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一般包括哪些方面(至少答出5个)?
略
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
二、安徽的特色文化,专属安徽的特色文化
安徽文化 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那么,你知道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代表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
二、文学
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庆府桐城县人(今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龙城画派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的古称),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
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
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发端于南宋年间徽州歙县,徽州因处于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千种。
三、全国各省区市地域特色文化名片集锦:陕西、甘肃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传统文化 历史 悠久,源远流长。全国各地由于受传统 历史 文化的影响,各具特色,各有特点,尤为突出的是地域文化都别具一格和拥有独到之处。为了帮助大家领略和欣赏伟大祖国各地的文化风貌和底蕴,笔者简略地编辑了“全国各省区市地域特色文化名片集锦”,和大家一起分享。
陕西省。
名胜景观。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过,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也是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西岳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并有“华夏之根”之称。是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共拥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终南山:我国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寿比南山”等典故的诞生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黄帝陵: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保存有汉代至今众多的各类珍贵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其文化景区为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文物中拥有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大小雁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
美食 特产:享有陕西名吃“总代表”美誊,关中汉族风味的 美食 羊肉泡馍、 历史 悠久,口味独特的传统特色小吃陕西凉皮、皮酥肉嫩,香烂味醇的传统经典美味葫芦鸡、具有3000多年 历史 ,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 历史 悠久,别有风味的传统特色小吃甑糕、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的传统名点水晶饼、品质优异,极具特色,誉满天下的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的米脂小米等等。
特色文化:孕育了黄土地独特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以及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的黄土高坡、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夸张,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的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艺术奇葩的民歌形式信天游、体现陕北汉子剽悍虎劲,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安塞腰鼓、具有十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的民居形式陕北窑洞、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等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大等。
甘肃省。
名胜景观。敦煌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三大石窟之首。月牙泉: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从古到今素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 旅游 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鞘岭: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
美食 特产: 历史 悠久,享誉天下,以“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为特色的地方 美食 兰州拉面、传统地方名小吃,被当地人称之为“宫廷点心”的天水猪油盒、“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岷县所产的中药当归,被称为“妇科圣药”的岷归、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等作用的中医常用药纹党(西党参)。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地方特产,极具特色,用玉雕琢而成的名贵饮酒器皿夜光杯、因蜜源为狼牙刺(白刺花)而得名的优质蜂蜜狼牙蜜、“中华老字号”,窖香浓郁,绵甜醇厚,香味谐调,尾净香长,含有硒和钴等对人体 健康 有益的微量元素,浓香型大曲白酒陇南春等。
特色文化: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绸之路西去的咽喉,大西北的军事重镇,富足和兵家必争之地的河西走廊、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在甘肃各地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的传统地方小戏剧曲子戏、唱词灵活,故事动人,形象丰满,又称为“劝善书”的凉州贤孝、以游牧为主,信奉佛教,现在裕固族的先民黄头回鹘等。
祖国河山秀美壮丽,如此多娇,中国文化绚烂璀璨,丰富多彩,而各地的地域文化更是各有特色,异彩纷呈。我们为自己可爱祖国的悠久文化而无比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无限自豪。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 历史 文化,观赏和传承祖国各地的优秀地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一心,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和美好,共同努力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四、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进而导致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运输。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在没有机械运输的情况下,东西南北的的物资运输困难,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约束,各地区的长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曾经发生过数次大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有些由于居住的需要接纳并适应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则改变了当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时,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如果土客相当,那么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五、贵州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 特色旅游
一、特色旅游景区
1、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3、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国家级、省级,珍稀动植物森林公园;
6、历史古镇;
7、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8、国家级地质公园;
9、修闲度假温泉;
10、定期举办的社会旅游文化节庆;
11、山涧河道漂流。
二、特色旅游商品
1、蜡染、刺绣、银器、雕刻、编织、装饰品、奇石,能工巧匠等民族民间工艺品;
2、天麻、杜仲、灵芝、石斛、吴茱萸等名贵药材;
3、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色食品。
第二部分 特色文化
1、民族歌舞;
2、民族服饰;
3、民族民间文学文字;
4、贵州花灯;
5、地戏傩戏黔剧;
6、杂技、绝技、绝活等绝技绝活;
7、文物古迹;
8、少数民族风俗节日。
第三部分 特色饮食
1. 特色风味小吃;
2. 特色火锅;
3. 特色菜肴;
4. 特色副食品;
5. 特色条味品;
6. 特色肉制品。
第四部分 特色农产品
1. 特色粮油产品;
2. 特色蔬菜产品;
3. 特色水果产品;
4. 特色花卉产品;
5. 特色畜牧兽禽产品;
6. 特色经济林木产品。
第五部分 特色工业品
1. 特色矿产品及金属制品;
2. 水泥、大理石、地板、门窗、管材、涂料、建筑辅料工具等建材;
3. 化肥、橡胶、有机化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化工产品;
4. 高新科技工业产品。
另外,贵州特色文化在贵州旅游宣传片里面全部都有体现,具体可以参考以下视频,更多视频你可以在百度上面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