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栲栳栳的由来是怎样的?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àolaolao)是山西省高寒地区知名的传统式面点小吃,归属于晋菜“栲栳栳”是用攸面精益求精的一种面食品类,以其样子象“笆斗”,民俗叫“栳栳”。在河北省张家口的张北县,赤城县,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崇礼县,赤峰市的丰宁,围场。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及察哈尔右翼中旗、锡盟南边。山西大同市的左云县、天镇县、阳高县也较为被我们所热烈欢迎。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省十大面点之一。

它加工工艺注重,成型美观大方与口味筋道完美结合,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省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用攸面精益求精的一种面点。,都是山西省十大面点之一。以其外品牌形象“栲栳”而而出名。“栲栳”就是指用柳条编成,外观设计像斗的器皿,也叫“笆斗”,是田园专业用于接水或装东西的一种工具。用攸面制成的栲栳栳,不但美味可口,还尤其顶饱,如同俗话说得好“四十里攸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意思是,吃完攸面能走四十里路,而吃荞面只有走二十里路,不难看出,

攸面是很顶饱的一种食物。莜面栲栳栳,加工工艺注重,成型美观大方与口味筋道完美结合,生产制造莜面栲栳栳,将攸面加沸水和制,用手在光滑的表面往上拉一下,再换无名指一卷,制成如圆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浅黄。搞好后,挨个站起并列在笼内神似蜂窝状。熟时即香气扑鼻,吃时再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令人闻之觊觎,食欲顿开,食之醇香出现异常,回味无穷。而莜面栲栳栳的食用方法也是有多种。一种是栲栳栳沾面条卤吃就连康熙帝朝圣五台山时,也以品其为人生道路快事。时迄今日,每到老年人寿辰、小孩子满月或逢节接待客人,多以此用餐。

山区地带有一些别人配婚婚娶时,新郎和新娘也需要吃,意谓夫妇白头偕老。年尾年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人和谐、人运亨通。坊间也有一种观点,流传唐太宗父子俩在太原市举兵,用的就是这种面点犒赏三军,一举创建大唐帝国,栲栳是由犒赏一词流变性而成。此是民间故事,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省民俗除开是家常蒸菜外,的确也有犒赏亲朋好友vip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大家授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固”、“和谐”等幸福代表。每到老年人寿辰、小孩子满月或逢节接待客人,多以此用餐。山区地带有一些别人配婚婚娶时,新郎和新娘也需要吃,意谓夫妇白头偕老。年尾年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人和谐、人运亨通。

莜面是什么面?原农作物是什么?

莜面是莜麦磨出来的面粉,莜麦是属于禾本科燕麦属的一种麦子,和燕麦长得非常相似。种子颗粒比普通小麦小,质地偏硬,但是比燕麦大。这种麦子磨出来面粉的颜色也偏暗沉。

一、莜面的制作

莜麦面是西北地区的特产,做成的莜面饸饹,莜面鱼鱼,莜面窝窝都是山西最具特色的风味美食。

莜面和普通面粉的处理方法和制作方式大不相同,如果不加重视,是做不出好吃的莜面的。

因为莜面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还在发潮的时候磨面粉容易卡机器,出不了粉,所以往往都会将莜麦事先炒熟,炒得很干后再进行磨粉。

而熟制的莜麦面粉就成为了低筋粉,遇热易发硬,遇水又易断,所以说经常用来制作蒸制的面食,而并不太适合烙炕和水煮。而且蒸制出来的莜面吃起来又软糯又劲道,符合大众的口感。

除此之外,在蒸制莜面之前还要将莜面粉用开水再次烫熟,之后再揉成想要的形状。因此这种反复熟制的莜面制作工艺,在山西也叫“三生三熟”。只有通过三次的熟制,才能让莜面做的更好吃。

二、莜麦的营养价值

莜麦是世界公认的蛋白质最高谷物,淀粉含量少,所以生的莜麦筋性也最高,因此也可以作为优质蛋白类的食物。

另外,它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不仅含量很高,而且平衡。莜麦的赖氨酸含量是大米、小麦粉、玉米面、高粱米、小米的2倍多,是大黄米的1.8倍左右。莜麦的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的含量也高于其他谷类粮食。莜麦的亮氨酸的含量虽稍低于大黄米、小米和高粱米,但仍明显高于大米、小麦粉和玉米面。尤其是儿童必需的氨基酸——组氨酸的含量也很丰富。

因为莜麦面食经过熟制后不易产生气体,吃进胃里也不容易造成腹胀。肠胃动力不好,肚子大的人群也非常适合食用。如果想瘦肚子又忍不住吃主食的,可以尝试用莜麦代替普通i面食和大米。

三、怎么区分莜麦和燕麦

莜麦与小麦长相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非常容易辨认,但是与燕麦长相接近,却很不容易辨认,但是仔细观察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外形上的不同:莜麦秆比较矮,大约60到70厘米,杆子上有二到三个节节。花序上的小柄弯曲,小柄上会结三到六朵的花种,种子外壳也相对柔软些。果实成熟后与麸皮也非常容易分离,因此更容易加工,产量也较高。而燕麦相对较高,可达到90厘米,杆子上的节节也有三到四个,花序上的小柄不弯曲,结的花种也只有两三朵。成熟后果实偏小偏瘦,非常不容易与麸皮分离,产量很低。所以总的来说燕麦肉少,纤维比例就会高一些,也常用来做燕麦片,食用后疏通肠道,更适用减肥。

另外, 地区分布不同:燕麦的分布比较广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部,但是莜麦只有西北地区才会盛产。因此出了西北后,中原以南地区的林间路旁看到的应该都是燕麦,很少会有莜麦出现。

莜麦的营养价值虽然高,但是产量却大大次于小麦,再加上加工程序相对复杂,所以价格自然也会偏贵。莜面食品除了是山西特色以外,在内蒙以及河北的部分地区也比较常见,有机会可以到这些地方尝一尝这种地道的特色美食。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是怎么做的呢?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

在河北省张家口的张北县,赤城县,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崇礼县,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及察哈尔右翼中旗、锡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云县、天镇县、阳高县也比较被大家所欢迎。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

说到山西的代表美食,怎么也绕不开种类丰富的面食。对于山西人来说,不管吃了多少酒食菜肴,面食永远都是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刀削面、龙须面、挂面等等面食让人一看就胃口大开。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这道非遗美食,是面食可又不是面条,这就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的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道传统名吃。因为样子像当地农家一种专门用来打水的工具“栳栳”而得名。用莜面做成的栲栳栳,不止美味还十分顶饱。俗话说“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就是吃了莜面能走四十里路,吃荞麦面连二十里路都走不了。

栲栳栳的制作十分讲究,光是口感好还不够,对于外形也有一定要求。用开水和面,取适量的莜面团,在光滑的案板上推开,再用食指一卷,做好的莜面栲栳栳呈筒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排排码放在蒸笼内,整齐利落。上锅蒸熟,出锅的时候就能闻到浓郁的面香。

吃时蘸上肉酱或是依个人口味浇上用肉、土豆、茄子”等炒在一起做成的酱,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莜面好吃吗

简介

【词汇】莜面

【注音】yóu miàn

【释义】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也叫裸燕麦面,又叫油麦面,这种植物的子实也叫莜麦。

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 只是莜面不容易消化(晚餐最好不要吃),要少吃。莜面是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阴山山地、乌兰察布市南部、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地区,以及河北省张家口等地区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长在无霜期短的山地区域。

【主要产地】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盟丰镇市、凉城县,河北省张家口的尚义县,康保县,张北县,山西大同市的左云县、阳高县等。

【出处】“看电视剧《走西口》太空洞,太乏味,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走西口这个宏大的主题,轻飘飘得像空中飞舞的一片鹅毛,全然没有沉甸甸的份量。走西口是大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虽然没有具体研究过,但走西口一直都是大西北的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电视剧《走西口》仅仅围绕山西祁县几个人来向人们呈现过去这一‘走西口’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显然是不够理智的。尽管剧中出现了很多能彰显地方风土人情的场景,但还是没有将山西文化的精髓勾勒出来。比如除了莜面馆,诸如刀削面、皮影戏,这玩意也许放在陕西可能更正统更权威一些。看完《走西口》再想想《乔家大院》,完全就是两种感觉,其实《乔家大院》更能反映出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名震全国的晋商已经将山西文化的所有人文精神推向了极致。开句玩笑话,通过走西口打零工建造一座“田家大院”远远没有通过经商来建造一座“乔家大院”更令人信服。”(殷谦•《电视剧<走西口>走向失败的真相》)

莜麦

莜麦属“裸燕麦”,俗称“油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

莜面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提起莜面,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可说起燕麦,却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其实莜麦即燕麦,莜面即燕麦粉。

莜麦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而尖,花淡绿色,小穗有细长的芒,籽实可以吃。莜麦耐寒耐旱,生长期长。在我国莜麦盛产区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山西雁北地区和河北张家口地区,莜面一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风味食品。

科学证明,莜面富含八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丰富的亚油酸,高膳食纤维等含量为五谷之首,莜麦所含的维生素E、维生素B、维生素H都十分丰富,因其营养价值可观,在减肥、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集保健、营养于一身,老少皆宜。 在我国后山的莜面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调,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几乎吃不上蔬菜,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很少因营养不良而患病,这正是莜面医疗保健作用的实证。

典故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称这种谷物为莜面。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20世纪50年代,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内蒙古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他说,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也听说过莜面是“土默川三宝”之一的传说。那又筋又细的莜面,支持过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在怀念它。

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日久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山东等地 ,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吃法

莜面的制作和食用方法

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

莜面有两种吃法,热吃和凉吃。莜面制作方法灵活多变,常在巧妇手下搓、推、擀、卷、花样翻新,由乡村大妈现场制作,明档厨房,食用前观赏一翻民间手艺食欲大增。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也可用热羊肉汤、熟土豆拌吃。并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调制。夹一筷子莜面,饱蘸自已调配好的汤料,细细咀嚼,一种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无穷。

莜面吃法颇多,风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窝窝、鱼鱼、储格、拿糕、饺饺、傀儡、丸丸、馄饨 、拨面、山药扁鱼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饼、煮鱼、炒面、糊糊、燕麦片、方便面等,不仅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销的名牌产品。

喜吃莜面不仅是当地人几百年的饮食习惯,而且吃得很讲究,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风味。

进入初春,广大农村的新鲜蔬菜不多,而家庭腌制的酸白菜、酸圆菜相对比较充裕,将腌酸菜浸泡后,切碎同猪肉或猪油、粉条、山药、豆腐等烩出一锅烩酸菜,把蒸熟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锅烙给铬放进烩酸菜碗内,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调拌着吃,一两碗进肚,身上头上都出汗。

进入夏季,新鲜蔬菜多了,蒸出莜面窝窝、鱼鱼或给格,用醋、酱油加水加盐,调和成“冷盐汤”,汤内加放蒸山药荐荐、烧茄子、黄瓜、水萝卜丝、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大蒜块或末,冷汤调莜面,几碗下肚,格外爽口!

进入秋季,农村自种的山药、番瓜、白菜、圆菜等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调莜面和热调莜面皆宜。吃冷调莜面,与夏天的吃法大体相同,也可以在凉盐汤内置入剥皮后碾碎的煮山药与莜面一起冷调着吃。 热调莜面,就是以新山药、新番瓜、新白菜(或圆菜)为主要材料,烩上一锅大烩菜,调上热腾腾的蒸莜面,吃上几碗,特别的可口!

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或以大烩菜,或以加土豆条的羊肉汤、猪肉汤热调莜面,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两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至于莜面饺饺、馄饨、煮鱼子、炒面、蒸山药莜面鱼子、丸丸、蒸傀儡、油块垒、莜面方便面等,今日已登堂入室,荟粹呼和浩特街头的“莜面大王馆”。雅有雅的吃法,俗有俗的吃法,保您满意而归。

山西也有莜面,将面撮成条状,在火上蒸熟,但火后不容易掌握,再加入西红柿、羊肉,醋就能吃了。

特色

莜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吃法。所谓"三生三熟",就是说,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就是"一生"。要将莜麦磨成粉,须先将麦粒炒熟。支一口大铁锅,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颇类似于街头的糖炒栗子。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就成了"一熟",将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这就又成了生的了。这就是"二生"。莜面粉从外观上看,除了颜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麦磨成的面粉没什么大区别。当地老乡家习惯用木制的面柜贮藏面粉。这种面柜外漆大红漆,放在屋子里十分抢眼。北方人家陈设简单,屋里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柜就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坏,从面柜的大小和光鲜程度一眼可看出。莜面粉在吃的时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别的是,和面时不能用凉水,得用开水(当地人叫滚水)。舀适量的莜面粉在面盆里,兑上一半的滚水,就可以和面了。由于是滚水和面,所以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热制成莜面制品上笼屉去蒸。莜面制品形式多种多样,最省力偷懒的,是用一个木制的压榨机,将面团挤压成许多条面条,这叫做"压合各";讲究一点的,用手将莜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称之为"莜面鱼鱼"。这种鱼鱼,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而最能干的主妇能两手同时操作,且一手能搓两三根鱼鱼。最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做"莜面窝窝":捏一小团莜面,在一块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样斜搁着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这么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然后就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着立在笼屉的纱布上。许许多多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就形成状似蜂窝的莜面窝窝了。不管是合各,鱼鱼还是窝窝,现在又成了生的了(三生)。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烧火猛蒸。当蒸笼中白烟升腾,屋中弥漫着莜面那特有的气味时,莜面蒸熟了(三熟)。这时,莜面才真正能吃。

营养价值

莜麦属“裸燕麦”,俗称“莜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膳食纤维是小麦面粉的14倍。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