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然优势

自然优势主要是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于农业、采掘业、资源指向型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农业资源优势、工业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运输业发展条件优势等。

2、人文优势

除了人口要素外人文资源在地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如经济资源那么直接与明显,然而其影响却无处不在,而且波及深远。我国江浙地区自然资源贫乏而发达程度在全国领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区在人文资源方面享有明显的优势。

3、技术优势

与其他经济要素不同,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要素没有自身独立的存在形式,而必须依附于其他要素而存在并发挥作用,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独立的要素而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地区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与扩散过程不平衡。

4、政策优势

地区政策不仅包括各地区自身的政策,而且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地区政策优势和劣势,其一是对各地区在国家政策中的相对地位进行比较;其二是对不同地区的自主发展政策进行比较。

区域优势是指某一个区域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经济、技术、管理和社会诸因素中某一项或几项因素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区域的总体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区域优势存在的前提是区域差异。

扩展资料:

区域优势的特性

1、全局性

没有整体上的协调和区域外的支持,区域优势是无从发挥的,区域优势转化为劣势。要注意区域之间的互利因素,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的格局。区域优势的发挥一定要依赖于区内和区外两个市场。区域优势和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综合性

对区域条件要综合分析,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区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配合。那种认为本区域特有的才是区域优势的认识是片面的。

3、空间性

区域优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它存在于区域内部。如区域拥有的能源、矿产、土地或运输、劳动力、资本、科技、自然或人文景观等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优势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0d\x0a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x0d\x0a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x0d\x0a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x0d\x0a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x0d\x0a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x0d\x0a(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x0d\x0a(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x0d\x0a(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x0d\x0a采纳哦

谈谈你家乡的特色产业有无发展空间,若有该如何做?怎么落实

在当前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发现的背景下,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往往能够刺激投资者的敏感神经。那么,该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途径。

首先,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建立包括“一个主题产业园+一个孵化基地+一个核心平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服务中心+一批龙头及重点企业”这样的产业体系和模式。这样,既有产业平台,又有孵化功能,还有金融支持,以及服务配套,这样就能形成一整条完整的系统链条。

其次,学会借力。对于各地发展来说,有政策重要,用好政策更重要。

第三,讲好故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产业领域催生了各种新的形态,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就够了的思维方式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的是学着讲好体验,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一个舒适的体验场景和故事。

第四,注重品牌。“文化搭台,招商唱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都清楚,发展的背后,其实比拼的是文化,低层次的竞争低层次的竞争拼资源,高层次的竞争则拼的是文化的观点也日渐深入人心。

第五,集群式、体系式发展。包括,围绕重点企业、品牌和优质产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协议合作等方式与行业内企业建立联盟,引导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适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品牌整合、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机制创新。

第六,保证质量。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还有环境的质量,均衡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