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依族的民风民俗

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欢用黄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户户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游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传统小吃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特色饮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

布依族情歌对唱戏(6张)

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

二、布衣族苗族风俗习惯

一、布依族风俗习惯

1、服饰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佩戴各种银质首饰。

2、饮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3、建筑

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半楼房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4、婚姻

历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从史书记载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后,由于各民族的频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的婚姻礼俗才逐渐改变,婚姻缔结从自主择配变成了父母绝对包办。

5、丧葬

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

二、苗族风俗习惯

1、服饰

苗族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大多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妇女的服饰款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种以上,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等,不仅省与省之间,而且县与县之间,有时甚至寨与寨之间,常有不同的特点。

2、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3、建筑

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黔中或黔西地区也有用薄石板盖屋顶的。

4、婚姻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多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

5、丧葬

过去,苗族的丧葬形式比较复杂,有树葬、悬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树葬即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裹起来挂在树上,贵州剑河县摆久乡苗族就曾采用这种葬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消失。惠水、罗甸、望谟等地少数苗族的悬棺葬俗沿袭至20世纪30年代。土葬已成为苗族现今采用的主要葬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布依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苗族

三、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1、二月二

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云南省的布依族,这个节日要过三天,进行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祭祀活动。

2、六月六

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与此同时,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且由榔头监督执行,借以保护社会财产安全。 

3、吃新节

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来少量谷穗,放在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敬祖。望谟、册亨等地,把新糯谷取来后,先煮熟晾干,舂去谷壳,再用开水泡胀蒸成糯饭,布依语称“根金毫模”。

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艺术

1、音乐

布依族常用的乐器有唢呐、月琴、葫芦琴、竹琴、巴勒、洞箫、短箫、姊妹箫、铜鼓、牛骨胡等。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乐器。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

1950年以前,几乎每寨都有铜鼓,隆重节庆必敲击为乐。举行丧葬、祭祀,则只有摩公才能按照仪式的程序敲击铜鼓。

2、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织布舞》、《糠包舞》、《狮子舞》、《龙舞》、《转场舞》、《铙钹舞》、《花裙舞》、《铜鼓舞》、《铜鼓刷把舞》等,舞蹈动作优美动人。

3、戏曲

贵阳、长顺及黔西南册亨县等地区流行布依地戏,多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有专门的戏班子,演员面具多为三国人物及布依摩师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服饰

四、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一、居住

布依族住地的选择多重于水源,多选择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平坝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带建房立寨。

布依族房屋建筑,从形式看,有全楼、半边楼、半截楼。房子的大小是论柱头来算,有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和十三个头的,这些都是根据住房的需要和经济状况来定。

二、婚姻

望漠县布依族婚姻,解放后,根据国家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族、同姓氏不通婚。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是布依族的婚姻传统。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也须有媒人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方能结婚。自由择偶,男女相悦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要跑“三回九转”,但这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截然不同。这只不过是婚姻过程的一种形式,媒人在其中只起个“转弯”的作用。一般说来,望谟县布依族婚姻要经过请媒、订婚、认亲、拜年、请庚酒、择吉日良辰、结婚等程序。

三、丧葬

布依族的丧弃,既肃穆又繁项。从寿终到安葬,要经过报丧、沐浴、敬永别酒、移床下席、人殓、堂祭、赞礼、煮倒头饭、绕棺、吃永别饭、点主、奠别、发丧、土葬、安家神等程序。

四、服饰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服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艺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从种植、纺织到印染制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在色彩上,一般外穿青、蓝二色,内衬白色。

男子的服装:一是对襟短衫,多为夏、秋两个季节或劳动时所穿;二是斜扣长衫,多为天气较冷时或走亲访作客时的男“礼服”;老年人穿的长衫,多数人喜欢挂腰带。男子头部,多数裹花格头帕。男子下身,穿大裆肥口裤子。

女子服装:一是短衣长袖,拴绣花围腰腰,头裹蜡染青布花帕,帕内盘辫,脚穿大口长裤;二是穿半襟大袖长衣,衣长至膝,袖口裤脚绣花边;三是交通沿线或城镇附近村寨的人服饰已有所改变,穿现代服装了。

五、织布

过去,布依族都是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弹花机、扎棉机,大多数人家户都有蜡染缸、纺织机、织布机等设备。

布依族染布用的原料是蓝靛,大都是自种,自己加工,也有到市场购买的蓝靛,蓝靛是一种草木植物,也叫蓼靛。布依族土花布全部用手工操作,工艺精细,图案素雅,造型别致。花型有印条、格子、斜纹、梅花、桂花、兰花等图案,蓝白色调分明,线条均匀,立体感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工艺

刺绣望谟县布依族称为“刺花”,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它不仅绣在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上、还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图案大方、生动形象、色泽鲜明、针脚均匀、质感强烈。

银饰布依族自古喜爱银饰,银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装饰品,布依族地区有不少银匠,其技术大都是祖传的,密不传外。银饰品主要有手钏、幼儿奶头手钏、百家锁、帽饰、银乌龟、银仙桃、发簪、发笄、戒指、背带银饰、环佩、银碗、银筷、银杯等。有些制品镶上彩色的釉,琳琅满目。

七、节日

望漠布依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虎节、摘刀节等,春节、端午、七月半、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类似,但过节的内容与形式,自有其民族特色。

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唱山歌、耍麒麟、甩糠包、打鸡毛毽、祭祀祖宗等。但凡节日集会,一般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和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