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什么特色?

郑州 河南省省会,郑州在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之东,与七朝古都开封和十三朝古都洛阳东西相临,东南面向黄淮平原,位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分~34°58'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640毫米。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2.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 72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6.28万人,乡村人口288万人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地上、地下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烟叶、花生、芝麻、水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新郑大枣、中牟大蒜、黄河鲤鱼等特产闻名遐迩;现已探明矿产34种,铝矾、耐火粘土等储量丰富,具备良好的开采条件。 郑州承袭商都遗风,商贸发达。"八五"期间,登高投资104.8亿元,新建大型商贸设施面积566.7万平方米。遍布全市的一、二级商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中、小集贸市场相结合,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互补的发达的商贸网络。 开放的郑州在工农业生产、科教文卫体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先后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硬环境40优之列,并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兴办的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重点和全国"十佳"开发区,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河南省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点。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地理位置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 42' -- 114° 14' ,北纬34° 16' - 34° 58'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2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 697.7万人,中心城区人口322万。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已跻身全国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全国综合投资环境前10名和卫生城市行列。 2006年,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1.5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291.6亿元,增长3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211.9亿元,达到1031.9亿元,增长25.8%;利用域外资金248.34亿元,增长 9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2.2亿元,增长16.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22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9元,增长16.4%。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2006年,县域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断完善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拿出3000万元资金表彰奖励30个先进乡(镇),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区为重点,积极培育特色经济和块状经济,形成了一批具有带动力和竞争力的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初步核算,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11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6%,6县(市)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4.3%,巩义市达到12.64亿元,登封市首次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3.7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4.6%;城镇化率达到37%。有5个县(市)经济实力位列全省十强。巩义市在全国百强县位次比上年前移6位,新郑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一、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郑州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全市东西长135-143公里,南北宽70-78公里,版图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

2、地形地貌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3、气候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

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

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

4、水文

郑州市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郑州市境内的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是黄河的支流。伊洛河由洛河和伊河交汇后形成,总长447公里。

二、历史文化: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

上古时代,郑州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登封王城岗遗址)建立夏朝,为夏伯。后夏朝迁都于阳翟(今许昌禹州)。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传说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38] 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今安阳)。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

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

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又置颖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市东北),阳城(今登封市告城镇)等10县。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公里)、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市颖阳镇),皆属颖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

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

前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

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靳。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

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荥阳市汜水镇),并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今惠济区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市老城)。

时北豫州下辖荥阳郡、河南郡、阳城郡等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等11县。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

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公元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谓最早的郑州,但州治在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

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因此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属都畿道,将密县、荥阳等5县划归郑州,州治武牢。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

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定为辅郡。

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废郑州建制,“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

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为西辅,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金国占据中原,郑州所辖的新郑县被划入钧州,孟州汜水县划入郑州,郑州隶属南京路。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

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直隶州,直到1913年改州为县。

三、风土人情:

郑州市除汉族外,另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47个少数民族。具有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州

河南郑州 风俗 习惯

1、郑州人爱说‘中’

郑州人情有独‘中’,又于何时流行说‘中’,非独外人,既便河南人也难以说清。全国方言何其多,能够一字诠释一地历史变迁、一字代表一地方言文化的,唯有河南话里的‘中’,全世界也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字来。今天,‘中’已成为河南人的口头语,但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经负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骄傲和失落。”

2、“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郑州的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

3、郑州方言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区,即原城关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区。

4、郑州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麦面)食品为主。

粗粮面只作为营养搭配和调剂口味,需求量较小。常见的面做食品有馍(馒头)、菜馍(又叫菜蟒或菜龙)、油卷、包子、烙馍、油饼、菜盒、烧饼、油条、炸菜角等等。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牛羊肉烩面条等等。郑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肴主要有五大类:肉菜类、青菜类、食用菌类和豆制品及蛋类。

5、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新郑市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祭拜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和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2008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州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郑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郑州的文化遗产有:

1.新郑黄帝拜祖祭典。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流传于河南省新郑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自古以来一般在两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举行,一是新郑市区北关轩辕丘旁的轩辕故里祠,一是新郑市区西南具茨山风后顶之巅的轩辕庙。祭典公拜和民拜两种形式并存,公拜是官方对黄帝的祭拜,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左传》,由周至清,历代延续不绝。民间则流传“三月三,拜轩辕”的谣谚。

2.少林武术。

少林是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3.苌家拳。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中国传统拳术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间原郑州汜水县苌乃周(1724年—1783年)先生所创。苌乃周自幼博学,苦习搏击之术。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是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4.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

5.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相狮舞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立足民间文艺特色,受到观众喜爱,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郑州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郑州的市花是月季花。

月季,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粗壮,圆柱形,近无毛,有短粗的钩状皮刺或无刘。花几朵集生,稀单生,直径4-5厘米;花瓣重瓣至半重瓣,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倒卵形,花期4-9月,果期6-11月。

郑州的市树是法桐。

法桐,又称三球悬铃木,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薄片状脱落;嫩枝被黄褐色绒毛,老枝秃净,干后红褐色,有细小皮孔。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区,即原城关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区。

郑州地区的戏剧剧种以豫剧、曲剧、越调影响较大,其中豫剧与京剧、评剧、越剧并称为中国四大剧种。郑州的戏曲氛围浓厚,早在20世纪初,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老坟岗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曲和拉洋片的艺人,后来,郑州市内各大公园和文化宫成为戏曲爱好者活动的主要场所。

截至2016年10月,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59项,传承人26人;市级非遗185项,传承人149人。已公布五批市级项目,三批市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郑州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麦面)食品为主,粗粮面只作为营养搭配和调剂口味,需求量较小。常见的面做食品有馍(馒头)、菜馍(又叫菜蟒或菜龙)、油卷、包子、烙模、油饼、菜盒、烧饼、油条、炸菜角等等。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牛羊肉烩面条等等。郑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肴主要有五大类:肉菜类、青菜类、食用菌类和豆制品及蛋类。

郑州有趣的民俗有哪些?

河南郑州,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之间。郑州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郑州特色民俗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你都了解哪些?

少林功夫

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轰动海内外,一股少林武功热弥漫了神州大地,甚至老外也赶到中国凑热闹一试身手。因此少林武功又逢盛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围绕着“嵩山少林寺”方圆数十里地域,出现了几十所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习武者何止成千上万,并争相冠以“少林”之名。

少林功夫的文化境界很高,特征突出而鲜明;朴实无华,禅拳合一,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进退自如;滚出滚入;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有别于其它拳术。易习练,易传扬,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摸摸会

“摸摸会”流传在郑州登封市的一项传统民俗,“会”场位于中岳嵩山九龙潭。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日夜,人们从十里八村纷纷赶来,从十四日黄昏,通宵达旦一直到第二天还不肯散去。

据当地人说,过去有不少女子婚后不孕,生儿育女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不会生育是极为痛苦的事情。一些少妇为求子,便趁夜黑人静,来到九龙潭圣母庙内,向圣母祈祷求子。

潘安传说

潘安,又名潘岳,中牟人。他善诗赋,诗文词藻艳丽,尤长哀谏,与潘勖、潘尼誉为文坛“三潘”,在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他言辞精美、明净流丽的辞赋,有赞美田猎之兴的、有歌唱田园之乐的、有哀怨情怀的、有抒情咏物的,因此名冠于时;他曾先后任河阳令、怀县令,爱民勤政。

潘安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爱美成性,在治理山水时,还引领百姓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等地方,也栽上桃李和花卉。几年后,每逢春至,河阳县境内成了鲜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春天花香四溢,秋天硕果累累,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潘安也被百姓们戏称为“花县令”。

猴加官

“猴加官”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有近300年的历史,这种玩具在玩耍时很有意思,一只制作精美的泥猴,手中捧着一个京剧脸谱,通过玩耍人的操作,可以自己把脸谱戴在脸上或取下。

“猴加官”是取其谐音“侯加官”,暗示官上加官的意思,以表示庆祝祝福,是一种很喜庆的传统玩具。其表现特点类似提线木偶,让儿童手提玩具,然后轻轻扭动木杆上的丝线,泥胎彩绘的“官面具”自动带在猴子的脸上,十分有趣。

葛记焖饼制作技艺

葛记焖饼馆的创始人葛明惠,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他10岁进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王爷大加赞赏。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方块,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开坛时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

苌家拳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汉族传统拳术之一。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是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2008年,苌家拳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始人苌乃周,河南汜水(今属荥阳市)苌村人。后潜心周易,创拳立派,成为技术精湛的武术实战家和伟大的武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市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下辖新郑市中心靠西方向,往西不到3公里就是107国道,沿新郑市人民路往东就是京珠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从郑州驱车往黄帝故里仅需50分钟。

沈氏摔跤

说起中国式摔跤,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是“北平天桥的把式”。而在河南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却发现有一位老人及其父辈将正宗的中国式摔跤带到了河南,从此这种跤术在中原生根发芽。他就是已经84岁高龄的沈少三老先生。

上个世纪30年代,摔跤成为回族人习武的新选择。对他们“启蒙教育”的是沈友三,1933年,刚刚获得全国摔跤冠军的他来到开封东大寺。沈友三教了半年多,东大寺回族人就在运动会上拿到摔跤第二、第六两个名次。摔跤从无到有,迅速达到全国一流水准,堪称奇迹。

登封闹阁

孩子们“浓妆艳抹”,站在大人的头顶,他们个个身着古装,随着音乐鼓点扭动起来,而身下的大人们则不时变换着队形,这项表演绝活就是登封闹阁。表演者多为本村人,经常为乡亲们表演或者到其他地方演出。闹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难度大。

最为隆重的演出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为祭神日。一大早全体人员,聚集在家庙内,化妆做好一切准备,社首清点无误后,演出队伍出发,先到紫云山下的老龙洞、安阳宫、清泉寺?..天爷庙等寺庙祭神演出,有老艺人手执“令”旗,指挥按事先安排的演出场地进行表演。直到天黑才收社回村。

独脚舞

独脚舞是流传在登封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来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当地群众又称其为“独脚猴儿“或“独腿舞”。其性质属于社火中的高翘。与其它地方高不同的是它的“独脚”性质,难度大,要求高,变化大,技巧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