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藏族的布达拉宫,傣族的竹楼、壮族的吊脚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纳西族的丽江古城,仡佬族的石板房、彝族的土司庄园,瑶族的歇山顶茅屋,苗族的大船廊、木鼓房、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跳花场,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祖母堂,布依族的凉亭、歌台。
拓展资料:
1.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藏语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百度百科“布达拉宫”
2.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
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百度百科“傣族竹楼”
3.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百度百科“吊脚楼”
二、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色?
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住吊脚楼能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在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山地,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的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也更各具特色。如侗族吊脚楼结构严谨,有的高达五六层,但却不使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和,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三、瑶族有哪几种特有的房屋 要名称和简介
瑶民居住房屋的样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砖瓦式的,二是泥瓦式的,三是干栏式的,四是围篱式的。屋顶均为“人”字型。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向东或坐北向南的居多,也有坐东向西或坐南向北的。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广西富川县瑶族居民村发现有一些具有战略防御的建筑群。这些村落设有一道道重门、关卡,外来之敌难以入内。这种带有防御性的建筑群体,与兵荒马乱、人心不安的旧社会有关,也是原始部落的遗存。
泥瓦式的结构,下以泥为墙,上为瓦(或杉皮)。
干栏式的结构,一般在林区盛行。下围木板,上盖瓦(或杉皮)。分上、中、下三层:上一层放杂物,中一层住人,下一层畜牲口、家禽之类。在中一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乘凉及活动等。
围篱式的结构,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两种。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前者比较普遍,后者见于广西西部布努瑶地区。居住这种围篱式房子的瑶民,一则经济困难,没有能力盖较为讲究的房子,二则因经常进得游耕,居无定处,所以也不需要盖造价高的房子。
房屋内部的格局也多种多样,有厨房、膳厅、洗澡间、卧室、厅堂、神位、贮藏室等布局。它充分反映了瑶族人的生活习惯。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叉叉房: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的勐腊瑶区。
四、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
瑶族的居住习俗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
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
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瑶族的居住习俗反应了瑶族的生活习惯,也反应了瑶族先民们对瑶族聚居地的一种适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瑶族的居住习俗是地域文化与瑶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