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溪的风土人情
汤溪街上有四种美味:拉面,馄饨,煎饺,葱饼
1)汤溪拉面(汤溪麦面)
汤溪麦面也就是汤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兰州拉面,但是在金华城区、金西区,哪个人不知道汤溪麦面啊!那味道那是相当棒的啊!别看就是面粉这样一拉,有粗有细,做起来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啊!我们从小就是吃汤溪麦面长大的啊!
2)汤溪汤团
如果你是汤溪人,对于本地特有的汤团一定不陌生,喜欢吃的更是占大多数. 在春节前后或喜庆时节去汤溪地区(汤溪\洋埠\罗埠\蒋堂)的亲戚朋友家,最传统的点心就是汤团,一个白瓷碗装着几个白白圆圆又带点尖头的汤团,上面点缀切细的青葱,下面浮着用酱油和猪油调制的红色汤水.
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顿开,垂涎欲滴!
若是主人好客,往往还在汤圆碗内打进两只土鸡蛋,这碗点心就更精道了.
这里也有网友赞叹过它的美味,并寻觅售卖店铺,其实地道的农家点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办事,特向老妈请教,现将工艺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
首先是汤团粉的制作,这是可口美食的关键工序,搞砸了就不用学后面的工艺.
米要选用上等糯米,所谓的上等当然是自家耕种的,好东西留给自己吃,二等货才拿来卖呢!
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一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发酵的.秋冬季节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天,期间每隔10天左右换一次清水.
时间到后,米便泡好了,捞出糯米时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一定要用滤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搅动时没有丝毫浑浊才可以.
沥干水后发白的糯米闻去有一点轻微的酸气,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时间过长或偷懒没换水的缘故.
然后是在阳光下暴晒,在冬天的太阳底下至少要5天以上,总之要越干越好,最后用机器碾成粉末,汤团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汤团粉应该密封在塑料袋中严防受潮,最好放在铁皮桶内,这样可以数年不坏.
好了!可以去菜市场买汤团馅的原料准备包汤团慰劳自己了.
最正宗的馅是萝卜\豆腐干和瘦肉,也有用冬笋,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据自己口味调制.
切细各种料作,搅拌均匀.在包汤团之前馅要在铁锅内加少许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干一点,不可有太多汤水.老妈一般都是在脸盆内倒扣一只饭碗,然后再倒入炒好的馅备用,这样汤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证馅的干燥.
另取一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盖大小的丁状瘦肉,倒入酱油腌制半小时以上备用.
和好面粉后包汤团正式开始,切成1元硬币般大小的圆球,压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发挥右手拇指和食指的灵活度,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状的面粉兜.
倒入适量的馅,再填上一块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将整个汤团密封起来,最后的收口点留一点尖尖的头,既美观又保证汤团皮不破损,里面的馅不会溢出.
烧沸开水,下汤团,注意不可以下的太多以免弄成一锅糊糊.
汤团下锅后马上会沉底,所以我们这经常指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为下汤团.
用勺子轻微搅动以防粘锅,等到汤团浮起后约一分钟便熟透啦.
取大碗,倒如一点酱油和味精,用筷子挑一点猪油,然后就可以从锅中捞起汤团装碗.
最后撒点香葱,一口咬去满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馅,鲜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
要提醒一点,煮的过熟了口感滑腻不好吃,太生则糊口.酱油最好用罗埠老街的老酱坊出产的黄豆酱油,那样更好吃.
3)汤溪的卜
的卜制作工艺复杂、其原料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里、经过数天后、拿出来放到饭甑里蒸熟、再进行压榨。留下一些糟、压榨下来的饴糖水就要放到大锅里面煮透。饴糖要不断的用锅铲搅动、防止沉底、沉底就焦、颜色就变黄。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饴糖熬好后还要练,就像揉面团一样、将饴糖里的杂质去掉、就变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切成小段、加馅。馅是炒熟的芝麻碾细再加入适量的白糖、这样馅就很清口、有一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细代替芝麻。做成汤圆状压成圆形、薄薄的一片、当然的卜的制作一般是气温低于15度的时候进行的。因为的卜遇高温会化、并且会相互粘连、气温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咬一口可能会蹦掉一大块,所以冬天吃的时候先用手预热一下,一手拿的卜一手托在的卜下面以免的卜掉落,吃的时候也可以咬一小口让它慢慢的化掉,别有一番风味。
4)汤溪麻糍
这是一种汤溪古老的小吃,记的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村上有卖麻糍来,就会在那里围上很多人,价格便宜,小朋友们很多没有钱,就偷偷的用家里的大米拿来换麻糍,卖麻糍有各种配的佐料,在我的记忆里应该红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过后来的麻糍里面有细细的颗粒,那是不用熟饭做的缘故,吃啦会肚子不舒服。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后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捣细,饭粒混合在一起,就像面团一样,捣好之后,做成碟子大小的一片片,粘上熟米粉,这样很多磊在一起也不会粘在一块,买的时候卖麻糍的就用剪刀给你剪成一块块的。
5)面筋餜
面筋餜与制作原料与拉面的一样,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面筋的制作。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形成面团,然后用清水反复搓洗面团,你回发现面团越来与小,但不会完全消失,剩下的一小团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来面团的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全是小孔,待续 节日:清明。清明是每一个汤溪人比较重视的节日。因为汤溪人不但爱吃,而且比较爱做各式点心。所以,大凡与吃相关联较大的节日汤溪人都不会错过。采许多的清明草归来(也许就是冯至诗歌里吟唱过的鼠曲草吧,有一层淡白的绒毛,结黄色的小珠花),煮熟,剁碎,与米粉和在一起,包成咸的(饺子状或鸭蛋状),裹成甜的(用一个木模子压成各式花案),一笼一笼蒸出来,整条街都飘着青涩的春的气息。有一首题为“清明”的诗,是这样的:揉一把鼠曲草/米粉蒸出清明的香/山头袅起白色的雾气/我在塘边洗衣/浅草打湿蓝布的鞋//塞一把细柴/灶台呛出青色的烟/屋外下起蒙蒙的雨/我顶着蓑衣归来/竹箕里斜插一把明亮的黄花菜//织一段回锦/红绿丝线编出细密的心/檐口飞进燕子的呢喃/我踩着晨光远行/脚步轻轻惊落桃李红白的梦。这也是我爱的清明吧!
端午:似乎不赛龙舟的,至少我未见过。吃粽子。
七月半。鬼节,也是吃。蒸一种米糕,那种十几层的更好吃,很薄,不糊口。也有甜的咸的之分,棱形,外边看不到。
中秋:就是月饼。
集会:在农历4月16、中秋节和冬至,汤溪固定会有三个集会。以前交流的物事少,集合就不可缺少了,各种商品的汇集,人山人海,在学校里上课也得不到安宁,因为有高音喇叭,有马戏团等等。集会还是有,人和商品么总是淡了。东西的购买已经是非常便利的事情。
除夕:除夕固然是重要的,吃年夜饭前贴春联,要放鞭炮,然后关门,吃饭,饭后可以拿到压岁包——也许许多地方都是如此的。晚上要守岁,所谓守岁,在我家便转换成开着灯睡觉。半夜零点,会听到许多的鞭炮声,因为是第二年了。
正月:正月起来一般会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意思;或是汤团,自然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正月初一一般是上坟祭拜的日子,当然,也可以开始拜年。拎着各式糕点、礼物,一家家拜过来。到了人家家里,一般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张放满瓜果的桌边,喝点茶(好事者会在茶里放些糖),然后便是吃点心(一般都是汤团),然后再吃饭,总之,以吃为核心。一般走时,会有礼物置换,有小孩的,一般会有红包。
镇上,老旧的民居已不多见。关于地名,尚留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说法,东门大致在今天的汤溪第一人民医院和汽车站的位置,北门在今天的汤中旧校区处。直到今天汤溪百姓还使用着这些名称,比如“我今天要到东门去”,“东门山”,“西门头”等。可见以前的风俗习惯对汤溪人的影响之大。据称,一直有护城河和城门,很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以前人到汤溪,都说是“进城去”,汤溪人也被称之为“城里人”——那些城门,但在文革时,调了起重机,全毁了。
二、浙江金华都有哪些不能错过的美食?
金华火腿
可称得上是金华最负盛名的传统名吃了。其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且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在长达数个月的发酵过程,在酸、碱或酶的共同作用下,分解出多达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必备氨基酸。
金华酥饼
除了火腿,金华的酥饼也十分有名哦。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甜中有咸,咸中有甜。是金华人馈赠亲朋好友传统特产。它主要以梅干菜、猪肉为内馅,辅以芝麻、饴糖、食碱、精盐、菜籽油,经10余道工序制成。正宗的金华酥饼入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口福品尝其味。
金华汤包
虽然不如火腿和酥饼有名但金华汤包 历史 悠久,素有“金华第一点”的美誉,也是我国南方小吃汤包中的佼佼者。它以猪肉皮汁加老母鸡汁制成的皮冻和鲜肉笋丁作馅,并在笼底垫以青松蒸制,故馅特鲜,汁特多,清香宜人,深得广大食客的喜爱。
来自网络
诱人的金华,除了世界闻名的金华火腿,还有当地的特色小吃:金华酥饼、东阳沃面、金华汤包、兰溪鸡子馃、浦江麦饼、磐安拉面、金丝蜜枣、杨梅烧酒、金华拉拉面、金华火桶饼、金华的卜.....
还有聚集着各色小吃的美味小吃街:江北夜市小吃一条街(新华街金茂大厦南侧人民广场附近)、五一路花鸟市场附近的小吃街、浙师大北门高村小吃村、江南高畈路夜市、江南煲庄以及工商城阳光路、兰溪街.....
这些街头巷尾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名小吃,有天南海北风味,而且经济实惠。
在江北夜市各色小吃中,“老厉饼”算得上是这一带名声最响的一家,普普通通的肉饼,皮薄馅大味道好,一卖就是十几年,成了许多金华人舌尖上的美味。
老板和老板娘守着一个摊子,老婆做饼,老公烤饼,配合默契。老厉饼是葱花肉馅,分微辣和不辣两种,用菜油把面皮炸得金黄,加水生煎。由于馅料里加了祖传秘制的汤汁,趁热咬一口,满嘴鲜香。3块钱一个的价格,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肉贵的时候,料也一样足。
想要吃到老厉家的饼,没点耐心可不行。每天下午4点半到凌晨1点左右,无论天冷天热,他们家平均能卖出600多个饼。而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光面粉就要用掉上百斤。在许多金华人记忆里,老厉家摊位总是挤满了人,常常把夜市窄窄的小路堵掉。
其实真正算得上并且能随时吃到的 街头巷尾常见的就是酥饼 应该说整个金华地区包括下面的县级市 都有酥饼卖 最好吃的时候是刚出炉 干菜中裹着猪油 油而不用 酥脆焦香
而像其他下面的县级市的小吃 虽有 但不常见 一般只有特定地点 特定时间才有 例如 永康肉饼 义乌东河肉饼 东阳童子蛋等等
可以真正当伴手礼带回去的也就火腿和酥饼
金华不能错过的 美食 ,就不说火腿了,都知道
1、白切羊肉
金华人的年夜饭中最少不了的就是这白切羊肉了,它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吃法了,看上去很清爽,很有食欲。而且这道 美食 特别适合冬天吃,它既可以祛寒冷,又可补体虚。
2、豆皮素包
豆皮素包是金华特色小吃,里嫩外酥,香软味美、清爽可口。这道 美食 是金华在家族祭祀中的必用菜肴,因此也是年夜饭中必有的一道菜。
3、金华酥饼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是浙江省金华地区传统名点,也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传统特产,其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
4、鸡子馃
鸡子馃也叫鸡蛋饼,是浙江金华地区特色传统名点,金华各地均有摊店制作出售,而以兰溪鸡子馃最为著名。一只猪油、瘦肉、豆腐和葱馅的油煎饼中,灌入一只打碎调味的鸡蛋,熟后各馅结成整体,入口醇香鲜美
5、金华煲
最具当地特色的菜肴之一,一道不仅美味而且非常有营养的砂锅类 美食 。金华煲在当地的做法和种类比较繁多,各种美味营养的食材都有涉及。满足了所有吃货对于吃的各种不同要求,金华煲最初面的便是其制作材料的名贵,用多种配料和滋补食物熬制而成
1、金华火腿
产品简介:由于所用原料和加工季节以及腌制方法的不同,金华火腿又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如在隆冬季节腌制的,叫正冬腿;将腿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长方形的,称风腿;挂在锅灶间,经常受到竹叶烟熏烤的,称熏腿;用白糖腌制的,叫糖腿;还有与狗腿一起腌制的,称戌腿。
产品 历史 :据传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义乌人)是火腿业的祖师爷;有的传说讲他把家乡猪肉经过腌制带至皇宫,进献给皇上,皇帝见到剖开的腿肉绯红似火,即把它命名为“金华火腿”。
2、金华佛手
产品名称:金华佛手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特性:外凤金黄色,芳香浓郁;果实形如人手,千姿百态
产品成分:水分、灰分、全氮氨基酸和粗脂肪的含量
产品功能:理气化痰、和胃消胀止呕,舒肝健脾,舒筋活血,能祛风,消滞气,久服对中老年人有保健作用。
产品简介:佛手学名:Citrus medica cv. sarcodactylis.也有叫“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橘”(《民间常用中草药汇编》)、“五指柑”(《广州药志》),人们通常你为“佛手”。佛手为芳香科柑橘属香橼之变种,原产亚洲东南部。《本草纲目》中列入果部山果类,“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果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佛手柑。”
3、义乌红糖
产品名称:义乌红糖
产品产地:浙江义乌
产品特性: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产品组成:含铁38.5毫克,人体需要的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较多。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烟酸等成分
产品功能: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诸功效。产妇食之,能恢复元气,丰富乳汁。患急性肝炎的病人,适当服食红糖,能减少体内蛋白质消耗,使肝细胞得到再生
产品简介: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为义乌著名的大宗土产品。
4、兰溪杨梅
兰溪杨梅是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的特产。兰溪马涧杨梅品质优良,果大核小,甜酸适口,紫黑乌亮,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果胶、脂肪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
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是浙江省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主产区,栽培 历史 悠久,全市现有杨梅面积6.5万亩,其中商品梅面积6万亩,09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1.26亿元。主栽品种有荸荠种、东魁、木叶梅等,主要分布于47省道兰浦公路沿线的云山、香溪、马涧、柏社等乡镇(街道)的黄土坡地及山坞坡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十里杨梅长廊”。
兰溪杨梅以上市早、品质优而著称,一般于5月底6月初上市,比其他杨梅主产区早7—10天左右,所产的杨梅品质优良,果大核小,甜酸适口,紫黑乌亮,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果胶、脂肪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具有消暑生津、利尿健脾、解渴止咳、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医疗保健作用。曾先后多次获得金华市精品水果展示会、华东农交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鉴会金奖,被评为金华市名牌产品、金华市著名商标,2003年、2007年连续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2005年被评为浙江名牌,2008年通过浙江省著名商标认证,并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
5、金华酥饼
产品名称:金华酥饼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特性:进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门福品尝其味
产品 历史 :金华酥饼 历史 悠久,相传唐代开国名臣程咬金曾在金华开过酥饼店,是酥饼行业的祖师。以后代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成为闻名遐迩的传统特产。
产品简介:金华酥饼以白面粉、雪里蕻干菜、肥肉以及芝麻、菜油、饴糖等作原料,经过擀面做坯,裹馅和烘烤,制成蟹壳那么大一只酥饼,两面金黄,上面满布芝麻,中间以干菜肉为馅,上下各有10余层,每层薄如纸。香松酥饼,味道极佳。进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门福品尝其味;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显示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顾客,民间有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
6、磐安白芍
磐安白芍俗称“云药”(以磐安云山白芍得名),为我国白芍中的三大名品之一。磐安白芍外形圆直,质地坚实,断面菊花心(又称菊花芍),味清香,久煮不糊,深受商家青睐。
7、浦江葡萄
浦江种植葡萄 历史 悠久,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嘉靖浦江志略》卷三物产篇中就有种植“葡萄”的记载。之后乾隆、光绪年间的《浦江志略》物产中也均有浦江葡萄零星栽培的记载。到民国29年(1940),《民国浦江县志稿》中全县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十亩,产量为21担。 近年来浦江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6.8亿元,成为浦江农业第一大产业,并先后获得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金华市精品水果会金奖,全国南方及设施葡萄精品大赛金奖。2013年浦江县还被授予“中国巨峰葡萄之乡”称号。
从2006年开始,浦江就开展了万亩葡萄高效生态标准化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特色优势水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特色优势水果产业提升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建设相继实施,涌现了黄宅前陈片等葡萄核心基地。目前,浦江葡萄已形成以“巨峰”为主栽品种,京亚、藤稔、无核白鸡心、夏黑、美人指、醉金香等为辅助品种的产业格局。
8、武义宣莲
产品名称: 宣平莲子
产品产地:浙江金华
产品特性:宣莲粒大肉厚,酥松易煮,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产品功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
产品简介:宣平莲子,宣莲即宣平莲子,产于武义柳城(原宣平县),故名。与湖南所产“湘莲”齐名
9、永康方山柿
永康方山柿是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的特产。方山柿汁液丰富,纤维少,风味独特,其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E等含量明显高于同类柿果。永康方山柿,具有上千年的栽培 历史 。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了方山柿“皮橙红色、果浆丰满甘醇,软而无渣,少核或无核、口感好”的特点,堪称柿子中的上品。一般的柿子都得剥皮吃,但方山柿却与众不同,由于呈流质态,可以像吃果冻爽一样用吸管吸着吃。
方山柿是永康的传统名果,在古山镇新楼管理处一带种植。现有面积8000多亩,年产量500多吨。山坞村是永康方山柿的主产地,由于这里地处永康山区,群山环抱、气候温和、温度适中但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宜柿树生长。该村只有150多户农户,却有柿园3000多亩,年产柿子20多万公斤,这是该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方山”牌方山柿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同时曾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方山柿成熟期为10月下旬 11月上旬。在成熟季节,可到产地一品其风味。
10、兰溪小萝卜
兰溪小萝卜是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的特产。兰溪小萝卜以其个小、色白、脆嫩、味美等特点赢得市场的青睐,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先后荣获第四届华东农交会金奖和2003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兰溪小萝卜,原产地在兰溪云山街道黄湓村、十里亭村、陈店村一带,距今有近千年种植 历史 。兰溪小萝卜”是兰溪的地方品种,有两个品系,一是板叶,又称“牛舌头”“枇杷叶”;二是花叶,又称“兰溪花叶”。该品种皮色洁白、组织致密、皮薄,是一个理想腌制加工品种。“兰溪小萝卜”产品品质主要体现在品种与土壤质地上。生产兰溪小萝卜的品种必须是兰溪特有的地方品种,并在兰溪“三江”(兰江、婺江、衢江)“五溪”(赤溪、甘溪、梅溪、游埠溪、马达溪)流域的水稻土培泥沙田中生产。
兰溪小萝卜主要利用晚稻收割后的秋冬季节生产,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加工后的兰溪小萝卜以其个小、色白、脆嫩、味美等特点赢得市场的青睐,年生产加工两万多吨,加工产值8000多万元。2005年3月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登记。兰溪小萝卜特点: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的糖类、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蛋白质等,民间素有萝卜赛人参之说;个小,一斤小萝卜有17-25个;体白,经过腌制后口感脆嫩;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金华:酥饼,金华火腿,伟丰两头乌
永康:肉麦饼
缙云:烧饼
金华的 美食 其实很多,只是大家没有去发现,也有一些 美食 是吃不到的,只有在自己家里可以吃到,我来给大家介绍金华的 美食 。如果你能有幸尝完,保证你终生无憾!
1、 婺城:金华煲、客家宴
“金华煲”是一个笼统的叫法,下面还有很多的细分:有胴骨煲、排骨煲、金银蹄、田螺煲、鸽子煲、鱼头煲、老鸭煲、酸菜鱼煲、水参甲鱼煲、三七本鸡煲、千张牛杂煲等,所有的都采用20几位中药材和香料精心调制而成,也是金华最具有特色菜品的代表。
2、 东阳:东阳土鸡煲
东阳土鸡煲选用上等的土鸡加工,老少皆宜。
3、兰溪:兰溪风肉、诸葛“三国宴”
4、 浦江:豆腐皮、罗家源铜罐饭
5、 武义:郭洞竹筒饭、豆腐丸
郭洞竹筒饭这个必须要提,香米、玉米、青豆、干菜、肉丁等塞进竹筒中,用文火烤熟,淡淡清竹香浸透其中,香浓爽口,非常好吃。
6、 浦江:潘周家一根面、米筛爬、浦江麦饼
7、 武义:麦饼、芋芙、清明粿、荞麦梳子、宣平馄饨
8、 金华开发区:汤溪的卜、麻糍
9、 兰溪:芝堰水米糕、诸葛“馒首”
10、 金华山:佛手 美食
秋冬季节,吃什么都不如吃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煲来的舒服 想吃就去金华婺城区秋滨镇秋涛街的千祥羊肉馆吃个正宗的羊肉火锅!!大冬天的围着一锅羊肉慢慢炖着吃,那才叫个爽……
还有313羊庄鲜羊盛宴,味道超鲜超好吃
金华牛杂天花板在这里。
三、食在汤溪
戴建东
作为古婺重镇,汤溪是一个历史人文深厚的地方。这不仅体现在汤溪拥有建县五百年的历史,更体现在汤溪是一个具有璀璨文化的区域,其中饮食文化让汤溪在古婺大地声名远播。
说起吃,汤溪人一直津津乐道,在八婺大地,汤溪菜更是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在古婺餐饮业中,汤溪烂菘菜滚豆腐、汤溪汤团、汤溪葱花肉一度成为酒店、宾馆的招牌菜。汤溪肉圆、清明馃、角糖酥、蝴蝶烤,曾经是家喻户晓的食品,现在虽然有些食品已几近失传,但老汤溪人谈起这些,依然馋诞欲滴。
餐饮作为一种文化,渗透进了汤溪古姑蔑文化的骨髓中。而汤溪的饮食,更多的是加入了节俭元素。几乎每一样汤溪菜中,都包含着汤溪人民勤劳、节约的精神。他们从最古朴、最原始的食物原料中,提炼出最精华的美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葱花肉是汤溪具有代表性的大众传统名菜,是汤溪老百姓进行宴请时不可缺少的菜肴。正宗的汤溪葱花肉采用猪油膜为原料,但现在一些店家偷工减料,把葱花肉的制作方法改成用豆腐皮或藕泥来替代猪油膜,尽管形状相似,但口味大不相同。
正宗的汤溪葱花肉始终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原材料——猪油膜(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网油、蜘蛛网油、花油)在一般菜场已经难觅其踪,所以要想吃到正宗、传统的葱花肉,只能到汤溪来才能一饱口福!
汤溪葱花肉的制作来历,也有一段曲折的传奇。相传早年汤溪一带官府腐败,盗匪猖獗,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偏偏黑心的官府又不准民间百姓食肉,所有的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宰杀后都要进贡官府享用,否则就是违法纠办。
当时,汤溪有个姓李的屠夫,天天杀猪,但他家却不能吃上一次猪肉,这个李屠夫是个孝子,自己不吃无所谓,但他母亲却吃不到一口猪肉,心里就十分焦急,总想有个办法,让母亲吃一可口的猪肉,以表孝心。
他在杀猪时,将猪内脏中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网油、蜘蛛网油、花油等取出,这些原本都是官家不要的废弃之物,李屠夫就保存起来,然后带回家,以这些原料,加上葱、面粉之类的佐料,加裹进一些割猪肉时掉下的肉碎末,包成一块块葱油卷,然后用猪油入锅炸熟,送给母亲食用。
没想到,母亲吃了这个葱油饼后,十分开心,连称好吃。李屠夫也很高兴,觉得以后终于可以让母亲品尝到猪肉了。但于,这个食品要有个名称才是,但不可以有肉字,否则就违背官府禁令,李屠夫就称之为葱花卷。后来,葱花卷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精湛,名称也恢复了原来的品味:葱花肉。
从此,猪油膜葱花肉就成了汤溪一带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宴席佳肴,只有山里的农家乐才能尝到。客人到了汤溪农家,酒桌上必有葱花肉。主人会借这道点心让客人猜“酒谜”,猜猜制作这道点心的原材料是什么,几乎无人能中。
说起饮食,不得不说汤溪鸡蛋面。这种美食也是从节俭人家流传而来。在汤溪,大部门农家都流传着,“有蕃薯粉便有菜”的说法,用蕃薯粉加鸡蛋制作而成的鸡蛋面,即可当菜,又可当主食,从而被汤溪大多数人家推崇。
而汤溪鸡蛋面的由来,也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从前,汤溪有户人家,家里很穷,平时几乎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来。因为家穷,丈母娘家也看不起他,尽管女儿女婿多次邀请,但岳父岳母一次都不上门做客,这让女儿心里很难受。
有一次,岳母思女心切,就瞒着岳父偷偷一个人来看女儿。这下把女儿乐坏了,想张罗着给母亲做点好吃的。可是,她在家里找来找去,只找到半碗淀粉(用蕃薯提炼而成),就再也没有啥好东西了。可是,这半碗淀粉也做不出什么好吃的啊!女儿心里是又急又愧又难受,这可怎么办呢?这里,家里的老母鸡倒是很争气,“咯咯得、咯咯得”叫了几声,就扑嗵一声下了一个大鸡蛋。
有了鸡蛋,聪明的女儿就想到了办法了。她先把鸡蛋敲在碗里,然后抓两把淀粉,加水调成糊状,然后下锅煎成一张圆圆的薄饼。可是,就这么一只鸡蛋饼,母亲也吃不饱啊,这可怎么办呢?
聪明的女儿就将薄饼切成细条,像煮面条一样下锅煮熟,然后加上葱、姜、蒜和辣椒,这么一搭配,这鸡蛋面的味道就出来了,比普通面条更柔更韧,而且汤汁鲜美,即可当菜又可点心,把母亲吃得满脸通红,赞不绝口。从此,汤溪鸡蛋面也就扬名当地,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要美食。
还有一种汤溪点心,名叫汤团,这种类似元宵的美食,只有在汤溪一带才有制作,而周边的龙游、遂昌、兰溪都少人问津。
汤团以前名字不叫汤团,而是一种内包菜馅的元宵。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为汤团,据说与朱元璋屯兵金西有关。
早在1357年,朱元璋命邓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宁后,紧接着进攻婺州,但未取。朱元璋得知部下连攻金华不下,便亲自率部前往支援,在九峰山遇谋士刘基、宋濂,很快就其攻克了婺州府。
次年十二月,朱元璋来到汤溪地界,在城镇边的一个小村边,找水洗手,,发现在一口塘内,水温如汤,朱元璋当即将塘边的村,命名为汤塘,因汤塘边上有一条越溪,就将集镇命名为汤溪(明成化七年时,汤溪才建立县建制)。
洗了手后,朱元璋带着几个亲信来到汤塘村,在农户中用餐,该农户见来了一群官兵,不敢怠慢,忙张罗着开锅做饭。但是,农家没什么好吃的,只有一点米粉存着准备春节时用,也只好拿来招待客人。
主人将米粉调匀揉成面团,然后将瘦肉、豆腐、萝卜调和成的菜馅,包进米粉团中,下锅煮熟,每人七只分碗装给客人品尝。朱元璋一生行伍生涯,饥一餐,饱一餐,还真没吃到过像这样的美食,连称好吃,便问主人,这个食物叫什么。主人也答不上来,便请朱元璋命名。
朱元璋刚好为汤塘村命名,又在这里吃到带汤的米团,便说,这个就叫汤团吧。从此,汤溪汤团,就扬名四方,成了当地招待客人的主食。
在汤溪,还有一种零食,名叫“的卜”,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汤溪丰氏代代相传。1998年,丰子恺之女丰一吟三姐妹一行,寻根问祖来到丰姓祖地黄堂村品味了“的包”之后,为之拍案称奇,随后写了一篇《的卜情》加以颂扬,因此又被人称之为“的卜”。
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明朝首都北京城,兰妃娘娘随难民南下,途经汤溪镇丰姓横路村时病倒了,被一位丰氏人家收留。兰妃娘娘为报答丰氏人的救命之恩,临别时将制作皇宫点心“的卜”的技艺传授给他。从此,丰氏人家就以制作“的卜”为业,并一直流传至今。
时光流逝,原本皇宫内高档点心,如今成为百姓也能吃到的点心。它用糯米、麦芽、桂花、芝麻、葡萄糖等制品,经过炊、泡、蒸、煮、煎、打、炒、烘、摘、包、压、揉等十几道工序,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配以独特的手工艺制成。它菘脆酥香、软甜清口,且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凡品尝过此品者,无不赞口称绝。
2008年,“的卜”制作技艺作为金华面饼传统制作技艺之一,与金华酥饼、金华汤包、兰溪鸡子馃、浦江麦饼、永康肉麦饼一起,成为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饕餮经》有云:“烂菘菜滚豆腐,汤溪名菜,其味有如绍兴臭豆腐,汤美味咸,馔食之怪味也。”故烂菘菜滚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独具风味,是一道具有汤溪特色的地方名菜。
汤溪烂菘菜滚豆腐在于独具的制作原料,汤溪豆腐制作基本采用传统手艺,除了磨黄豆采用机械外,其他加工过程都用手工完成,使豆腐味道独特。菘菜腌用厚大白,菜叶肉质肥厚,鲜嫩,无渣。
每年的11月是白菜的采收期,当地农民家家户户都会腌下一缸缸一坛坛的白菜杆子,炒肉片、炒豆腐、炒冬笋等必不可少,味道鲜美,无以伦比。到了来年,腌菜就成了汤溪的名菜材料——烂菘菜。用烂菘菜作主料,配上鲜嫩的豆腐,佐以辣、蒜、姜、葱等配料,下锅煮至滚烫,下酒配饭,终成佳品。
而汤溪烂菘菜滚豆腐的来历,更是有一番说道。汤溪人历来以勤、节、俭、朴而著称,汤溪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祖祖辈辈延续生存,靠的就是勤、俭两字。特别是汤溪妇女,更是以节俭而闻名当地。当时,汤溪信奉的生活规则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创业赚钱养家,女人在家守业贮藏育儿。烧菜煮饭,饲养牲畜,勤俭持家。
当时,汤溪虽然地处偏僻之地,但当地盛产一种白菜名叫高脚白,高杆宽叶,肉质肥厚,是蔬菜中的佳品,汤溪人一般都是大片大片种植,新鲜蔬菜吃不完,到了冬天下雪之季,就全部腌制成咸菜,汤溪人称之为腌雪菜,这样就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夏交接之季,更多的农家,是一年四季,腌菜不断,成了当时农家主菜。
一坛子腌雪菜腌好后,善持家务的汤溪妇女,便从上一层一层向下掏,吃一层,掏一层,吃到第二年夏天,一坛子雪菜也吃光了,只剩下已霉烂的菜叶和酸菜汁。
这一坛子酸菜汁,倒掉又可惜,因为都是用盐巴腌制的,放着第二年再腌,又觉得不妥当,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汤溪人家里的盐用光了,当时盐是很金贵的物品,一般很难买到,就是到城镇中买,价格也不低,这个聪明的汤溪媳妇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烂雪菜汁和新鲜的豆腐放在一起烧煮,以豆制品的鲜嫩掩盖烂雪菜的臭味,这样一烧,半个村子的弄堂里几乎都闻到了烂雪菜的臭味,人们纷纷往这个汤溪媳妇家里赶,想看看到底是煮了什么玩艺。
烂雪菜滚豆腐烧好了,总要想办法吃掉,没有盐巴,日子可没法过啊,这个汤溪媳妇喝了一小口烂雪菜汤汁,没想到,味道还真不赖,入口浓香,鲜美无比:这烂雪菜滚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一下,赶来看热闹的左邻右舍也纷纷拿碗勺汤,抢着喝了起来。原来,烂雪菜滚豆腐的味道这样好啊。从此,汤溪人腌雪菜后剩下的汤汁,就全部用来烧豆腐吃,这也就成了汤溪的一道名菜了。
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家家都要供奉先祖,以寄哀思。而清明节最主要的美食,则是清明馃。
汤溪清明馃用“鼠耳草”混进粳米粉制作,口感绵柔,这一制作方式,从汤溪明成化七年建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汤溪,一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馃以祭奠先人,还要拎着去看望远嫁在外的女儿。
清明馃在汤溪也叫赤脚馃,意为清明过后,天气转暖,吃过清明馃,就要赤脚到田间劳作了。清明馃主要有甜咸两种,甜的用刻有福禄寿喜的模子(馃印)打制;咸的则以雪菜、春笋、肉丝为馅,用纯手工包成椭圆形,并带有花纹皱褶。甜、咸两种清明馃,形态各异,风味独特,体现了农家女心灵手巧的技艺。
变废为宝,是汤溪菜的特色之一,许多废弃的下脚料,经过汤溪人民的精细加工,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也成就了一个个神奇传说。
汤溪一带历来有种植青豆和毛芋的农耕习俗。在农村中,毛芋收获后,芋艿芋子是要收获回家的,而芋梗则丢弃在田中,连猪、牛等家畜都不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废料。但是,就是因为这些废料,在聪明勤俭的汤溪人眼中,又开发出了一道口味极佳的好菜,这就是青豆炖毛芋梗。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早些年,汤溪有户洪姓人家,因为父母常年生病,田地卖光了,人称洪光,只好靠打短工谋生,家中穷得叮当响,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年秋收之前,洪光家中又没有吃的了,看到父母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洪光心如刀割,他只好到田里捡别人挖毛芋后,丢弃在田里的芋梗,拿回家后,将芋梗最下端净白的一段洗净,切成小段,用盐浸泡数日后,除去芋梗的臊腥味。
洪光又到田野里捡拾别人家大豆收获后掉在地里的小豆粒,回家将小豆粒和毛芋梗放在一起,入锅煮沸后食用。没想到,这毛芋梗经盐腌制后,臊味全无,成了一道口味极佳的美食。这下四邻八舍都学着捡拾毛芋梗,回家烧好菜吃了。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毛芋梗炖青豆的菜肴,还是没有被丢弃,而是烧法越来越精致,工艺越来越先进,普通的毛芋梗炖青豆,现在又加入了排骨等配料,口感越来越美味,成了当地农家乐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凝聚着汤溪人民智慧的汤溪美食,经过一代又一代汤溪人的提炼和加工,已逐惭形成了自己的餐饮特色,并以商业化的模式进驻市场,成了当地餐饮行业必备的招牌,这也是汤溪菜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四、汤溪土汤圆的做法步骤图,汤溪土汤圆怎么做
用料糯米粉100克,热水90克,抹茶馅100克。
自制汤圆的做法,把汤圆的配料准备好,糯米粉倒入一个干净的碗里或盆里,方便一会和面,糯米粉中慢慢加入热水,不要一起加入,不然棉不好弄,糯米粉和成这样就可以、去除四分之一来,上蒸锅蒸熟,把蒸好的糯米团跟其它四分之三的糯米团揉在一起。
面团分成剂子,抱上事先准备好的抹茶味的馅料,团成圆球,滚上一层糯米粉,100克糯米粉可以做13个汤圆左右。
汤溪镇,全称:浙江省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地处金华西部,2003年成立金西开发区、2013年合并金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中心镇、金华市级首批五个中心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06.82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6.29万人。
汤溪镇是原古婺州八县之一,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汤溪山水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境内九峰山灵特秀;千古名山九峰寺,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且遐迩闻名。明清为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