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高原当地习俗,特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青藏高原的特产是: 牦牛、青稞酒、酥油茶
(藏羚羊是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虽然是青藏高原特有,但不能算作特产)
(冬虫夏草分布区域为:东至四川省的凉山,西至西藏的普兰县,北起甘肃省的岷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云南省的玉龙雪山,不能所在青藏高原特产。)
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是南北走向。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其南麓地势陡降,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而在西面、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由于海拔高,喜马拉雅山脉挡 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所以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而且干燥。拉萨一月平均气温为-2.2℃,七月平均气温为 15.1℃;那曲一月平均气温为-13.9℃,七月平均气温为8.9℃。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拉萨、日 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都比同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 ,拉萨和日喀则为120-180天,那曲地区仅有60-80天,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年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 古藏拉萨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天、那曲为276.9天,青海果洛大武镇为266.4天,四川甘孜康定为184.2天 、阿坝马尔康为209.6天;而年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 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7、8两个月,年降水量西藏拉萨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镇为60.4毫米、那曲为406.2毫米 ,青海海西德令哈为119.2毫米、柴达木盆地西部在60毫米以下。冬春多暴风雪,夏秋多雷暴、冰雹,那曲年平 均雷暴日在85天以上、雹日在35天以上。青藏高原又是多风的地区,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拉萨为32.4天 ,日喀则为59.3天,而那曲和阿里的牧业区为100-150天,最多的地方可达200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青藏 高原的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有森林,再往上依次是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 漠,雪线以上的高峰峻岭,终年冰雪覆盖,为大片的雪山冰川,类似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景观。从整体来看,青 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只有少部分气候比较温暖河谷可以发展高原灌溉农业,大部分地区为牧业区 。青藏文化正是建立在高原游牧牧业和河谷地带的灌溉农业的基础之上。
从地理环境看,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是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却很有限。广大草原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量、载畜量低,而且多风雪灾害,生产很不稳定。农田必须有水利灌溉,庄稼才能生长成熟。耕 地在河谷分散为小块,而且一年只能一熟。因此,农牧民在高寒缺氧的荒野中必须用加倍的辛勤劳作乃至生命 的付出来取得并不丰裕的食物和衣物,维持自己的非常简单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每一年的农牧业生产都是高原 居民与大自然的一场严酷的斗争。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各个民族,正是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 断与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艰苦拼搏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的艰苦拼搏养成了高原居民的勇敢勤劳 、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每一点赐予、适应严酷自然条件生存的智慧,发展了适应高原自然特点 的多种农牧业生产技能,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爱惜每 一件有用物品、爱护动植物生命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简单粗放的农牧业生产又决定了高原居民的生存依 赖社会的集体组织,单个的家庭和个人在高原的农牧业生产中难以立足。牧业生产虽然必须定期轮换草场,具 有游牧的形式,但是草场是由各个部落分割占有,牧民并不能随意迁徙;他们只能是某一个部落的成员,使用 部落的草场,同时对部落尽成员的义务,接受部落首领的严格的统治。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和水利灌溉设施 ,而耕地和水源为部落或封建领主所占有,农民成为领种土地并对领主承担封建义务的农奴。青藏高原上的游 牧部落起源很早,见于汉文史料记载的羌人部落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关中、陇西,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已经 成为中原王朝十分关注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唐代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兴起,与唐朝争雄达二百多年。唐朝以 后,青藏高原的大大小小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各种地方政权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青藏 高原的居民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制度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方面的氏族部落制度,封建农奴庄园制,各种维持社会 生产和生活有序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对祖先的崇拜祭典、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仪 式或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礼仪道德、风俗习惯等。佛教的传入和上千年广泛传播,更使得青藏高原的制度 文化具有十分独特的内容,例如政教合一制度、寺院组织制度、寺属民户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等。
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简单介绍
1、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2、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
3、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
4、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
5、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
三、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温低、日较差大、常年冰雪与寒冻。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是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