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北三省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与降雨、降雪较多有关,坡度大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雨水、雪在屋顶积存;传统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与气温较低有关,较厚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有利于室内保温。像这类知识问答,我都是用101教育PPT里的资源库来查找的,里面资源丰富,绿色植物PPT背景图片长时间看不伤眼睛。

二、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

三、东北平原民居类型及该地区民居是怎样适应气候特点的?

我国东北平原纬度比较高,冬季寒冷漫长。这里的民居墙体厚,窗户要安装多层玻璃,窗户比较小,冬季供暖时间长,房屋屋顶斜度大。这样的房屋可以保暖,屋顶上的雪很容易滑落下去。

四、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特点。 2.东北地区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0°以北,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和山脉为主,平原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比较高,冬季比较寒冷,而且寒冷的时间长,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出现降雪天气。

东北地区房屋墙体比较厚,房屋窗户比较小 ,有多层玻璃,需要保暖。屋顶斜度比较大 ,利于降雪滑落,防止压塌房屋。

五、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给个思路吧:

1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传统民居低矮房屋建筑,火炕,目的保暖。

2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有干湿季,地层中有钙结核层,传统民居窑洞,就地取材,窑洞顶为钙结核层,有助于坚固,冬暖夏凉。

3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潮湿),植被茂密,蚊虫、蛇鼠猛兽多,传统民居高脚楼、吊脚楼等二层或多层建筑。目的防潮安全。

综上,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地理环境制约,地理环境影响传统民居形式。

六、东北三省传统民居的特点

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人民房屋是长方形半地穴式的,赫哲族人民直到解放前还居住着地窖子。近代东北农村住宅,则都有取暖的火炕和火墙。一般民居,中间进门为活动场所的堂屋,两边为卧室,堂屋两侧均有灶,灶高度不大,但铁锅通常较大,一则便于一次可蒸较多馒头,供几天食用,其二则利用较大锅膛燃烧木柴来使两边住房中的炕暖和起来,锅膛与睡炕是相连的。火墙则是指用砖或土坯砌制成中间嵌空的墙,与灶膛相通因而可以使墙体温暖,它在室内兼作隔墙,散热量大,温度均一,灰尘较少,保温时间长。在集体活动的大型房屋中,也有以走廊中的隔墙充当火墙,砌出几个烧火的炉膛,连通墙与炕。或在进门处屋角砌一个三角形灶,连通墙壁。但火炕火墙消耗燃料多,又只能烧煤或木柴,因而东北农村,每家在入冬以前都准备了充足的柴火,常常在住宅边堆得象房子一样高,以便整个冬天取暖。这种房屋从外观上看比较低矮。另外在门外另辟一过道,外装厚实门帘,尽量减少室内暖气外溢叙定外冷空气进入,特别在东北北部,一些房屋的南面没有门,门辟在东面矮小的披屋墙上,由此进入正屋和房间。而南面则是很大的玻璃窗,阳光可照满室内,玻璃窗通常为双层。由于东北住宅的这些取暖设施,在室内,东北的冬天要比长江流域舒服而暖和得多。

此外居住在东北东部地区的朝鲜族以耕作业为主,种植水稻,农村住房也都以稻草盖顶,上以草绳纵横交错将草顶网住,住宅接近方形,无山墙,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故四周墙的高度相等,与汉族农村住宅极易区别。屋内炕、灶与汉族居民也不同。朝鲜族农村住宅外貌简陋,低矮,且多数为土墙,但室内甚精致整洁。每座房屋的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房内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用土坯、砖成平坦的石块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现在生活条件改善,许多人家已建成砖瓦结构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