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3、坚持正确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