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有哪些特色乡镇

旧县镇: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城北6公里处,素有“太和县城的北大门”之称全镇现辖50个村(居)委会,210个自然村,6.77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611万元,财政收入100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南部,向南紧邻县城,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地处东经115°14′21〃至115°19′06〃,北纬33°11′20〃至33°17′27〃。东邻关集镇,北靠双浮镇,东北隔谷河与郭庙乡,西与高庙镇,税镇接壤,南与城关镇为邻,西南隔颍河与大新镇相连。旧县镇系太和县的交通枢纽,皖西北的交通重镇,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显著。具备五大优越条件:第一,105国道和308省道交汇于镇的三角元处,南连阜阳、北达亳州、东通蒙城、蚌埠,西出界首入河南镜内。第二,界—阜—蚌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东与合徐高速相接,西于京珠高速相接而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中。界—阜—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境内的唯一出口距三角元仅500米。第三,漯阜铁路横贯境内,并在旧县设有客货两运站。目前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的漯阜铁路已纳入国家铁路营运网中,日通过列车10—15对列,完全具备吞吐各种大批量货物的能力;从明年起,将有上海——乌鲁木齐、郑州——杭州等6对客运列车通过。第四,颍河绕旧县集镇而过,并在旧县集沿岸建有四大货运码头,日吞吐量可达万吨以上。第五,距阜阳机场35公里,距合肥机场280余公里,距郑州机场近300公里。通过他们可迅速飞抵全国各地。旧县镇在1995年被确立为阜阳市20个示范镇之一后。1998年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镇之一,1999年被确立为全省195个中心建制镇,并被纳入县城城区建设规划之列。在前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旧县镇又充分发挥邮电、通讯、交通、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加大城镇绿化、美化投入,新建花带5000平方米,重点抓好老308道路的修复、集贸综合市场的开发建设和集镇的文明创建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前,全镇呈现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旧县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富民政策,凭借得人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目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叫响“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镇现有各级各类企业78家,初步形成了以板材、建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石油、农机、餐饮、汽配为主的商贸市场;人造板、包装材料等产品远销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农机销售量位居全市第一。

税镇:税镇镇坐落于安徽省太和县的颍河岸边,位于太和县县城西北部。西与界首市接壤,是太和县的西部门户。308省道、漯阜铁路横穿全镇,颍河、万福沟绕镇而过,水陆相映生辉,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首太工业走廊穿越该镇全境,发展优势较为突出。镇域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镇情简介

全镇辖9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10984户,人口4.5万人,耕地3.9万亩。税镇镇域呈东西狭长,面积约42平方公里。

下辖行政村:邹桥村 陶寨村 十里沟村 姚寨村 税镇村 马庙村秋收季节(9张)该镇地处淮北平原,土质为粉沙土、粘土土质较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生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山芋、棉花、油菜等。 孔寨村 张大庄村 孙楼村。该镇是装饰材料和斯膜绳加工集散基地,全镇形成了以税镇街以西三个村斯膜绳加工集散基地。以水镇街以东四个村为加工装饰材料集散基地,年加工木线装饰材料1.5万立方米,产品辐射全国。该镇又是太和县著名特产——香椿的主产地,沿颍河一线,两端种植的优质黑油椿享誉全国,被誉为太和县贡椿的发源地。该镇还是重要的林产区,该镇利用幸福沟沿线的荒废土坝,发展杨木丰产林500余亩。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依托我镇被县政府批准为七个重点乡镇工业聚集区之一优势,积极做好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园区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近两年来,园区已建成和在建面积0.32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1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已投产规模企业9家,在建和待建5家。园区已形成以木业为主,水泥制造、有色金属、服装加工、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业并举的工业企业发展格局;新建和启用了万福商业街,赵场街正在建设中,集镇基础设施得以巩固;耿楼生态园区已成为沙颖河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周围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4亿元,工业产值4.4亿元,招商引资5892万元,财政收入2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其中工业聚集区实现工业产值3.6亿元,税收2368万元。经济运行综合指标位居全县第二名。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实际引进到位资金4600万元,税收220万元。

三堂镇:该镇交通方便快捷,在拥有大京九、308省道的同时,距离商阜高速出入口仅5公里。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136万元,增长7.3%;工业总产值8082万元,增长16.7%;税收154.73万元,完成任务的188.7%,位居全县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元;教育卫生事业位于全县前列。1999年三堂镇先后被省政府和省体改委批准为全省中心建制镇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又被省计划委、财政厅、建设厅确定为第一批省集中力量扶持的重点中心镇,是全省200个中心镇中63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太和县政府“十二五”规划定为次交通中心镇三堂镇位于太和县城东北部,京九铁路与308省道的交汇处,距离县城31公里,东临苗老集镇,西连原墙镇,南接三塔镇,北靠宫集镇。1992年撤区并镇成立三堂镇。现有面积66.1平方公里,耕地6.3万亩,人口4.82万人,非农业人口1814人,辖9个村委会,121个自然村,275个村民组。

该镇是农业大镇,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芋、棉花、油料、药材等农经作物,“三粉”加工远近闻名,产品销往全面各地,近几年蔬菜基地建设、小麦良种繁育,规模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该镇交通方便快捷,在拥有大京九、308省道的同时,距离商阜高速出入口仅5公里。 大京九铁路,和308省道交汇,并建有三堂集站。离济广高速太和东出口5公里。三堂火车站将新增客车k8401和k8366两个车次

近日,从铁路部门获悉:京九铁路三堂火车站将从2013年7月1日起,新增加开通客车k8401亳州→温州和k8366上海→亳州两个车次,每天的客流量将达到1000人以上。

在太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经三堂镇党委、政府与京九铁路阜阳车务段积极协调,从今年7月1日起,三堂火车站将新增开通客车k8401亳州→温州和k8366上海→亳州两个车次,并将按新的列车时间正式运行。

据铁路部门介绍,k8401次列车,从亳州出发,途经三堂、阜阳、淮南、蚌埠、明光、滁州北、南京、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上海南、嘉兴、杭州南、义乌、金华西、武义、永康、丽水、青田等地到达温州,在三堂火车站停靠时间为11:57—12:02;k8366次列车,从上海出发,途经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合肥、淮南、颍上、阜阳、三堂等地到达亳州,在三堂火车站停靠时间为09:21—09:28。新开通的两个车次加上原有车次2040合肥→商丘(三堂站停靠时间11:57—12:00)和2039商丘→合肥(三堂站停靠时间10:35—10:42),三堂火车站共开通客车4列,预计每天的客流量将达到1000人以上。

皮条孙:皮条孙镇辖10个村委会,分别为皮条孙村、孙法村、桥王村、苇张村、孙寨村、楼孙村、万福村、龙岗村、水流村、大车李村。

皮条孙镇位于太和西北20公里处,1986年建镇,下辖5个村委会,人口25377人,耕地2.5万亩。该镇塑料专业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绳网生产集散中心,有“日出万丈,绳网天下”的美称。 皮条孙绳网交易市场目前,该镇规模以上企业3家(最有“知名度”的安徽双阳集团从1998~2004年在全镇、县、市及全省最为“轰动”,如今已倒闭变卖),私营企业81家,专业市场交易摊位、店铺1000家,绳网产品日上市量200多吨,日销售额200余万元,从事加工、营销人员5000多人,年销售额达4亿元。太和县松磊塑化型材有限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及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于2007年4月23日注册,该公司位于皮条孙镇工业集中区,该公司设计生产能力生产塑料撕膜绳2000吨、鸡网1500吨,安全绳2千万条。厂房2500平方米,8条生产线,年产值2500万元,年利税260多万。

专业产业专业生产:塑料绳、麻绳、尼龙绳、聚乙烯绳、棉绳、PP绳、布条绳、电化铝绳、黄金绳、包芯绳、线绳、三股绳、四股绳、塑料撕膜绳、鸡网、吊床等。

原墙镇:原墙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东北部,东经115042'—115043',北纬33016'—33020'。镇政府距县城15公里,面积57.7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138个自然村,总人口55171人。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红芋、棉花等,经济作物有薄荷、药材、玉米等。原墙烧饼闻名全国,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称。1958年成立原墙人民公社,曾获得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名的先进单位奖状。

1983年农村机构改革时撤原墙公社并入原墙镇,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992年撤区并乡,建制设镇。

95年该镇开通程控电话,97年底实现村村通工程,目前已扩容至5千多户装机10000余门。130、139手机塔已先后安装开通。原墙镇有供电所一座,全镇自然村通电率达100%,共有配变压器106台,主干线路56公里,户通电率99.8%,电力供应富足有余。水源:境内沟河纵横,交错成网,黑茨河为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本镇,最大宽度50米,常年蓄水,可提供2000多亩的养殖水面,且水质纯净无任何污染。其次有界洪河、苗原河、老母猪港、鱼鳞沟等。全镇大部分土地位于黑茨河原墙节制闸上游,水利资源丰富。水面之外跨度约60米的河滩地更是花、鸟、虫及家禽良好的栖息之地,对发展水资源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农村经济:到2007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接1.41亿元,年增长率为9%左右,粮食总产2.9万吨,财政收入8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7元。

劳务输出:原墙镇的劳务输出有自己的特色,即以外出经营型为主,由80年代的一人或多人“打烧饼”,发展到在当地承包大、中学校食堂,这样的户全镇已有20多户,每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雇用工人以当地人为主,利用这一优势,将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农业:全镇有耕地6.2万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春红芋、棉花等;经济作物薄荷、药材等。随着农业科技的运用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土地产出率逐年提高,79年小麦平均亩产为90公斤,2007年小麦生产克服午涝、秋旱、冬干等不利因素,并实施了“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平均亩产为500公斤左右。在养殖业方面,从家庭式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重点养殖牛、猪、羊等大牲畜及鸡、鹅、鸽等禽类。原墙镇是市确定的小麦高产攻关乡镇,县六个科技兴农示范乡镇之一,有全国科技兴村示范单位一个(省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推荐),全省科技示范村一个,县科技示范村三个,桃园村曾获全市“粮食生产状元村”称号。现已建成田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及为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两个农业引资项目,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墙镇内主要有原墙、名利两个集市。

原墙集市是太和县内比较大型综合的农村集市,主要街区有大十街(人民路与细阳路交叉口)和小十街(团结路与细阳路交叉口)等。

倪邱镇:倪邱镇(当地人称“古堆集”,因倪宽墓在此之故)地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部,105国道纵贯南北,黑茨河横穿东西,辖13个村(居)委会,146个自然村,总乡镇人口5.3万人,土地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万宙。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芝麻、玉米、红芋。倪邱镇粮食市场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人发制品直接出口欧美,薄荷生产曾被授予“全国簿荷生产状元镇”。倪邱集遗址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唯一保存的历史文化遗。现有农行营业所1所,储蓄额9800万,信用社1所,储蓄额1300万。邮政储蓄所1所,储蓄额8500万,合计储蓄余额19600万元。已形成家具市场(人民街),文化小商品市场(文化街),服装市场(中心街),蔬菜市场(倪王街),粮贸市场(倪邱北门)80多家专业收购网点,年外销量10万吨以上,销售额2.5亿元。以泓远发制品公司为龙头的毛发加工业(张路村)发展势头良好,年销售额1.3亿元、

李兴镇:李兴镇,是中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有“中国桔梗之乡”之称。李兴镇位于太和县西北部,居两省三县市交界处,辖12个村委会,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7万,耕地7万亩。李兴近80%的耕地种植了桔梗,同时辐射周边乡镇1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李兴一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桔梗生产、加工、购销集散地。李兴成药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三年生桔梗一般亩产2000公斤,价值4000元人民币,仅药材一项,年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至2015年,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财政收入年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6000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商业零售总额年递增10%,工农业生产总值年递增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

至2020年,全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达到太和县平均水平,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600元,年均增长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人均预期寿命75岁。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末全镇总人口控制在7.7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化水平达58%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近期(2009-2015年):力争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争取新上一批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主的骨干项目,尽快启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快经济、人口、资源向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聚集步伐,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增长轨道,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远期(2016-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内外联动、工商联动、城乡联动,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外向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完成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李兴的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太和三塔镇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一、太和三塔镇名称的来历是:

相传在很久以前,江淮一代是富庶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其乐融融。不料,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到江淮一代烧杀抢夺、又遇蝗虫大患,是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当时官府无能,民怨极大。

此事惊动了上天仙界,玉皇大帝任命太白金星为全权大使负责处理。于是,太白金星启动了一级应急方案:就是准备在事态最严重的地方建三座塔。一方面作为抵御外敌的防线和避难所,就是形成三角围城、在塔上可以观察敌情并可以居高临下放箭射杀来侵敌人;一方面在塔上放养专吃蝗虫的神鸟去消灭蝗虫。

一天夜间,太白金星驾乘宝马,瞬间来到人间;按下云头,挥弹念咒间无数神功巧匠出现、开始施工建塔。正在神仙们忙碌时,眼见三座塔即将完工,就在此时忽闻一声鸡鸣。太白金星立马命令停止,说“鸡叫,天即将亮;不可让凡人见建塔工程。天机不可泄露!”随后撤队、驾云离去。突然间,太白金星灵机一动,明白有人“搞鬼”!原来是此处一个类似“周扒皮”一样的地主,为了让长工早点起来干活,而学鸡叫催长工早起干活。太白金星很是愤怒,念咒后手指一甩,那不良地主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并对众仙说:“大灾面前,趁火打劫,罪不容恕!”。

太白金星令众仙按下云头就地建造三座塔、并指派少数神仙完成即将完工的三座塔。就这样,天亮前,两处三座塔全部完工;只是,后建设的三塔比先建的三座塔稍小罢了。所以,后来就有“北三塔”与“南三塔”之说,就是今天的太和县三塔镇(北三塔)和阜南县的三塔镇(南三塔)。

话说一夜之间,凸现三座巍峨的、金光闪闪的宝塔;是万人惊愕、奔走相告、顶礼膜拜。自从有了三座宝塔,外敌撤了、蝗虫消了,这个地方恢复了原来的富裕景象。后来,慢慢地形成了集市,人们为了纪念这三座神奇的宝塔带给人民的福祉、更是追忆那段艰苦患难的岁月,就把这个地方改名叫“三塔”。千百年来,“三塔”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战火的洗礼,三座塔在千百年的风雨战乱中慢慢地消失。所以,今天的人们,再见不到数千年前那三座巍峨的、金光闪闪的宝塔啦。

这就是“三塔”的来历和传说。

二、太和县三塔镇简介:

三塔镇,是中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有太和县“东大门”之称。

太和县三塔镇地处太和东部,距太和县城20公里,与利辛县接界,辖13个村委会,205个自然村,人口72000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82532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

太和洪山的历史故事

太和洪山镇祝楼村一带居住着近万祝姓人家,其近世先祖系宋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祝维岳。其四个儿子全部为进士出身,第四子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于明洪武三年迁徙太和洪山,至今已有540多年历史。

始迁祖源山东成武

1993年太和洪山祝氏与山东成武祝氏联合续修的《祝氏族谱》载:《成武县志》载,宋乡贤祝维岳,显达官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正一品)。四个儿子也相继中了进士,长子祝谏,屯田员外郎;次子祝诰,官蔡州县令;三子祝许,知并州军事观察推官;四子祝谘,官太常寺少卿,世称“父子五进士”。此父子事迹成武县西北十五里白店有墓碑可考。

目前在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西黄楼村南现存宋熙宁七年(1074)所立惟岳公墓神道碑一座。碑堂内存有清雍正四年(1726)所立维岳公墓碑一座,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所立谏公、诰公、许公、谘公墓碑。维岳公墓神道碑记载:祝维岳,字同甫,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人,宋景德二年中明法科进士,出任陵州司理参军,后任秦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河中府龙门县,为一代名吏。去世后被皇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祝维岳后裔分别居住于山东省成武县、定陶县、曹县、单县、东明县、滕县、鱼台县、微山县,河南省商丘、民权县、兰考县、虞城县、太康县、永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县、阜宁县,安徽省太和县、界首、宿县、淮北、砀山等地。

成武县以祝维岳为始祖,以下祝谏为长门、祝诰为二门、祝许为三门、祝谘为四门。一、二、三门在本地都有延续,唯四门祝谘之后一直没有联系。一说“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一说徙居河南固始等地,一说徙居安徽太和。这里的祝谘丘就是祝谘。从现有资料看祝谘的后代应在南宋时期以后历代迁徙出去的。

自宋帝十八世徽钦时金人南侵,南北混战,国无宁土,祝氏有随黄帝南迁者,有避兵乱逃亡四方者,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江苏丰沛、河南固始、民权,安徽太和、山东省曹县滕州邑县巨多。祝维岳后裔自山东成武乘马车到颍州太邑北七十里祝老家园,聚族而居。生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祝金居界首大桥集祝楼,祝铜居洪山祝楼,祝银、祝铁、祝锡居祝瓦房祝老庄。

居住祝楼的祝先森介绍,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成武县族人祝以佛、祝兆森二人来太和县联络祝氏,经查考世别,翻阅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太和《祝氏族谱·序》(2010年清光绪《祝氏族谱》失窃),方知太和祝氏这一支系实成武近世始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

山东成武县东十八里苟村集近世一世始祖祝维岳;二世祖祝谏、祝诰、祝许、祝谘,成武县西北乐村白家店故里,庄西里许先祖坟茔在焉,尚有墓碑可考。昔经金元之乱,谱毁于兵燹自三世祖以下失传者八世,至元代只有祝彦昭迁居大双固集世系始可纪。

十一世祖祝彦昭,敕赠奉直大夫;十二世祖祝守贞,敕赠奉直大夫;十三世祖祝语,明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诰封奉直大夫,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苟村集西里许仍有坟莹墓碑可考。碑文字有:“天顺二年岁次戍寅秋七月,奉旦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祝语”。

十四世祖祝执和祝同,祝执也名祝寿,明深州通判。祝同,明进士迁居定陶城东祝楼。十五世祖祝芹,衢州罕知事;十六世祖祝永孝,庠生入孝子祠;十七世祖祝继先和祝景先,祝继先监生,祝景先儒生诰封中议大夫;十八世祖祝康(官中书舍人)、祝瑞、祝肃;十九世祖祝尚礼、祝尚智(无嗣)、祝尚信。

二十世祖祝方明和祝方元。祝方明生五子,长子祝尔奉,次子祝尔禄,三子祝巽南,四子祝尔公,五子祝尔侯。祝方元六房夫人,大夫人生子祝尔福;二夫人生子三子:祝炽、祝昌、祝寿,三夫人无子嗣(养祝而寿次子祝朋为嗣孙),四夫人生二子:祝尔承,养子祝尔艾(系外甥),五夫人生一子祝尔猷;六夫人生一子祝尔兴。山东成武县祝氏至二十一世至今,世系派别清晰,不再赘述。

太和祝氏宗谱曾于清代修谱,因黄水泛滥,老谱失没,兵荒马乱,祝金、祝银、祝铁、祝锡四门老谱无存,仅有始迁二世祖祝铜一门老谱尚存。1992年由山东祝氏族人联络聚会,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十余县城的族人汇集成武县,于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完成《祝氏族谱》十一卷修谱任务。

我们由祝氏家谱史料可知,太和始迁祖祝玢、祝岳二兄弟系山东成武县近世一世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祝谘为近世二世始祖,其后裔祝玢、祝岳因家谱失传八世,如按失传八世辈份推算,则约为近世十世祖,也即太和县洪山镇祝楼祝氏的始迁祖。

祝楼始迁祖玢、岳兄弟

明洪武三年(1470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东成武迁至颍州太邑(今太和)北七十里。据祝氏老家谱记载兄弟二人共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后来长子祝金迁界首定居;二子祝银居太和洪山镇油坊庄;三子祝铜居洪山镇祝楼村;四子祝铁,五子祝锡仅知也居洪山镇油坊庄,但老家谱丢失后,后裔世系无法理清。

如今祝玢、祝岳两位始迁祖后人居住分布在太和的祝老庄、祝瓦坊庄、祝油坊、前祝油坊庄、后祝油坊庄、祝坊庄、文铜寺、小祝庄、祝碱场、三里桥、祝计庄、编筐庄、祝楼、祝西楼村、祝庄、北祝庄、原墙镇祝庄,以及界首大桥集祝楼、马提桥口等等。界首有部分族亲寄居河南鹿邑等地。太和祝氏辈分目前可知的为:“尧、九、应、从、立、祖、 先、本、尚、陪、儒、世、心”。洪山祝楼祝氏堂号为“勤贻堂”。

今天的太和县洪山镇油坊行政村祝玢(芬)这一支系目前可考者:十九世祝文明,二十世祝承琏,二十一世,祝凤阁、祝凤台。二十二世祝治德、祝治巳;二十三世祝洁、祝显、祝凯;二十四世祝尧奇、祝尧松、祝尧智、祝尧相、祝尧凤、祝尧太;二十五世祝九朋、祝九增、祝九善、祝九惠、祝司臣;二十六世祝应才、祝应双、祝应运、祝应有、祝应志、祝应绪、祝从冉、祝从富、祝从宪等等。二十七世至今已至三十三世,世系派别谱载基本清晰。但因为是20纪90年代修谱仓促,加之一些过去划定为地主成分的家族人士担心害怕,而没能入谱。

祝楼村75岁的祝立然老人告诉记者,他高祖爷祝应郎,曾祖祝贤武,祖父祝庆址,父亲祝从起。他说,祝氏从明代迁徙至太和后建有有祝楼,非常高大宏伟。

走近祝楼村

8月23日,市直干部祝祖良陪同我一起坐车前往太和洪山镇祝楼村。洪山镇南与倪邱镇接壤,北邻河南郸城,离太和城区七十里。

祝楼村位于黑茨河北岸,太和洪山镇管辖,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祝立然老人回忆,楼院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盖祝楼院落用的大青砖都是用秫秸(高梁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一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二里外的倪邱镇文铜寺一带,可知见当时楼院主人的良田之多和富有。

祝楼建筑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落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落文革时期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1957年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把三间两层、二进院落,两边各有厢房的祝楼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六七十公分,缝隙为糯米饭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应为保温防潮之用。

记者看到,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不同于常见的扁石鼓,而是石础,即固定在大木柱子下面的石头,也称柱石。一堵青砖残墙掩没在荒草丛中,祝楼村民院中随处散落着各种带有花纹图案的残砖碎瓦块。村内还有早已干涸的两口老古井,遗址还能看到。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说,祝姓是明代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坊,后盖起了院楼才改名为祝楼。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佐证其历史悠久和楼院的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孜、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祝楼因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裕。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很罕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牌匾出自何人之手,因字迹被毁无从知晓。

市直干部祝祖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祝楼生活成长,对于祝楼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感情。尤其是对雕梁画栋、巍峨宏伟的祝楼更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他说,祝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散落存在祝楼村周围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以及祝楼古建筑遗址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亟需历史考古界进行挖掘和整理。

祝氏的得姓起源

综合《竹书纪年》、《新唐书》、《姓谱》、《元和姓纂》、《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辞典》等载,祝氏起源有三:

一是以国为氏。出自有熊氏,为黄帝后裔。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把黄帝的后人封于祝地,其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建立祝国。春秋时祝国亡于齐国,原祝国人则以国名为姓,成为祝姓。

二是以职官为氏。古时设有专门负责祭祀时致祝祷文辞和传达神意的官职,称作巫史,也叫祝史,故后有祝史氏,《姓谱》载“卫有祝史挥”。祝史官的后裔有的以职官第一字命姓,为祝姓。《元和姓纂》载:“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又有祝宗、祝丘、祝和氏,皆上古火帝祝融之后裔。祝基,出自子姓,是宋国君戴公之子公子其之后,祝其官大司寇,子孙用祖名命姓为祝其姓。见《路史》、《风俗通》。

三是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太和洪山镇祝楼祝氏尊山东成武县北宋祝维岳为近世一世始祖,宋代以前先祖无考,无法攀附。山东成武县二世祖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二兄弟自明洪武三年迁徙至太和洪山建祝楼,为今天洪山祝楼祝氏的始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