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有哪些?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特色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二、哈尔滨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吗?

【冰雪文化】 哈尔滨自来享有冰城夏都的美誉,她的冰灯、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冰雪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并于上世纪下半页,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游园会成为赏冰灯、雪雕的艺术大观园,流光异彩,美景纷呈。 食俗文化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很大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现在仍有吃大馇子粥、小米饭和炖菜的食俗,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当地人还喜欢吃黏糕、黏豆包、大列巴和红肠。 野游野餐 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每年春夏秋季当地人都要结伴同游。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游逐渐衍变成到玉泉、平山狩猎场野餐、打猎、骑马,喝着哈尔滨啤酒,烧烤,伴着青山绿水,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建筑风韵 哈尔滨的建筑别具风韵,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也有十分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近几年又兴建了若干现代建筑,使城市呈现出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凡是初到哈尔滨的游人,均有置身在建筑博物馆的感觉。 倘若你漫步在中央大街,会看到用方石铺成的百年老街,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展现各种文化风格的建筑,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庙、友谊园,宛如一条飘动的彩带从黑土地上流过……,散发出多国魅力的文化之音。

三、十堰地方文化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一、十堰地区文化资源的构成

(一)十堰地区具有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70—80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遗址、约5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遗址和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遗址。特别是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证明了汉水中上游的十堰地区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架红坪犀牛洞遗址。它的发掘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良好前景,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十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主要分布于汉江两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县七里河遗存。

(二)十堰地区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成分是神农文化。海拔3100多米的神农架,被称为“华中屋脊”。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十堰这片土地上“斫木以耜,揉木以耒”,开创了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神农文化里重要价值成分是草药文明。这里草药文化博大精深。房县历史上曾为楚地,但是盛行于楚的巫术在这里并不盛行。绝大多数病人信草而不信巫。草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信仰,这是神农文化里的重要价值成份。

(三)十堰地区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十堰地区的文化是多样的,蕴含着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楚辞·九歌》即源于楚地民间祭神歌舞。楚辞的宗师是屈原,据传十堰是屈原创造楚辞“骚体”的源泉之一。楚人尊凤,凤凰象征高贵圣洁、吉祥如意,是楚人崇拜和敬仰的图腾。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其中心地段在十堰境内竹溪县和竹山县,全长180公里。这是古老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我们研究长城起源、楚文化、古代战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十堰地区最负盛名的是武当文化。武当文化从其内涵上讲,应定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教精神为核心,以武当山地域为中心,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经长期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武当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心向善等思想;这些构成了武当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典型特征。

(五)十堰地区最具特色的是移民文化。十堰地区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移民区,从先秦到当代,大体经历了五次移民潮。十堰房陵(房县)、上庸(竹山)等地,崇山峻岭,地广人稀,历来是古代废黜帝王诸侯的流放地。在历史长河中,被史学家浓墨重彩记载的流放到房陵的王侯将相就有十五位之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中宗李显,被贬谪流放到房县达14年之久。这种宗室贬官的流放,不仅带来了宫廷礼仪、饮食、风俗等上层文化,而且使十堰本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文化植入现象是武当山建筑群。明初永乐九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11—1424年),明成祖调集军民工匠20余万人大修武当山,由此汇集的多元移民文化和风俗彼此融合,交互影响,积累了丰厚的武当文化资源。移民改变了文化的时空分布。十堰本土文化正是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改造、吸收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区文化特色,积累起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六)十堰地区具有多姿多彩、古朴稚拙的民俗民间文化。自古以来,秦巴山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在此集散,巴蜀秦楚文化在此交流积淀,这里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风貌醉人,地方特色浓郁,表现出十堰地区古朴稚拙的民俗文化的秀美画卷。地处汉水之滨的武当山区伍家沟村,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使民间文学作品透出朴实、地道、稚拙、原始的风貌。民俗民间文化是民众生存和精神需要的产物。鄂西北地区社会生活习俗特色鲜明,民间文学艺术及地方戏曲多姿多彩,蕴含着人伦为本的思想道德、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及合和圆满的生活理想的精神内涵。

二、十堰地区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具时代性。时代性是十堰地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浓缩了中国历史与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产生、延续、继承和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从郧西、郧县三次发现古人类化石,尤其是在郧县曲远河口发掘的两具10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为我们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旧石器、新石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使我们感受到了鄂西北地区文化悠久古老的历史。神农炎帝传说,周朝时期以上庸国为首的“西土八族”,楚人立国使荆楚文化的植入,明代武当道教文化的兴盛直至到十堰现代发展和车城的崛起,都可以从文化的脉络中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二)十堰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谓地域特色是指鄂西北地区虽然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环境及不同时代形成的文化氛围,必然形成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鄂西北境内山脉分属三系:秦岭东段余脉延伸到本地区北部,武当山展布于中部,属大巴山延脉北支,南部为大巴山东段余脉构成的神农架为代表的中、高山地貌。在这三面环山的地形中,汉水由西向东横穿鄂西北北部,以及境内堵河等多条河流形成的河谷平地沿汉水两岸由西向东扩展,最终在东北部与地交鄂、豫两省的平原融为一体,从而在三面环山的封闭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由于地处鄂、豫、陕、渝边缘地带,各种风格文化因子在这里聚合,在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地方文化特点,与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开放性的同时,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保存、延续已有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鄂西北独具特色的武当道教文化、上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的被学术界称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的《黑暗传》,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武当吕家河民歌村及其所伴随的体现了当地传统特点的民俗活动,它们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十堰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多元性。这是许多地方文化及区域文化不多见的现象。十堰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处,东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别属北方的仰韶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十堰地区是历史上重要的移民区,从秦汉开始至明清,由于移民历史的长久性和来源的多元性,丰富的外来文化,以移民为载体,与本土文化交融交汇,相辅相成,形成了十堰地区文化多元形态。

(四)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具有兼容性与和谐性。循着十堰地区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的脉络,我们可感受到它的开放、兼容和博大。随着各色各样的移民往来,使十堰地区文化具有多元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样态,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纳并蓄,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形成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动力。特别要提到的是武当道教文化,它始终具有一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它不仅吸收了老庄哲学思想,秦汉道家学说,儒家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东汉以前的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而且吸收和保留了荆楚巫俗文化的许多因素。同时它也不排斥佛教等其它宗教,具有中国道教三教合一的特点。十堰地区的戏曲、民歌,采纳东西南北中,相互交融,各种风格曲调相得益彰。现代化的车城十堰,更是一个随着几十万建设大军的移入而带来的又一次多元文化的融合。

(五)十堰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其富集和厚实珍贵性。在十堰地区文化中,有“郧县人”的100万年以前人类头骨化石,有大量旧石器和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址,有被誉为汉民族神话创世史诗的《黑暗传》,有代表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武当山古建筑群,有被誉为“民间文化半坡遗址”的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有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的吕家河民歌村,这都体现了十堰地区文化资源的富集和珍贵厚实,值得骄傲和尊重。

三、十堰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十堰地区文化资源极富精神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特点,这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该民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因而民族精神可以深化人们对人生的理解,鼓励人们对人生创造性的追求,培养人们对人生事业的崇高感及进取奋发的意志,使整个民族在经济上获取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上也获得提升。蕴含着民族精神文化资源是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价值不可估量。从地域文化来说,文化资源承载着人们对故乡和家乡的丰富情感,珍惜这份文化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巨大热情,从而产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

(二)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富集而且珍贵,它是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其自身演变、传承的过程,凝聚了我们祖先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是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宝库,其中的许多成分是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其精华是我们祖先对人、生命、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关注和永恒的期盼,是一种灵动的文化自觉。重视它的历史文化精神,呼唤文化自觉意识,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三)十堰地区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十堰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而灵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基因和动力。从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寻找精神文明之根,认识它的文化价值,从文化资源中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寻找创造的灵感和源泉,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四)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品位高而又密集、珍贵的文化资源,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基础。一方面,通过文化资源的发掘的整理,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基础上既有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中,从而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展地域文化的同时,挖掘整理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旅游发展,是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神农架原始森林是现代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研究其文化资源内涵,为提高十堰区域文化地位,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十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写一篇介绍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必然会发生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随时代的进步文化会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和进行文化创新。本文拟从广义文化上来讨论泗阳城市文化特色问题,谈粗浅认识,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否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泗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如果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泗阳,让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阳,让来泗阳人能更加喜爱泗阳,那就主要在于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因此,在城市扩张和建设发展中,如何体现出泗阳城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和共同研究的问题。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城市建设发展加快,新城区扩张提速上档,老城区改造正在强力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二是文化载体方面,修建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大剧院等。二是文化景观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骡马街的建设;三是从精神成果方面,提炼过泗阳“人文精神”,确定泗阳精神、泗阳“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经进行过一些打造,对杨树文化、泗水汉文化,已经具有较强的对外社会影响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阳特色的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了城市管理规范,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出版了《市民必读》、《市民公约》、《市民守则》等。七是文化联动发展开始起步,进行了文化与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商贸等产业与联动发展的探索,特别是“四城同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泗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历史文化总量不多,抢救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尚存历史文物古迹不多,发掘开发利用不够;二是建设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投入不够,文化规划不够,项目数量不多,文化质量不高;三是对泗阳文化认识还需深化,如对泗阳的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阳文化风貌方面,特色不突出,个性不突出,特点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宽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文化与产业结合不够,对外文化交流不够。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阳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泗阳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一)从文化源流来说,泗阳是古泗水汉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汉文化是泗阳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泗阳是汉文化的传承地。(二)从地缘文化来说,泗阳地处长江流域,泗阳饱经长江文化的影响,泗阳位于长江下游地带,是长江下游文化的组成地;地处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地带,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结合地。(三)从经济文化来说,泗阳农耕文化影响久远,泗阳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泗阳商业文化于近代兴起,商贸业发展时间较晚,工业文化的传播时间不长,信息时代文化影响是当代才开始的。(四)从历史名人来说。书法家林大木、地理学家张相文、纺织大师卢庭兰等,这些地方历史名人还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历文化意义的。上述情况表明,泗阳历史文化因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历史缺陷”,但泗阳历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底蕴和众多的文化影响存在。影响泗阳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会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对待,不承认和看不到泗阳历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不对的,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因素都会对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要打造泗阳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积极方面,从而找到泗阳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现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进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和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原则一个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按照建设发展规律,结合泗阳实际情况,打造泗阳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历史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不能忽视泗阳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不能简单地只追求泗阳现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阳从建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有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过一些历史名人,曾有过一些古代文化建筑物。虽然保留和传存下来的甚少,这正是泗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悲哀所在,也正是当代人对泗阳进行文化寻根、留下历史文化符号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点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已进入建设现代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时期,建设具有现代文化感的新泗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但在城市扩张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地单复制再造一个古代泗阳,也不能机械的移植一个现代泗阳,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和现代的结合,让泗阳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泗阳现代建设的实施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坚持人文的与自然的相结合。注意将泗阳自然景观人文化和泗阳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阳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点自然景观也不少。泗阳人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有的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和利用,有的已经开始被发现和正在进行挖拙和打造。但这还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阳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结合 ,充分发现和发掘泗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不仅能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三)要坚持特色的与共性的相结合。泗阳文化要强调自己的地域特点,也要有与时代相宜的时代特征。泗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建设发展中,要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阳的文化个性,强化泗阳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阳的文化符号。同时,要立足本地文化特点,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古汉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努力创新先进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时代的先进的文化共性。只有这样,泗阳文化才能根正枝繁叶茂,才能让人产生独特感和具有认同感。(四)要坚持历史再现与创新体现相结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阳的重要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现代文化景观和当代文化形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发现、挖掘、整理和再现在泗阳发展历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重大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旅游景点、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人文景观、特色街巷、商号牌扁、店堂装饰等加以历史再现或创新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集成,设置专门地点和机构行进行征集管理,记录、塑造、再现一批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让人们能从感觉泗阳文化形象和领悟泗阳文化精神。四、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概念设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仅要城市物质财富积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个性体现。在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广义文化角度作一个概念规划。(一)继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加大了文化载体建设力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小雨告诉笔者:“全县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设图书馆、城市展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农耕教育博物馆、中国杨树博物馆、体育馆、棉花博物馆、科技馆、游泳馆。打造出泗阳“文化纪念碑”。(二)建设“新城文化景观”。新城区泗阳城市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城市扩张发展的重点,是泗阳现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载体、人文景观、文化标识、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中,要结合建设发展进程,更加应注意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特色文化项目,在新城区进一步呈现具有泗阳文化特点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在形成文化娱乐街、文化用品街、饮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设。泗阳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商贸经营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街容巷貌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店堂装饰结合起来。从而多方面展现泗阳文化,让人们从多角度感受泗阳文化。(四)修建“泗阳文化新载体”。泗阳会展中心。在会展中心中,同时内设立泗阳历史博物馆,泗阳文物展览馆、泗阳历史名人馆、泗阳区情展览馆,泗阳规划展览馆,集中展示泗阳的文物博物、泗阳发展历史、泗阳历史名人、泗阳建设成就,泗阳发展前景,形成泗阳的城市发展“泗阳文化综合展览馆”。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城要,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新的载体工程建设 。(五)抓好文化标识工程。要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新区扩张中,在城区特别是在新城区要注意规划和建设体现泗阳的文化特点和现代特色的文化标志。如建设体现泗阳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阳城区特色文化景观,彰显泗阳的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泗阳的识别度,强化泗阳的文化影响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扩大泗阳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泗阳的积极影响,必须加强文化交流。要组织文化部门和文化组织,运用多种方式,拓宽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互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合作、增进文化融合、推进文化发展。从而扩大泗阳文化影响力和泗阳对外知名度。五、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要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层基础设施、发挥基础设施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做到硬件软件并重。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软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设施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引导社会单位加大对文化活动投入。(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发挥文化人才作用。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机关改革,加强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人员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壮大创作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加强经营者队伍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企业经营者培训。(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支持文化建设。坚持以国有和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以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事业繁荣的要求。重点抓好国有文化资产经营业、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经营业、电影放映服务业、文化娱乐市场经营业、体育赛事市场经营业、图书音像制品营销业、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业、广告和影视音象制作业、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中介经营业。(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革新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机关要由管办结合向管办分离转变,要由管理文化单位向管理辖区文化转变,要由重视城区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在经费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制、专项活动实行政府补贴制、社会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单位资助,商业文化活动实行市场运作。在人事管理上,事业单位要改革,在用人机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种社会分配形式。在激励机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

六、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一般包括哪些方面(至少答出5个)?

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