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有哪些风土人情
荆州民俗风情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发源于荆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
荆州花鼓戏正式以戏剧形式出现,相传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 200年历史,它最初名叫“沿门花鼓”(或“推车花鼓)。在其早期阶段,常是三五个人搭成一个小小的戏班,走乡串镇,用几张方桌搭成平台,演出一些对子戏。常见戏目有《双撇笋》、《茅江夜话》,说是其领班是个叫贺四郎的民间艺人。演出内容,多为一些反映男女情爱的戏剧片断,演出时用简板、渔鼓伴奏,因其声腔柔婉,颇受四乡民众欢迎。当时,不少乡绅恶词曲辞淫糜,有伤风化,便呈请地方官府出面禁止。同、光年间,洪湖、沔阳的官府,曾先后发布告示,公开禁止。
荆州花鼓戏的初兴之际,有些失意文人纷纷参与剧目创编润色,贺四郎 (贺霞龄) 、汪春保、黄二生等艺人亦借鉴高腔、越调等其它地方戏曲的表演技法,并从汉剧、鄂东打锣腔、车路子花鼓中引入一部分剧目,由此使这一新兴剧种,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进而得以形成了具有本剧种演唱特色的传统剧目,如《江汉图》、《游春》、《逃水荒》、《活思夫》等。在其兴盛时期,甚至出现过“三里五台”的繁盛景象。
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荆州花鼓戏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艺术上更臻完美,思想内容也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其现代戏如《家庭公案》、《海峡情》、《向老三》等相继进京演出,使得这一地方剧种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新编的传统题材剧《站花墙》,还被摄制成舞台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播映。
荆楚民歌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花朵和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
荆楚民歌许多是反映农业生产民俗的。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杨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种歌在各地又有多种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钟祥的秧田锣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业歌师傅在田边演唱,用锣鼓伴奏,另一种由劳动者自唱自乐,无锣鼓伴奏。又如天门、沔阳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一领众和。领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 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 。《薅草歌》的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它的主要曲牌后来发展为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唱腔,脍炙人口,流传全国。
荆楚民歌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反映爱情生活、婚丧民俗的,也有调剂情绪逗乐的。楚纪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纪南、马山、八岭、川店等乡,民歌相当丰富。江陵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调、叮当调、啊吙调,乐曲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在全国广为流传。有首江陵民歌道:“未曾开口喜在心,我唱个歌儿吐真情,唱个松柏万年青,唱个星星永远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1959年,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首排的就是江陵民歌《歌唱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载秧的雨,三伏的风。不落的红太阳,行船的顺帆风,要想永世不受穷,紧紧跟随毛泽东。”又如京山民歌:“凤凰常想凤凰山,凤凰靠山好歇凉。鲤鱼常想鲤鱼塘,鲤鱼无塘活不长。人民常想共产党,人民跟党幸福长。”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荆州各地数量最多。如江陵传统民歌《火烧把》:“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烧,磨子推,箩筛摇,冷水调,猪油包,锅里焰,灶里烧,脚踏门槛手叉腰,口里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看我的火烧泡不泡。”公安民歌《栽秧歌》“泡种下秧一百一,手拿黄秧七十七,谷儿怀胎还要水,姐儿怀胎还要郎,郎是姐儿的救命王。”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紧密结合起来了。在这类民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风俗给妇女带来痛苦的,也有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公安有首民歌唱道:“桃花谢哒麦儿黄,男人没能女人长,搭起板凳亲个嘴,一声媳妇一声娘,我几时长得你这么大。”在荆州各地还普遍流行着《陈玉玲打脱离》的民歌。嫁给小女婿的大姑娘唱道:“越想越有气,大妈与我拿主意,坚决与他打脱离,我不嫁这小女婿。”青年男女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在石首市广泛流传着这么一首《婚姻自由歌》“如今婚姻自当家,不用你媒婆子两头夸。姐看郎好姐就嫁,郎看姐好就娶她。相好的情人成了家,妇女们不再受欺压。”
荆州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现婚礼仪式的习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监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闹洞房》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松滋庆贺寺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仪式歌》共30首,用民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仪式的全过程。此外,在荆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以后改为围桌坐唱,称为“坐丧鼓”。丧鼓孝歌由于曲调委婉、缠绵动听,歌师傅用来为长辈祝寿,称为“寿三鼓”,以后又转向茶社酒楼,成为一种卖唱曲艺形式,称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
荆州民歌异彩纷呈,生命力是无限的。今天,荆楚民歌从内容和形式都融汇进了中国歌谣大合唱的音旋律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着美丽的光彩。
有关荆州的民俗
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荆州有什么风俗?
荆州风俗禁忌(来荆州必看) 先秦时期的楚人有崇巫的习俗,经过两千多年的衍变和嬗替,又积淀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内容。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禁忌实际上是以消极回避方式实行自我的抑制,其具体表现为: 【躯体禁忌】“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许看,不许捞 (发阴平音,意为摸) 。”成年男子的头,不准随意摸,否则即被为轻侮或蔑视;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随意触及即被视为亵渎、羞辱。 【发须禁忌】家中父母亡故,男性亲属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发刮须,以示追思亡亲;不理容颜,表明孝心。 【头面禁忌】头面是人的尊严所在,“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俗语谓打头、打脸是最损人的举动。 【性别禁忌】妇女的衣物不准当街晾晒,尤其不准撑有女子衣裤的晾衣竿横穿过道;女子的帖身衣物晾晒时还须尽量避人眼目。女人怀孕之后,忌参与其他人家的嫁娶庆典;妇女在月经期内,忌进寺、观;女人忌参与建灶、上梁等活动。 【用餐禁忌】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敲空碗;用餐后,忌将筷子横搁碗上,因为只有给亡灵“叫饭”才将筷子这样放。 【语言禁忌】忌凶祸词语,亲人去世,不说“死”而说“去了”、“不在了”;棺材称“寿材”、“寿木”;年节之际,忌说“见鬼”,门楣厅堂须贴“童言无忌”红纸条,以防儿童“放快”。 【社交禁忌】来客招待吃鸡蛋,忌单数亦忌两个,本地方言“二黄”为骂人语,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后,忌抹桌、扫地、否则即有驱客之嫌。 【鼠类禁忌】对老鼠敬之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梁上活动之意。老鼠机警、善啮,因担心它咬毁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则民间迷信若老鼠弃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灾,故以此称为媚之。与此相应,农村也对黄鼠狼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单丁家庭的男陔从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称之为“狗儿”、“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视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湖北荆州的民风民俗
荆河戏 荆河戏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调《金钗》演出。晚清至民国年间,著名戏班有“三元班”、“泰寿班”。现今茶社、酒馆亦常有当地“围鼓”班子为群众清唱。荆河戏有南路、北路、子母调(南北反)三大腔调,板式有导板、三眼、原板、摇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当有生、旦、净、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荆河戏表演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唱词及念白以荆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以武功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保留下来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以及《大回荆州》、《打黄盖》等500余本。研究荆河戏的兴衰对揭示戏曲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习俗,与人们的心理、文化需求的关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学价值。研究荆河戏的声腔,曲牌,锣鼓经,乐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译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荆州习俗:关帝庙会
每年正月和农历 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湖北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关公,已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就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荆州城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有以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如绣有关羽像的丝织手绢,印有关公的精致背包,还有关公画片、小塑像等等。荆州城内的宾馆、商店和许多民宅,多喜欢在大堂供奉关公像,有的还一日一拜。荆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讲上几段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中国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来荆州朝拜关公,进香还愿。荆州人、湖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福建人、新加坡人、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世界各地的人,经常在荆州关帝庙聚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荆州关帝庙管委会负责人自豪地说,“为了传承关公的忠义仁勇文化道德精神,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都聚集在我们这里。这小小的关帝庙,有时候就象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荆州有哪些特色美食,在外地是吃不到的?
荆州,作为北纬30度上的一个耀眼明珠,美食文化也异彩缤纷。荆州是美食的天堂,荆州人爱吃、懂吃、舍得吃。从早到晚,大街小巷遍布觅食的人,无论是装修豪华的酒店,还是布局简单的小馆子,从来都不缺少人捧场。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些荆州有名的美食。
1、荆沙鱼糕。
历史源远流长,是荆州八大名肴之一。鱼糕晶莹洁白,软嫩鲜香,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出: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百合糕因此而得名。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荆州洪湖野鸭。荆州洪湖民间素有“九雁十八鸭,最佳不过青头与八塔”之谚。以“青头”和“八塔”为代表的洪湖野鸭可说全身是宝。洪湖红烧野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选入《中国菜谱》。
3、荆州松滋杜婆鸡。
松滋市有一个名叫沙道观的小镇,镇上一家小饭馆里的杜婆婆,烧得一手好菜。特别是她做的红烧鸡,酱香味浓,令人回味,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4、荆州石首笔架鱼肚。
笔架是对鮰鱼鱼肚的特有称呼,相传为荆州石首特产,现在以克论价,称其“金肚”当之无愧,早在宋代即被列为朝贡极品,现为访亲问友的珍贵礼品。
5、荆州桔梗汤圆。
以荆州江陵特朱桔和糯米为原料,先将糯米磨成浆,加糖揉匀,搓成蚕豆大小的粒状,在沸水内煮熟,然后再加入去皮的桔瓣如琥珀,赏心悦目。
6、荆州冬瓜鳖裙羮。
是以鳖的裙边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种汤,其制法讲究,选料精细,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消炎之功效,是一道荆州药膳美食。
7、荆州皮条鳝鱼。
此菜色泽金黄、酸甜适中、酥脆可口、开胃健脾,为荆州江陵传统名菜之一。原称“竹节鳝鱼”,因其俗称“皮条子”,故名皮条鳝鱼。此菜以黄鳝为原料,宰杀去骨,切成6公分长,2公分宽的长条,挂糊上浆,用麻油炸至皮酥,再浇糖醋黄汁即可入席。
8、荆州沙市早堂面。
1895年荆州沙市开埠后,当地一面馆老板根据这里的码头工人因从事体力劳动的特点,制作了这种油厚肉多、汤鲜味美的面条。由于码头工人多在凌晨时分到面馆吃面后上工,故得此名。
9、荆州九黄饼。
荆州传统糕点,以油水面团包入糖和果料馅,经烤制而成。色金黄,味香甜,外酥里软,有浓郁的冰糖和芝麻清香味,源于东汉年间重九登高赏菊的风俗。
10、荆州纸面锅块。
荆州,作为北纬30度上的一个耀眼明珠,美食文化也异彩缤纷。不论是黄家塘的米粉,还是大赛巷的粉丝煲,或是五一路的串串香,每一道食物都透露出诱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