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的文化艺术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在巴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吴瑞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授衔共计28位将军,“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西晋成王李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巴中终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68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中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价值很高。概括起来说,巴中的民族民间文化可分为16个大类,169个子项。巴中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级名录10个,市级名录26个,县级名录852 个。 2006年,四川省巴中市申报的“巴山背二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7。

正月十六登高节

巴中很多年来,有农历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乃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这一天,来自各区县四面八方的数万游人集聚巴中城,无论官民,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登高游乐于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望王山、莲花山等地。

多说登高山是为了“游百病”(驱走百病),据说这一天登南龛以后,一年之内可以无病无痛。民间则传唐代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习。

光雾山红叶节

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红叶,是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独特生态景观,是南江旅游的形象大使。她主要有五大显著特点:一是面积大,气势壮观。整个景区有830平方公里的面积(包括十八月潭、牟阳故城、桃园和神门风景区等),其中就有600多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红叶景观资源。不仅可以远观红叶气势,还可以深入林中仔细玩赏。二是色彩丰,五彩斑斓。一般红叶以红色为主,而光雾山(包括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十八月潭和牟阳故城景区)的红叶颜色呈梯次变化,以蓝、绿、黄、橙、红为主,这是国内其他红叶观赏区无法

相比的。三是周期长,景色分明。观赏红叶时间为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底,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第一个阶段看红叶五彩斑斓,第二个阶段看红叶层林尽染,第三个阶段看红叶万叶飘丹。四是种类多,内容丰富。光雾山红叶属落叶阔叶类乔木,有水青冈类、枫树类、椴树类、稠李类、漆树类、槭树类、桦木类、杨树类、松树类和檫木类等20余类,还有蔷薇科类和四照花类等植物,共有40多种。红叶形状有手掌状(如三角枫、八角枫),鸡爪形(如鸡爪槭)、五星形(如五角枫)、羽毛状(如盐肤木等)、心脏形(如青榨槭)、船形(如稠李类)、卵形(如水青冈类)、豆瓣形(如栓翅卫矛类)、椭圆形(四照花类)、针形(如落叶松)、扇形(如银杏)、鸭掌形(如檫木类)等20多种形状。红叶颜色有火红、血红、酒红、褚红、铁红、玫瑰红、淡红、紫红、金红等10多种颜色。五是品位高,出身名门。先后曾有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植物专家和生态学者考察后,把光雾山景区称为“金区”,把光雾山红叶称为“金叶”。

巴中的历史文化内容

巴中的历史悠久, 文化 积淀丰厚,全市共有摩崖造像100处,多为唐代所造。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中的历史文化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巴中的历史文化

摩崖造像

巴中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例,不仅有形式多样的窟楣和边饰 雕刻 ,而且还饰以五颜六色的集束贯珠,帷幕流苏,更显示出了宗教神秘的色彩。有较多的飞天使乐,不仅乐器品牌众多,而且飞天姿态各异,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艺制作上以写实手法为主,形象逼真,姿态婀娜,可与敦煌壁画媲美。造像艺术较为民族化,世俗化,以丰满健壮为美,服饰由佛教的“偏袒右肩式”、“通肩式”发展为中国式的“冤服式”。水宁寺造像全部采用高 浮雕 和圆雕的技法,表现出了人体形态的线条美,使造像显得更为精美,1992年中国敦煌艺术研究院教授段文杰先生考察巴州石刻造像后题词赞美:“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石窟、国之瑰宝”。

二.古风古俗

巴中民族民间文化还体现在许多古风古俗上,有创世神话《女娲补天》,有 爱情 故事 《牛郎织女》、《董永》,有历史人物 传说 《章怀太子》等,也有史实传说,如唐贞观年间镇压巴人起义的《斩巴蛇》等等,更有岁时节令习俗中的 春节 ,灯火节( 元宵节 )、 清明 节、端阳节、正月十六登高节,中元节(月半节)、 中秋节 、 重阳节 (老年节)以及民间宗教庙会:文昌会、观音会、老君会、蟠桃会、佛祖会等;有人生礼俗中的“打三朝”、“办满月酒”、“开晕”、“拜干爹”、剃头礼,以六礼迎亲的婚俗、坐花轿、支客司押礼先生的各种礼仪,办生与祝寿、办学酒等;丧葬礼俗仍保持传统的“丧礼”和“葬礼”两大程序,丧俗基本上是春秋时的遗风,其丧服、孝服、祭奠方式、尸体处理、入棺程序、陪葬物品、棺材格局等都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其葬法有“塞甘石岩”的“岩穴葬”、“吊棺葬”(悬棺葬)和“洞穴葬”。土葬有将尸体入棺土埋(墓坑葬)、墓穴吊棺葬(先用石头修好墓穴,尸体入棺后用铁链悬吊于墓穴壁上,上用石头起拱后埋土),城市用公墓土葬骨灰盒的二次葬属于火葬后的土葬;修建住房仍保留“看宅下基”、“架板筑墙”、“上梁立柱”、“开门扫坝”、“祭祀新房”等一整套与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等相关的古老风俗仪式。其房屋格局有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三合院和大量的干栏式吊脚楼房、茅草土墙房,个别地方还有半洞穴半干栏式房屋。城市中还保留不少由传统的柜坊、门、天井、厅堂、廊、庑式和青瓦粉壁组成的一进三退堂的四合院住房;民间饮食习俗中有烤制丁缸酒、醪糟酒;煮老鹰茶、酽茶、烤茶、糖茶等;还有民间普遍风行“十大碗”的宴客风俗;食品储藏仍保留了民间的烟熏腊肉习俗;手工技艺中的土法造纸在民间普遍流行,个别地方还有撞杆榨油、绞车榨油(俗称“小榨油”,价格偏贵)。还有传统印花布的印染技术、传统竹编技术和石刻技术等。恩阳河的 泥塑 ,通江的剪纸,通江、南江、巴州的根雕也比较有名。民间烧造技艺在巴中市普遍保留,南江的土漆加工技术,巴州镇的土墨加工技术仍然存在;民间戏曲中的“爨坛戏”加“古彩戏法”表演在南江、通江、巴州民间流传;四川最好、最活跃的皮影剧团及皮影制作在巴州(李玉湘皮影剧团、张学林皮影剧团);巴州枣林的民间曲艺——说春,是我国这一曲种现在仅存的种子,说春的人——“春官”,至今仍在巴中、陕南一带活动。

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巴中文化的基因文化。

巴中的历史文化内容相关 文章 :

★ 巴中导游词3篇

★ 点心的由来和历史文化

★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 宋朝历史文化

★ 具有历史文化的常见俗语集锦

★ 明朝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传承华夏文明

★ 广州历史文化故事

★ 清朝历史文化

★ 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巴州是哪个省的城市 巴州简单介绍

1、巴州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境内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7.15万平方千米,辖1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

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十一国。

3、巴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多样,除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自然景观外,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

巴中历史文化的介绍

巴中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全市共有摩崖造像100处,多为唐代所造。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州区的南龛造像156龛2100余身;水宁寺造像27龛300余身;西龛山造像59龛1900余身;北龛造像24龛300余身。通江的千佛崖造像51龛3000余身,白乳溪鲁班寺造像20龛,184身。以上6处造像规模较大,影响深远,价值不凡。另外,还有道教故事造像一处,为巴州曾口镇卧牛山造像6龛12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