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 最常见的三种植物?

香港植物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 紫荆花 金银花 桔梗 这三种,其中紫荆花香港的代表。

二、代表香港、澳门标志的花分别是什么?

香港的区旗是紫荆花,澳门的区旗是莲花.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象徵意义):

旗帜的底色是红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徵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同时,中华文化把红色视为喜庆的颜色,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也曾称为「红军」。因此,红色也有庆祝和爱国的意味。

香港市政局标志洋紫荆图案、花蕊以五颗星表示,再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寓意中国大陆与香港密不可分的关系。区旗只用红白两色,象徵香港实践一国两制。

早在1965年,香港已经采用洋紫荆作为自己的代表花,当时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荆为标志。1997年后使用的香港特区区旗设计继续采纳了洋紫荆花的元素。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象徵意义):

香港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现时的设计是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开始使用。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洋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外圈则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代表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象徵意义: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呈圆形,徽面由绿色环形窄边、文字区外圈、绿色由内圆及五星、莲花、大桥、海水这一组图案组成,外圈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文“澳门”字样,中间的图案寓意与区旗相辉映.

葡萄牙是如何占领澳门的?

和香港一样,澳门的被占是长期压在中国人心头的痛。葡萄牙是如何占领澳门的?

葡萄牙是逐步占领澳门的。

葡萄牙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从1514年起,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先驱”的葡萄牙人,派舰队在中国屯门(现属香港)登陆,竖立刻有葡国国徽的石碑,以示占领,结果被明朝军队以武力逐出。之后,中葡发生激战,气焰嚣张的葡萄牙殖民者遭到重创,转而北上窜扰东南沿海,亦遭明军队的打击,最后不得不撤离闽浙海面。

葡殖民者被迫改变策略。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

关于葡萄牙居留澳门的原因,至今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葡国流行的所谓葡人应邀为明政府赶走海盗,明朝皇帝把澳门作为礼物送给葡人的说法,显然于史实不符,纯属强词夺理。

葡人得以在澳门立足后,一方面在广东沿海加紧商业活动和走私贩卖人口等非法活动,另一方面在内部加强管理。1560年,居澳葡人已选出地方首领、法官和四位商人代表,形成管理机构,管理葡人内部事务。1563年,第一批到澳门定居的耶稣会传教士抵达澳门。1568年,葡萄牙国王派出耶稣会士贾耐劳到澳掌管教务,成为天主教澳门教区的第一任主教,澳门亦成为天主教在东的传播中心。

与此同时,葡萄牙以保护葡人安全和贸易为由,不断扩大在澳军事力量,驻扎大批军队。这种动向引起明政府的警觉,明政府加强了对澳门的管理,除向居澳葡人征税、收租、设关三项措施外,还陆续采取了其他许多行政、立法、司法方面的措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腐败,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葡萄牙当局一反在澳300多年基本“恭顺”的姿态,不断扩占、蚕食澳门附领土。1845年11月,葡女王玛丽亚二世不顾中国在澳门的主权,颁布敕令,以挽救澳门经济为借口,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她同时任命狂热的殖民分子亚马留为新任澳督,指示这位“独臂将军”夺取澳门主权,建立殖民统治。亚马留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侵略中国主权的步骤,封闭中国在澳海关,向华人征税,侵犯中国在澳司法权,占领了澳门半岛。

在鸦片战争后不长的时间里,葡人不断蚕食,实现了“占七村(龙田、望厦等)、占三岛(凼仔、路环、青洲)”的侵略意图,这也就是今日葡占澳门的范围,澳门地区的区域所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诱逼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了不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置于葡萄牙的“永居、管理”之下。

三、香港动植物公园的主要植物

公园有1,000多种植物,大部份产自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了香港本地及外国的主要品种,如松柏、无花果、棕榈、桉树、玉兰、茶花、杜鹃及春羽等。罕有的植物有水杉、福氏臭椿、克氏茶、葛量洪茶和金花茶。形态、叶形、树皮及果实都非常独特的南洋杉、旅人蕉、王棕、宝塔树、细叶桉及第伦桃等。公园内经常散发着玫瑰、米仔兰、九里香、桂花、山指甲及白兰的阵阵幽香。常绿植物:洋紫荆、宫粉羊蹄甲、刺桐、红千层、鱼木、厚叶黄花树、石栗和铁刀木都会相继开出美丽夺目的花朵。秋季有枫树及落羽松增添秋色。

公园南部设有“药用植物园”,而灌木植物则集中在喷水池平台花园,该处经常都栽有色彩斑烂的花卉。在公园东面边缘的温室种植了超过150多个本地及外来品种的植物,包括兰花、蕨类植物、凤梨科植物、攀缘植物和室内植物等。

四、香港特区的区花为什么是紫荆花?

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1]),别称香港兰(英语:Hong Kong Orchid Tree),是一种豆科蘇木亚科羊蹄甲属的有花植物,於香港首次被发现。该树现广泛作为行道树进行栽培。其花大而艳丽,但是无法结果。2005年,研究证实洋紫荆并非一个独立品种,而只是红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混种,因花粉败育导致受精过程无法完成。

洋紫荆在中国别名红花羊蹄甲,在台湾则别名艳紫荆。

洋紫荆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岛薄扶林的钢线湾被一名法国外方传教会的神父发现,并被他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带的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当时的植物及林务部总监邓恩(S.T. Dune)判定洋紫荆为新物种,并於《植物学报》(英国及外国)第46卷,324至326页(Journal of Botany)发表有关资料。洋紫荆的拉丁文学名的种加词被命名为'Blakeana',以纪念热爱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总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俪。现存於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植物标本室编号Hong Kong Herb. No.1722的模式标本相信是最初发现的原树标本。

1965年,洋紫荆正式被定为香港市花。此特有种在1967年引入台湾,并在1984年成为嘉义市的市花及市树。

2004年,香港大学的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於美国植物学会的植物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中发表研究文章[2],从洋紫荆的外部、花朵及种子的形态,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与红花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作对比及分析,证实洋紫荆并非独立品种,而只是前述两个品种杂交而成的混种。提出更正洋紫荆的学名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cv. (cultivarietas) 指栽种变种 ,nov. (nova)表示这个是新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