的围墩上,有几棵百年老榕,静静地镇守和护卫着这一方水土。榕荫下,几块长条花岗岩石条曲曲折折地架在鱼塘边的木桩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这种花岗岩石条,当地人称它“条石”或“西樵石”。因水乡的泥土细滑,不易渗水,偶尔几滴小雨,这里便遍地泥泞,行走不便。于是居民们便用这种“条石”沿着小河涌和糖基铺路,形成了遍布水乡的石板小桥和石板小路,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
榕树,也是水乡一景。那些有百年历史的古榕,根深叶茂,绿叶婆娑,婀娜多姿,与小桥流水人家相辉映,把水乡点缀成一个个小绿洲,真是别有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