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吊脚楼的民居特色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挂、或四柱三挂。木制结构,两侧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搁有农具,风车等,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枫香树或芭蕉林。进门跨过“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侧厢房筑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饭,右侧厢房摆放家具;左右厢房靠后都摆有两张大床,外用青色蓝色土布大蚊帐罩住。帐内设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钱的东西多藏在大蚊帐内。 苗家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吊脚楼通常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择通风向阳处开窗。窗棂花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海、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室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织绵、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和土家吊脚楼不同,苗家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屋内,而不像土家吊脚楼设在屋外。 不论是黑瓦房,或是吊脚楼,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火塘上悬有杭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每当夜暮降临。劳作归来的苗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跳动的火苗映红一张张憨朴和善的笑脸。好一幅温馨、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如遇亲朋好友来坊串门,围火塘饮酒放歌,唱一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调,更是趣味无穷。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举行传统的“接龙”仪式消灾祈福。这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对黄河故土的眷恋和向往。 苗家的接龙可分为大型的村寨接龙和家庭接龙。两种活动仅是规模大小有别,其过程基本相同。 “接龙”多在黎明时分进行,仪典隆重而热闹,新居的堂屋燃满灯烛,铺开大竹簟,摆好红、黄、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纸,闪亮的银饰,花绿的苗装……正堂遍插彩旗,旗下摆有“龙粑”酒肉等祭品。庄严的祭台上摆有一只小花猪,一只小黑猪和一只大白公鸡。 祭祀开始时,身着大红袍的苗巫一手舞铜铃,一手舞柳巾,绕祭坛狂跳,嘴里念念有词。充当“龙女”的女主人则着盛装,佩戴各种银饰静坐一旁。苗巫从龙的始祖唱到龙子龙孙,虔诚地代主人向龙神祈祷…… 祭龙仪式完毕后,众人便抬着女主人,扯起五彩布,跟着苗巫去小溪或水井边接龙。走的线路一般是东方道上去西方道上归。因为按照苗家的习俗;接龙只接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百龙,或北方的黑龙,而南方的赤龙和中方的黄龙这两条龙是不接的,这古老的禁忌深印着历史的沉重烙印,使人不禁联想起远古发生在中原蚩尤与炎帝、黄帝那场争夺土地的战争。 苗巫在水井或溪流、河谷取回一壶“龙水”交盛装的女主人提回家,众人吹吹打打,一路遍插五彩旗,簇拥相随。女主人一路叩拜回到新居,男主人远远点燃鞭炮,地铳相迎。 苗巫提“龙水”绕屋行走三周,再跪拜“安龙”。安龙须用上好的瓷碗两只;一只盛满龙水,内放银粉朱砂在下,一只覆盖在上,深埋于正堂的地穴中,然后掩土,再用一青园珠石封牢。这样就算把“龙”接回了家里,便可保佑家庭消灾去邪,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龙宝”是苗家的命根子,是苗家的禁地,朋友,入乡随俗,进苗家做客,您可得千万小心别拿脚去采那圣洁的“龙宝”,否则会惹主人家生气的。

二、云贵高原传统民居是吊脚楼还是鼓楼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多属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的侵害,采用了一种房屋下部架空,称为干栏式的住宅。以贵州东南苗族、侗族地区为例,住宅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建造,前后立柱也随地势长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所以这种住宅往往是里边靠在山坡上,外边悬吊在空中,这种建在山坡上的住宅称为吊脚楼。

贵州侗族村中鼓楼

在吊脚楼住宅密集的侗族村子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就是鼓楼。它的形象很像密檐式的佛塔(图23),楼内挂着一面鼓,村中有事,击鼓为号,村民即来这里集合。平时村民也在鼓楼休息、聊天、交往,冬季楼内设炭火取暖,夏天备有凉茶供村民解渴,节日村民就在这里聚会游乐。鼓楼全部用木料建造,平面有方形、六角、八角形多种,外面用彩绘作装饰,在各层屋檐板上画满了各种动物、植物的彩色纹样。鼓楼高高地矗立在村子里,成了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侗族山村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

三、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 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几乎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各有千秋。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首先,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其次,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它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总之,土家族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使人赏心难敛,欲罢不能。

扩展资料: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四、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

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扩展资料: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