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苗乡,乌江明珠 养身摩围”

重庆  彭水

或许还有人不知道它

发现它们,正如人们可以想象的那样

以 “世界苗乡,乌江明珠” 闻名 

是中国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的区县之一

彭水自汉初置县2000余年

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

3903平方公里

70万人

生活于此

拥有 “民族、生态、文化” 三大特色。

地处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之间

北接湖北,南连贵州

古称“控楚连黔,地拥摩围之险;抚苗绥汉 江翻溪洞之涛”

“两山夹一槽” 是彭水基础地貌

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就地理坐标来讲, 北纬29度

长期以来就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它所穿行而过的地域

尽是人类文明荟萃和历史遗迹聚集之地。

或许是有意安排

在这一黄金纬度线上

(彭水 两江交汇处)

(左-郁江 右-乌江)

郁江与乌江在此交汇

成Y型流淌,蔓延分布

古人逐水而居

城市靠水而建

人类对于河流的认识

或许是从门前的小河开始的

与人们认识山一样

或许也是从周围的山开始的

人们认识世界

总是从身边 事物 开始

这些事物又具备了多种的用途和目的

把这些用途和目的相互勾连牵引、因缘际会

一个连另一个,一步步把人引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从而链接整个世界

于是

交流便开始,贸易便开始

旧时因山势则水路成为最快捷的交通方式

如今 桥梁 铁路 高速

横穿彭水 便可四通八达

苗族原初的族源呈多元化性

彭水苗族先民以蚩尤等古老部落组成

在民族迁徙融合过程中

江西 湖南 湖北等地的三苗后裔迁入

共同组成了现在的彭水苗族

中华民族本身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华夏民族经过了五次大融合

而彭水以苗族为主体少民(43.4%)、汉族占相对多数(46.15%),

土家族占一定比例(约10%),

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和侗族。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

在这一片土地之上和睦相处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生活在彭水的苗族儿女住苗寨、行苗礼、习苗俗、唱苗歌、跳苗舞等

每年农历 四月初八 ,彭水苗族儿女身穿节日盛装

赶赴 踩花山节

万人同唱娇阿依,万人共舞踩花山

远古时期,

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进入彭水境内,

开创了的 “蚩尤文化” 。

得益于起居之地产盐

先秦时期,

彭水因有食盐、丹砂之利,

又有乌江、郁江水道可通舟楫,

“盐丹文化” ,成为乌江中上游的母文化。

唐宋时期

彭水是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羁縻统治的治所地

商贸交织而成且内涵丰富的

“黔中文化”,

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等文人墨客

沿乌江来到彭水,诗歌内容多寄情山水或风土人情。

也曾在这里留下千古佳作。

唐代诗人孟郊曾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中用“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的诗句

赞美这里山青、水鸣,景色秀甲天下。

近代革命时期,

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

老一辈革命家在彭水书写革命人生,

留下了可歌可泣的 “红色文化”。

九黎城

蜿蜒曲折的乌江

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西南的群山之中

摩围山下

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

一项伟大的建筑群拔地而起

世界第一座祭祀蚩尤

也是苗族人等了五千年的梦想

一座城

两条江

四季更替

每一块青石与砖木似乎都见证了

苗族曲折的迁徙历史

回荡着超越民族的文化气息

澳大利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

一书上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

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也许在某一种程度上蚩尤九黎城称得上苗族的耶路撒冷

五千年古镇 郁山

古时旅行

“路途阔远亦无馆舍

凡至宿泊,多倚溪岩,就水造食钻木出火”

可以说是行旅郁山真实描写

但即使对于今天的游客来说

深处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腹地的郁山

总难免有偏远封闭之感

也少有旅者来到此地

对于它的了解只是通过文字信息

得以了解一二

旧时

此地商业繁荣,

战国时楚人运盐以获利;

宋代,这里便形成

“市麝脐”“市蜂蜡”等专业市场;

清时郁山“舟楫往来,商贾辐辏,

百货云集,盐、茶、油、

漆诸物转运各地,

而楚、黔、闽、粤、江右等省,

俱通商贩焉”。

如今

这里生活如旧

不喧不扰,不急不慢

老街集市只有在赶集时

才能寻找到这座城市活力的一面

集市上琳琅满目,奇珍异宝

不计其数

等待着旅者自行发现

藏在这城的古老秘密

小镇虽说已经褪去历史的光环

但历史的痕迹已然烙印在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峡谷清河 阿依河

乘坐竹筏行于阿依河上

河水向东北蜿蜒流动

水质清凉

峡谷深,河床窄 ,礁石多

山谷回荡

是娇阿依的歌

(竹板桥)

(竹筏行舟)

(青龙谷)

摩围山

“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

晚后连天碧,秋来澈底清……”

                 白居易 《酬严中丞晚晀见寄》

摩围山上

山势险峻

绵延数十千米的陡崖绝壁

穿于山间

行于林中

只为去看那一片

世上不只一种的海

(摩围山云海)

喜欢的高山林场与花草

仿佛置身于草原

可以听到四季的虫鸣与鸟叫

或者大雪纷飞

或者风掠过树叶声音

在摩围山上

可以欣赏它在不同时节它该有的样子

用相机记录那绝美的风景

用照片感受来自大地温柔涌动的生命力

直到永远

无论外界发生什么

这里总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归处,

一处让心灵宁静的乐土

(摩围山 夏季)

(摩围山 冬季)

摩围山 (春季)

摩围山养生酒店

酒店座落于摩围山风景区内,是以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环境舒适。酒店拥有各色房间,房间风格迥异,是宾客旅游度假的理想

编辑   |    Equipajes Sin Etiquetas

  配图   |    Equipajes Sin Etiquetas 

版权 I FindTheCity 寻城 x Equipajes sin Etiquetas

重庆市彭水县的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现在基本没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了。以前彭水人在一些特殊的节气,还是有一些习惯的,诸如六月六,晒衣服之类。

重庆市彭水县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苗家“花舞”、打导钱、彭水腰鼓队、打闹歌、彭水苗族踩花山 、苗族民间乐器“嗡”

太原土家族民歌 、彭水耍锣鼓、鞍子苗族民歌、彭水民间唢呐!!

彭水特色文化

彭水特色文化有福事歌诀、彭水苗绣、娇阿依苗歌、郁山丹砂、传统造纸等。

1、福事歌诀:是民间礼仪歌诀,主要用于修造房屋、婚礼节庆中,表演性强,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2、彭水苗绣:兴起与发展和祖先迁徙紧密相关,几乎每个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传说,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3、娇阿依苗歌:是产生在诸佛江流域,鞍子乡的原生态苗族民歌,是彭水民歌的代表,是重庆市经典民歌之一。

4、郁山丹砂:据史料记载,郁山采丹在战国初年便已经兴盛,这里的丹砂,主要通过郁江、乌江,再经过巴国,运往中原销售,现仍有朱砂窝、朱砂洞等地名,是古代开采丹砂的遗址。

5、传统造纸:历史悠久,竹板桥村落是传统造纸术的保留地,有着完整的手工造纸技术,辗料、成型、去水等工艺极具观赏性。

彭水踩花山万人同歌共舞好壮观是怎么回事?

品苗食、习苗俗、唱苗歌、跳苗舞,尤以苗歌《娇阿依》、苗舞踩花山最能演绎出无穷无尽的苗家风情……今(3)日上午,上万名苗家儿女在彭水蚩尤九黎城给来自全国的游客嘉宾们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富有苗族特色的视听盛宴。

现场万名苗族儿女在同唱娇阿依、万人同跳踩花山。

苗家儿女们穿着鲜艳的苗族服饰,苗女个个头饰佩戴银角银帽、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汇聚在一起,现场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五彩河流”。

苗家儿女们载歌载舞。

随着一声嘹亮的苗族号子响彻全场,“娇阿依,娇阿依……”寨楼左右,苗族男女一声声婉转悠扬的苗语对歌,伴随着震撼的鼓点,与节奏感十足的苗族舞蹈搭配,游客与嘉宾也瞬时被苗族儿女的青春热情所感染,跟着载歌载舞起来。

万人同跳踩花山现场。

现场万名苗族儿女在同唱娇阿依、万人同跳踩花山盛况。

万人同跳踩花山。

据介绍,“踩花山舞蹈”是表现的是众多苗族青年男女着节日盛装围成一大圈载歌载舞,歌咏他们的爱情,庆祝吉祥幸福。“娇阿依”在苗语里原本指“我那美丽动人、能带给我美好幸福生活的姑娘。娇阿依可是说是苗族姑娘,同时又是指苗族的一首歌曲。

彭水那个地方的苗寨风情最浓厚,最好玩?

彭水很多地方都有苗族风情,但是比较浓郁的就那么几个,又要给力好玩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属阿依河了。冬漂到牛角寨,苗族风俗就更多了,什么宰牛大会,什么苗族歌舞,苗族篝火晚会摆手舞啥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