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黄中学的学校特色
2004年,张黄中学被确认为广西普通高级中学一级学校张黄中学地处浦北县南部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重镇张黄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花园式的校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作为一所现代化高中,张黄中学坚持“以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校园美、环境优、风貌佳”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浦北张黄的特产是什么
浦北县张黄镇编辑本段张黄镇位于钦州市东南部,素有合浦中区、浦北南大门之称,北部湾经济区四级城镇、小城市。张黄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张黄江冲积平原、盘地遍布全镇,多小丘陵,西北部是省级地质公园——五皇岭森林公园,土壤为红壤、细沙土和黑土,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城区距县城40公里、距钦州市区约90公里左右、距灵山县城67公里,至合浦县城和北海市区也分别只有53、80公里,至防城港市130多公里、南宁市200多公里,与湛江市(广东)仅隔100来公里。张黄镇东与安石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龙门镇、白石水镇畔邻,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1公顷,境内有广西第二大水库——合浦水库,境内库区面积23.96平方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距桂海高速公路(合浦段至广东南线高速)入口40多公里,国道209线和省道S21845线及周边公路交汇贯穿全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镇现有1个社区居委会和23个村委会、47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7.9万。
张黄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香蕉、甘橙、荔枝、龙眼、酸梅、黄榄、干葛、淮山、剑麻、竹子等,有“竹子之乡”美称,竹编产品质量坚韧,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猪、美国皇鸽、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相当发达。境内广泛分布花岗岩和水晶石,储量丰富,质量一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超7.46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张黄镇工业区上规模的企业现有30家,初步形成造纸制糖、农食产品(凉果)加工、烟花炮竹、剑麻和竹编等支柱产业,一直是县经济社会副中心强镇、县南部交通和文化中心。
张黄镇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自来水厂、医院、供电站、汽车站、酒店宾馆、超市、四个市场、信息网络中心、电信邮政、百货商场、银行等,生活、消费、休闲、通信、交通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各村。城镇开发建设较早较快,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近4万、日常流动人口3万多,是1984年广西第一批建制镇、2000年广西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文教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张黄文化中心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镇内有中学四所,县属高级完全中学、县南部最高学府张黄中学,县重点、县南部中心初级中学张黄镇中,广西农垦局东方农场直属的东方中学、镇村联办的大平中学;全日制小学30多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000多人,在校中小学生2万人。张黄医院是县南部一所综合性地段医院,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东方医院直属广西农垦东方农场,设施完善。有添宝、城南、东方等现代居民住宅小区,近年来建有县第一个广场——宽阔雄伟标志性的世聪广场、县第一个标准足球场——张黄镇中足球场,建成的还有东方大道、环城东路、张黄二桥、张黄镇行政信息中心大楼及广场、步行街等一批先进的城区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的有进城大道环城西路、张黄中桥、张黄镇汽车客运站、老城区改造、电镀城、省级A类工业园区以及完善周边进城公路(越州大道)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海上和南流——张黄江的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因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故此得名。20世纪30年代,张黄镇曾因国共两党纷争划江而治为张黄东镇、张黄西镇两大镇,张黄一直称“镇”未曾设过“乡”。张黄人参与了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两广事变、“一二八”抗战和淞沪会战等,张黄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军”第四军、十九路军(均属粤系)将兵黄埔生源地之一,如在山西抗战殉国的原十九路军高级将领陈前等人,民国广东钦廉籍名将陈济棠、陈铭枢、香翰屏、邓世增、林翼中、张君暠、张枚新等都与张黄渊源密切而深远。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香翰屏在广州召集旅穗钦廉籍各界名人捐款捐物,在张黄创立了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今张黄中学、钦州农校前身)。1939年3月,在张黄镇合浦农校(旧址),由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广东省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召开。抗战末期,合浦、北海失守后,张黄镇一度成为国民党合浦县委、县政府、武装部队司令部及其他社会团体、救国团体驻地。1951年12月在张黄镇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1952年5月设立浦北县时撤销。1965年国务院第二次从广东把合浦县中北部划为浦北县(张黄镇归属),给广西钦州市管辖至今。张黄镇境内居民主要交流语言为粤语、廉州话和新民话。
张黄镇人文底蕴深厚,镇区内有纪念南越王陈伯绍而建的大王庙和五公祠、纪念苏东坡和伏波大将军的文武庙、十字庙、妈祖庙、张氏宗祠、上八团学堂、岭南骑楼等历史古迹,年久失修,原貌仍现;人才辈出,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西电视台电视剧中心主任的著名剧作家龚知敏,国家二级作家、钦州市文联副主席黄家玲等一批在文化界、政界和商界取得突出成就的张黄骄子。
三、广西浦北张黄历史
广西浦北县的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传说,起初当地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相当多,张氏和黄氏先祖设客栈卖茶、卖粥、卖其他商品,并提供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因该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因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因国共两党纷争,张黄镇曾划江而治,分为张黄东镇、张黄西镇。张黄镇是黄埔军校生源地之一,史上赫赫有名的“铁军”第四军以及十九路军(均属粤系)的将士当中有不少人出自张黄镇。如在山西抗战殉国的原十九路军高级将领陈前等人,民国广东钦廉籍名将陈济棠、陈铭枢、香翰屏、邓世增、林翼中、张君暠、张枚新等,都与张黄镇渊源颇深。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香翰屏在广州召集旅穗钦廉籍各界名人捐款捐物,在张黄创立了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今张黄中学、钦州农校前身)。1939年3月,在张黄镇合浦农校(旧址),由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广东省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召开。抗战末期,合浦、北海失守后,张黄镇一度成为国民党合浦县委、县政府、武装部队司令部及其他社会团体、救国团体驻地。1951年12月在张黄镇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1952年5月设立浦北县时撤销。1965年国务院第二次从广东把合浦县中北部划为浦北县(张黄镇归属),由广西钦州市管辖至今。
四、张黄哪个地方人串
张黄镇位于浦北县的南部,素有浦北南大门之称。交通十分便利,国道209线和省道S217线两大公路贯穿全镇,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41公里,至北海市也只有80公里,东与樟家乡、安石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白石水、龙门镇相邻,全镇总面积20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1公顷,境内有全区第二大水库--合浦水库,境内库区面积23.96平方公里。全镇现有23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47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73186。
张黄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香蕉、柑橙、荔枝、龙眼、酸梅、黄榄、干葛、淮山、剑麻、竹子等,张黄有"竹子之乡"的美称,竹编产品质量坚韧,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猪、美国皇鸽、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相当发达。境内广泛分布花岗岩和水晶石,储量丰富,质量一级。乡镇企业主要有烟花炮竹、剑麻和竹芒编织、凉果加工、造纸制糖等产业,张黄镇工业区比较上规模的企业现有25家,是浦北县最大的烟花出口生产基地,仅是烟花炮竹企业就提供税收6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40%。张黄镇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37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715万元,农业总产值31632万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
张黄镇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有自来水厂、供电站和电信大楼等,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均可满足需要,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全镇各村。城镇开发建设发展快,城区面积有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3000多人,2000年被批准为全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文教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张黄文化中心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镇内有中学四所,其中张黄中学是县属高完中,全日制小学30所,在职中小学老师875人,在校中小学生12550多人。张黄医院系浦北县南部的一所综合性地段医院,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建设有宽阔雄伟标志性的世聪广场和东方大道等一批先进的城镇基础设施。
据有关史料记存,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是一黄氏和张氏祖先先后在此设店卖茶、卖粥,后来逐渐成为集市,因圩场起源于张、黄两姓,张黄故此而得名。张黄镇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集镇商贸市场相当活跃繁荣,是浦北县南部乡镇的中心集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香翰屏在张黄倡办建立合浦县农业学校,1951年迁并钦州农校。1939年3月在张黄镇原农校旧址,召开了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1951年12月在张黄镇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1952年5月设立浦北县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