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头习俗

包头在中国版图的正北方向,包头是中国可以称为“北方”的最正宗的地方之一。。。我想你说的是“北方其他地方”。 包头是移民城市,山西人最多其次是陕西,河北,东北,还有为数不少的黄河流域以南的地方的人,如浙江、江西。。。真正的本地人——蒙古族倒是少些。。。 糅合了多个地方民俗风情的包头是内蒙古习俗最杂的地方之一了,过年的时候既有这里的习惯又有那里的风俗最后就形成了包头自己独特的民情。。。包头是个重工业和军工业城市,作为包头的外地女婿我仅以自己的几点感受谈一下吧!热情好客是当地人们的好习俗,基本上只要有客人,包头人就会热情招待的,所以如果赶上春节从大年三十前开始就会做些正月里基本可以吃半个多月的年货了,当地叫“蒸锅”(习俗,年轻的基本现在不会做了)很有特色,鸡鸭猪羊牛等,都是这些“蒸锅”的主要食材,用当地的配料和做法烹制,是做好了再用容器成型冷冻存放的,所以只要想吃时就上火蒸蒸加热就能“满汉全席”啦,方便快捷又美味,所以对这一当地特色可谓念念不忘啊;其次也是因为好客的原因吧,包头本地人基本上酒量都了得,豪爽大气是当地人给我的印象,所以春节更不例外,家人相聚一桌举杯欢庆时还不忘行些“酒令”划划拳什么的,好不热闹,如果你也能喝几盅划划,那么你就是很受桌上男人们另眼相看了,所以从年三十到十五,只要开心,这样的餐桌游戏都很盛行的,也亲眼领教过酒量了得的酒中豪杰,见识了北方男人的硬朗和能量了,很有意思的;还有就是走亲戚串门拜年了,这和其他城市一样的习俗在包头更有特色,重要的亲戚和平时来往甚密的好友都会在大年初二后相互到对方家中带礼物做客的,包头人是非常注重礼尚往来的,并且春节往往是人们巩固感情的重要节日,人们都很重视;因为气候的原因,冬天里的包头很冷,早晚温差很大,但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暖气供暖,所以包头的冬天户外和家里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啊,出去时要穿厚厚的鸭绒袄戴着帽子口罩手套,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可薄薄的家居服干活了,所以到了春节当地人基本都会聚在自家看看电视聊聊天打打麻将什么的,很是惬意,气候极冷的冬天也基本上是大部分当地人给自己放寒假的好机会,当然再冷你也会在户外街上看到一些时尚的年轻人们三五成群的身影,到了春节只有这些年轻人是真的不怕冷啊,摄氏零下十几度的时候竟然都穿着漂亮的衣衫,女孩子们更是裙装翩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在想:成吉思汗的后代啊,哈哈!

二、包头的特有节日习俗

一、春节

俗称大年。年前打扫房院、拆洗被褥、缝制新衣、备办奶食、油食、肉和炒米等年货。农历腊月三十日(小建廿九日)白天,家家挂灯笼、贴春联、设香案。神龛前供羊背子祭供天地,除夕阖家团聚熬年(唱歌、猜谜、说笑话,彻夜不眠,尽兴欢乐)。午夜一过,饮酒进餐。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幼皆着新装,晚辈要给长辈献酒、递哈达行跪拜礼。小河套蒙古族行礼时还要交换鼻烟壶。乌拉特蒙古族通常初五以前不到亲友家拜年,初六至十五,男女青年结伙成群带哈达等礼物给亲友拜年,主人以酒食招待,一般不留吃饭。客人离去时,要带一小包砖茶回去,谓之“带喜回家”。新中国成立后,供神等迷信习俗逐步革除。

二、祭祖

祭祖分年祭、节祭两种。有的在家中设祖而祭;有的去坟园敬供年节食品,与汉族无甚差异;而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扫墓则与汉族不同。其祭品以茶叶、奶食、酒、羊背子等为主,其他祭品则视家境而定。每逢节日,近族由宗子或行辈最长者率同族致祭,祭毕将各人所携带祭品集中一起,由长者为之平分,团聚而食,尽礼而散。至于近族中殒身行阵或客死他乡的,则朝其方向遥祭。沿河一带蒙古族祭祖更为讲究。祭时,将刚燃过干牛、羊粪(清末用沙蒿等沙柴取代)加入平底铜盘中,然后撮少许茶叶、炒米、油炸食品、柏叶等置其上面焚祭。新中国成立后,祭祖中迷信成分逐步废弃,其俗渐与汉族趋同。

三、祭脑包

农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男女老幼,成群结队,牵羊带酒,行至脑包(用土、石堆成高约8尺许的圆形高堆)前,献哈达、焚香纸、领牲,然后在脑包附近相聚野餐,尽欢而归,意在祈福禳灾。

四、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起源于古代祭敖包。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在归途中,为庆祝胜利,举行盛大那达慕大会,会上进行射箭比赛。到元、明两代,进行射箭、摔跤和赛马比赛成了男子三项那达慕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官方定期举办游艺活动。蒙古族至今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对得胜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荣誉称号。旧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弭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成为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每逢夏秋欢庆丰收;人畜平安,便进行活动。80年代后,改在8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周年纪念日,包头市曾组队参加过多次那达慕大会射箭、赛马、摔跤等比赛,以后那达慕大会还增加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物资交流等内容。

五、庙会

美岱召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七日举行庙会,庆祝喇嘛教格鲁派灌顶经节。届时,方圆数百里蒙古族群众,身着鲜艳民族服装,扶老携幼,或骑马、或坐车、或步行,齐集美岱召上布施、赶会。庙会开始,先由乃琼压邪;接着跳查玛舞,俗称跳鬼;还有喇嘛在大雄宝殿诵经、佛爷乘花木轮黄缎帐轿车在城墙绕寺一周,赐民万福等内容。

五当召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至十六日举行甘珠尔法会,祭祀弥勒佛。届时各地信徒联袂而来上布施、听喇嘛诵经。农历七月廿五日至八月初一举行嘛呢法会,每天晚上由僧众和俗界男女吹奏着乐曲、抬着巴林绕山一周。最后一天,器乐喧天,幡幛林立,规模更加宏大。法会结束,每个参拜者均可领到一些“乌利尔”等供物。

沙尔沁新召于每年端阳节举办登山盛会。清晨,青年人天色未明就成群结队相随上山,谁先登上顶峰就燃起篝火,旋即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引来,纷纷登高远眺,领略大自然美景。届时,召庙早早打开大门,专供游人观览。经堂前宽阔平台上演出二人台、晋剧。

位于土默特右旗东南部的小召子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开始,举办5~7天庙会,初九为正会。庙会期间有喇嘛念经,跳查玛舞以及请专业或业余剧团唱晋剧、二人台等活动。届时,住召喇嘛以炒米奶茶及饭食招待香客。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庙会逐渐破除迷信内容,增添游览胜迹、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

六、糕灯节

农历十月廿五日,为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逝世纪念日。这天,土默特蒙古召庙和户家都要用蒸熟素糕捏灯多盏,灌食油点燃。届时召庙最为隆重,点灯多达千盏,喇嘛念经3日,信徒上布施、献肉、油等物,富裕户在院内设置高达丈余圆锥形灯山;普通人家也在院中设桌,捏灯百盏或在一大糕灯碗中置360根灯捻。灯点燃后,由家长带领全家绕灯山或香桌三遭,然后焚香叩拜。等香火散尽后众人将灯糕分食。新中国成立后,此节日渐消失。

七、祭灶

也称过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讲究阖家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晚间行祭灶礼。据《绥远通志稿》记述:“是日,稍富者多宰羊以祭,或供带肉胸骨及干果、稀糖杂陈一盘。焚香楮,并燃柴一束,加米糖诸物及羊骨数段于火内,罗拜叩祝,家人依次行叩拜礼,如谒岁然。祭余食物遍及家人,惟不给女子,已嫁未嫁皆同。”沿黄河地区蒙古族,则在这天中午煮绵羊胸叉,并在汤中煮米饭食之。晚上将去肉胸叉及肉食、油食、柏叶等祭品放入灶膛中祭灶。祭毕,全家人分食胸叉肉,不得上炕。乌拉特蒙古族,夜晚将供品羊肉、奶食、糖块等各取一点,撒入火堆,全家人面对火焰叩头、念经、祷告。新中国成立后,废止迷信内容,但仍讲究阖家欢聚,吃祭灶糖。

八、祭佛

蒙古族崇信佛法,祭佛为普遍习俗。蒙古族聚居地,一般都盖有名庙。没有名庙的村庄,则在家中供奉小佛爷。过时节,上庙焚香、敬纸,祭奠佛祖、祈祷恩赐。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次消失。

三、包头这个地方风土人情?

包头是内蒙古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外开放程度很高,是内蒙古多年来的老大哥,经济上很发达,在华北也占有重要地位。说到风土人情,不得不提包头当地人的人口分布历史起源,包头最早兴起于走西口时期,是大量的山西商人带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山西祁县人来到这里从商定居,才有了今天的老包头人,主要分布在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土右旗一带,是老包头人的杰出代表,后来包头钢铁集团等大型国企的兴建带动了一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人来包头参与生产和建设,主要是从辽宁鞍山过来的东北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昆都仑区、稀土高新区,再后来一机、二机等军事类国企的兴建带动了一批河北人的到来,目前主要居住于青山区一带,所以从历史上看,包头属于一个移民型城市,山西人、河北人、辽宁人是这个城市的主体,多民族、多区域的地方文化在这里得到交汇融合,形成了现在以晋商文化为主、草原文化为辅的包头地方民风,因此,包头的饮食上、方言上、地方民俗、地方戏曲也都和山西极为接近,包头人喜欢听二人台,包头人喜欢吃烧卖,包头人喜欢吃焖面,包头人喜欢吃烩菜,包头人憨厚老实,包头人上进好学,这就是包头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