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山市特产是什么 昆山市特产介绍
1、奥灶面:奥灶面出自奥灶馆,位于现亭林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绣娘陈秀英经营,易名“颜复兴”。
2、正仪青团子: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
3、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一绝,有很多名人为吃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则最好。
4、万三蹄:万三蹄出自近代富翁周庄沈万三的家里。相传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万三蹄以猪腿为原料,佐以调料,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
5、袜底酥:袜底酥据说是锦溪人根据宋孝宗时宫庭茶点仿制而成的。它形如袜底,一层层油酥薄如蝉翼,咬起来清香松脆,吃到嘴里有甜中有咸,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口尝的传统茶点。
二、昆山有没有什么特产可以带给朋友的?
昆山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珍珠养殖业是昆山传统产业,所产珍珠晶莹圆润,且价格低廉,深受人们喜爱。昆山鸭是昆山特产,肉质细腻滑口,远近闻名。阳澄湖蟹是大闸蟹中极品,尤其不可错过。昆山养蜂业历史悠久,蜂产品优质、丰富。
卤味酱鸭是昆山的著名特产。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有“一家卤煮,满镇飘香”之誉,在江南水乡颇有名声。 昆山,河港纵横,湖泊众多,芦苇丛生,草滩密布,历来是野鸡、野鸭、野兔栖繁衍的场所。昆山卤味以前用野生动物卤煮。昆山东北角的角市镇,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加工卤鸭而远近闻名。当时,全镇加工卤鸭的店家有10多爿,其中以邱邑芹的丘德斋野味店,吴少堂的太和馆和周家的醉月居最有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荒滩的改造,野离日趋减少,昆山卤鸭便改用大麻鸭卤煮,加工工艺吸取了苏州酱鸭、南京板鸭、常熟叫化鸡的特长,不仅保持醇香味美的特色,而且肥而不腻,嫩而不烂,鲜味入骨,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并有健脾开胃、增加食欲的功能。 1979年以来,昆山先后新建了以生产卤鸭为主的三家食品公司,开放了五家卤味馆,个体加工经销户也得到了发展。周市镇历史上太和馆、醉月居、丘德斋等味馆的后代纷纷应聘到苏州、上海等地掌厨献艺,昆山卤鸭便四处飘香,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又一佳肴。
三、昆山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的
昆山特产可以带走的有:阳澄湖大闸蟹;袜底酥;石浦羊肉;满台飞;酱汁肉;三味圆。
1、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特色,有很多名人为吃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而在十月吃雄蟹。
2、袜底酥
“袜底酥”据说是锦溪人根据宋孝宗时宫庭茶点仿制而成的,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口尝的传统茶点。
3、石浦羊肉
昆山“北有巴城大闸蟹,南有石浦全羊宴”,石浦羊肉在昆山、上海周边已经声名鹊起,“石浦羊肉赛人参”,石浦全羊宴的冷盘有羊肚、羊肝、羊心、羊眼、羊耳、羊舌、羊鞭、羊杂碎、白切羊肉等组成,其中白切羊肉是石浦羊肉中的经典招牌菜,不加任何佐料烧制而成的白切羊肉。
4、满台飞
“满台飞”俗称“水晶虾”,为淡水虾,身体长形,外披甲壳,活体呈现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薄而透明,故名。虾的头部有长短一角各一对,有密排的细足,把它投入盆中,会向台面四面八方跳跃,故被人们称作“满台飞”。
5、酱汁肉
“酱汁肉”是锦溪的名菜。它的烹制,由来已久。最初是家常菜肴,以后才延入正规筵席。
6、三味圆
三味圆,俗称汤面筋,用水面筋作皮,馅芯以鸡脯肉、鲜虾仁、猪腿肉加葱、姜、黄酒等调料剁细精制而成,在鸡汤内煮熟,皮薄馅嫩。晶莹别透,集点心、菜肴、鲜汤为一盆。
昆山,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自秦代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五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四、昆山有什么特产
1、奥灶面:奥灶面出自奥灶馆,位于现亭林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绣娘陈秀英经营,易名“颜复兴”。
2、正仪青团子: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
3、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一绝,有很多名人为吃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则最好。
4、万三蹄:万三蹄出自近代富翁周庄沈万三的家里。相传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万三蹄以猪腿为原料,佐以调料,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
5、袜底酥:"袜底酥"据说是锦溪人根据宋孝宗时宫庭茶点仿制而成的。它形如袜底,一层层油酥薄如蝉翼,咬起来清香松脆,吃到嘴里有甜中有咸,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口尝的传统茶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