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国特色美食
1.英国炸鱼薯条
在英国任何一个小镇上,你都可以看到挂着fish&chips招牌的小铺子通常这种小铺门脸不大,里面只有一张柜台。如果走近门口,你会闻见一股油炸食物的香气,其中明显的是鱼的味道。其实炸鱼和炸薯条被独立经营了若干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有人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成为英国最流行的大众食品。
2:法国鹅肝酱
说到法国美食,就不能不提到鹅肝酱。这种公元前2500年就被古埃及人发明的食物,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它一直是动物保护人士的最痛,尽管营养学家认为鹅肝酱并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但这一美食依然风靡法国直至全球
3. 德国香肠火腿
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猪肉喝啤酒。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红肠、香肠及火腿。他们制造的香肠种类起码有1500种以上,并且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销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4.墨西哥玉米宴
墨西哥人以玉米为主食,“托尔蒂亚”是墨西哥一种将玉米面放在平底锅上烤出的薄饼,类似中国的春饼,香脆可口,尤以绿色玉米所制的薄饼最香。“达科”是包着鸡丝、沙拉、洋葱、辣椒,用油炸过的玉米卷;最高档的“达科”以蝗虫做馅。“达玛雷斯”是玉米叶包裹的玉米粽子,里面有馅拌鸡、猪肉和干果、青菜,肉香伴香嫩叶芬芳,吃后齿颊留香。“蓬索”是用玉米粒加鱼、肉熬成的鲜汤。
5.乌干达香蕉饭
非洲的乌干达,招待客人自始至终不离香蕉。客人入屋,先敬上一杯鲜美可口的香蕉汁,然后端上烤得焦黄的香蕉点心。正餐吃一种叫做“马托基”的香蕉饭。“马托基”是以一种不甜的香蕉品种为原料,剥皮捣成泥状,蒸熟后拌上红豆汁、花生酱、红烧鸡块、咖喱牛肉。吃过“马托基”的人,普遍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因而它也成了乌干达国宴的主菜。乌干达的“国饮”则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发酵酿成,香甜醇厚。开宴时,将酒坛摆在桌上,坛顶插着1米长的草管,宾主吮管对吸。
6.日本生鱼片
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国宴或平民请客都以招待生鱼片为最高礼节。
日本人称生鱼片为“沙西米”。一般的生鱼片,以鲣鱼、鲷鱼、鲈鱼配制,最高档的生鱼片是金枪鱼生鱼片。开宴时,让你看到一缸活鱼,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美不可言。不吃生鱼的外国人,尝了一次便想吃第二次了。
7. 韩国泡菜
在韩国,看一个女人是不是一个好主妇,主要就看她是否会做一手象样的泡菜。随着韩流来袭,韩国泡菜如今也成了许多中国年轻人追捧的食品,其实四川的泡菜也不错呢!
8.巴西烤牛肉
烤牛肉是巴西民间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也是宴请上等宾客时不可缺的一道菜。与我们常吃的烤牛肉不同,它不加调料,只在牛肉表面撒点食盐,表层油脂渗出,外面焦黄,里面鲜嫩,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烤牛肉依部位有大腿、前臀尖、后臀尖、牛峰、牛排、里脊等十多道,道道色泽不同,风格各异。你要吃什么,服务员便削什么到你盘中
9.丹麦“魔鬼太阳”
丹麦人爱吃鸡蛋糕与甜点,做出了风靡世界的丹麦奶酥。丹麦气候寒冷,大地是个天然的冷冻箱,肉类无腐败之虞,可以拿来生吃。丹麦最有名的国菜就是用生牛肉剁成泥状,上面放一个生蛋黄,与肉搅匀了用汤匙挖下来一口一口吃掉,这道菜叫“魔鬼太阳”身价不菲,脾胃虚弱的人看到这道可能作三日呕,但是丹麦人吃起这道大餐却是食之如甘饴。
10.泰国冬阴汤
“冬阴功”汤作为泰国菜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泰国的“国汤”,也是世界十大名汤之一!泰国人以能吃辣著称,所以这道菜其实就是一道泰国风味酸辣汤。有的朋友到了泰国餐厅不知道点什么,没关系,先点一份 “冬阴功”汤吧。
二、疫情不能出国游,宅家云旅行,有哪些景色好又有趣的旅行纪录片值得看?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出国游都成了泡影,于是我养成了一些新的爱好,就是看各国的美食短片和旅行纪录片。
最近沉迷于看斯里兰卡的小姐姐做饭,一堆我认识的不认识的原材料经过她们的双手做成大部分我都想象不出来味道的食物。因为吃不到,所以更馋了。
持续性找虐的原因除了好奇那些食物的味道外,还因为被片子里展现的斯里兰卡田园风光美到,饱和度极高的天空和稻田让人心情非常愉悦。
这个系列的短片叫《斯里兰卡传统姑娘》,B站可看。除了看这个系列的片子,还有之前看过的两个纪录片,都是关于国外旅行的,除了风光展示外,还有一定的人文历史知识,很适合打发空闲时间。
最近疫情反扑,估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家宅着,不妨刷刷这两个纪录片。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关键词:书籍、文化旅行、日本
这个是腾讯视频2019年播出的一个文化旅行类的自制纪录片。每集嘉宾们都会选择一本书,然后以书籍为线索,展开日本文化溯源的“旅读”。
纪录片名字中的“面包”、“空气”和“奇迹”三词指代着书籍之于人类的价值,也引导着观众去开展有阅读的旅行,在旅行中思考,与自己、与世界进行更加深层的精神对话。
三位主要嘉宾分别是演员夏雨、歌手陈粒、诗人西川,从三位嘉宾的邀请上,就能看出来纪录片的风格是偏文艺的。
大家应该和我一样,对诗人西川会比较陌生,我也是看这个纪录片第一次认识他。后来看他的相关资料和采访才知道他是海子生前的好友,和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编著过《海子诗全编》。
纪录片展现的场景和风景都很吸引人,每个空镜头都美得可以直接截下来当屏保,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疯狂截图。
内容也不仅限于结合书籍展示风景,而是以不同的视角,从饮食、建筑、二次元文化、设计、职业等多个方面深入地去探索了日本,感受人的情绪,了解背后的故事。
第一集中,陈粒带着《任天堂哲学》去了日本的“自杀圣地”东寻坊海边。我没有去过东寻坊海边,但从视频里就能看到景致非常好,海面蔚蓝清澈,还有陡峭壮观的海岸线。
就是在这个漂亮的海边,却每年会有二三十人在这里结束生命。我和陈粒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大家不能欣赏好的风景,反而会想到自杀。
东寻坊防自杀组织的发起人茂幸雄是这样回答的:
“这里的浪花啊,那些苦恼的人都会觉得很漂亮。所以看到海很怕的人,反而跳不下去。觉得这个海很漂亮的人,反而跳下去了。”
好在据茂幸雄介绍,东寻坊海边的自杀人数正在减少。其中的原因之一是Pokemon Go游戏流行起来,很多玩家会在岸边捕捉"小精灵"直到天黑,让躲在丛林里等待天黑跳海的人不得不离去。
《任天堂哲学》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并不公平,因为努力不一定有结果,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在游戏世界里,可以突破限制,但现实中,人们是生活在真实压力下的。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不只是日本人面临的问题。天堂一样的游戏世界,也不能一直让我们逃避现实。
可能就像片中所说,逃避问题不是办法,必须要解决它。
纪录片里还有很多有趣的碰撞。快60岁的西川在了解二次元时一点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想和初音未来结婚。
这像不像我们在家看动漫时或出门看漫展穿得花枝招展时,被父母嫌弃和不理解时的场景。
不同的是,在和喜欢初音未来十年的近藤显彦聊完天后,西川愿意去理解动漫带给人的抚慰,以及一些人就是排斥这个世界,想要自己和自己说话,按照漫画来生活。
另外,这个纪录片是以书籍为线索的,所以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不错的日本书籍。
以后疫情好了,想去日本旅行的话,读读如片中推荐的相关书籍,应该会让自己的旅行体验更不一样。毕竟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都很重要。
《欧洲铁路之旅》
关键词:铁路旅行、欧洲、人文
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是我看过最高质量的火车旅行纪录片之一,不仅展示的风景好,还富有历史人文知识。
主持人是英国的前内阁交通国务大臣迈克尔·波蒂洛,能说善道且具有一定的铁路、历史等知识储备。
对于观众来说,既能领略欧洲风光又能掌握一些欧洲历史知识,还能练习英语听力,一举多得,很适合大家闲暇时看。
纪录片的创意来源于《布拉德肖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世界上第一个系列的铁路旅行指南,有精确的列车时刻表以及旅行地点的介绍,对当时欧洲人的铁路出行有很重要的意义。
纪录片里,主持人拿着的是1913年出版的《布拉德肖指南》,沿着上面推荐的路线,开启了欧洲大陆的铁路之旅。
从伦敦到摩洛哥的蒙特卡洛,从匈牙利到奥地利,从荷兰的鹿特丹到乌得勒支,一路上可以看见山川河海等多样美妙的自然风光。
到了每个站点城市,主持人还会去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当地美景了解当地的特色建筑等。加上地接嘉宾几乎都是当地文化人士,在他们的对话中还能感受不同文化现象和特色人文。
第一季中我最喜欢的是讲瑞士的那集,因为展现的瑞士实在是太好看了!主持人介绍的路线已经进了我的种草清单,希望以后也能有机会去走一趟。
从巴塞尔前往苏黎世时,会路过一个叫布鲁格的小城,曾有古罗马小镇温多尼萨,经过多年的发掘,也发现了古罗马的军营。对历史古迹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这里。
还会路过一个叫巴登的小城,是瑞士境内第一条铁路的起始站和苏黎世人的水疗中心,以温泉著称,风景如画。
当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就是在这条铁路上运行的列车昵称是西班牙面包车。
据说当年在巴登的西班牙点心布洛特里很受苏黎世人喜欢,在铁路开通前,仆人们需要在凌晨早起走上几个小时,到巴登为自己主人购买点心,再步行返回。当这条从苏黎世到巴登的铁路开通后,仆人们非常开心,就给列车取了这个名字。
离开苏黎世后,我跟着迈克尔看到了瑞士苏黎世河南岸最美的湖光山色。片中展现的肯定不及它一半的美丽,但还是让我很心动。
接着,最绝的来了,迈克尔坐上了冰河快车前往阿尔卑斯。虽然这段290多公里的路程要开7个多小时,但一路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啊。
为了让乘客更好地欣赏美景,这趟列车还配备了全景天窗(去坐的话估计要做好全套防晒)。
一边看着绝美的风景,一边和当地人聊天了解瑞士冬季的滑雪赛马历史,精神体验满意度大概能达到一百分。
从冰川特快下来,坐上圣哥达线穿越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隧道,迈克尔就到了卢塞恩湖畔。顺便还参观了柯南道尔为福尔摩斯选择的与世长辞之地莱辛巴赫瀑布,福尔摩斯迷们也经常到这里一睹书中的案发现场。
旅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全程的高潮,迈克尔坐着爬山列车去海拔3454米少女峰车站。随着列车的不断爬升,沿途会看到让人惊掉下巴的冰海和绝佳的阿尔卑斯山山石景观。
到达少女峰之前,列车还需要穿越阿尔卑斯山脉两个最高峰僧侣峰和艾格峰之间的隧道。驶出隧道后,眼前便是壮丽的雪山和冰川,看过后应该永远不会忘记。
看完六季欧洲铁路之旅,我已经种草了无数条欧洲铁路游路线。
最后一个小提醒,纪录片是以英国人的视角去看欧洲的,加上这个主持人又是政客出身,可能就会有一些观点让我们不大舒服,比如美化欧洲各国财富基础来源,大家要辨证地观看。
另外,有一部我很喜欢的中国铁路旅行纪录片《关口知宏中国铁道记行》也想推荐给大家。
内容相对朴实,关注的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和最普遍的小城镇和乡村。会展现火车上调皮的小孩、景点旁忽悠游客买东西的商人还有招待关口喝米酒的农家人。这些平凡而真实的景象,看后会让人也有去铁路旅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