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城特色小吃
晋城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当地有很多著名的小吃,清朝时候,还有关于晋城美食的一段典故,用大葱给慈禧太后做菜,而且还受到了好评,可想而知晋城的美食有多么美味。晋城有名的美食有晋城炒凉粉,烧大葱,地三鲜等,那么晋城还有哪些美食呢?
晋城炒凉粉
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路经泽州(今晋城),当地官员隆重设宴招待。但在开宴时,厨师发现慌乱之中少做了一道菜。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厨师急中生智,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葱拿来一把,几刀切碎,烧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烧大葱。谁知慈禧品尝后,认为满桌菜中数这道菜最有味道。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烧三鲜
烧三鲜,是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细加工,配以佐料,勾兑成汤,即保留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味道更加鲜美。
烧大葱
烧大葱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以大葱为主料烹制菜肴,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吃来决无葱的异味,是冬季时令理想的肴馔。
晋城炒凉粉
炒凉粉是晋城民间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酸菜黑圪条
口味酸香辣俱全,高梁面特有香味胜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爱,越吃越香。久之,成为晋城一种地方大众化名吃。
阳城烧肝
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佐以阳城的醋更是美。
阳城枣糕
因其形状较一般馒头高而尖得名,在当地白面制品中最负盛名,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共分10道:水白肉、核桃肉、水川丸子、小酥肉、肠子汤、豆腐汤、芥末粉皮汤、天鹅蛋、软米饭、扁豆汤。一碗一个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碗汤菜”之说
二、晋城方言
晋城方言
有一种态度叫“扎不下”,有一种二货叫“七成”,有一种鄙视叫“个以”,有一种吹牛叫“抛冒儿”,有一种固执叫“实甲”,——如果能读懂上面的话,别骄傲,你的晋城话顶多是四级水平!看看下面这些引领潮流的晋城方言,你都能读懂吗?
最难懂的晋城时间
夜个
前个
大前个
前不阵
后个
清早
黑来
年时年
今个儿
成天
白儿个
最难懂的晋城人身体
最难懂的晋城位置
愣也(指:沟边)
翁(指:家)
个洞(指:胡同、巷子)
里间
堂屋
院儿
外头(外面)
小个角(犄角旮旯)
啪池(湖泊)
最难懂的晋城口头禅
单沟(絮叨)
各不住(用不着)
少跟我毛毛儿(挑衅)
个以(恶心)
咦的的(感叹)
哝的慌(费劲)
卡不挖(统一)
最难懂的晋城动物
疙蚂(青蛙)
老出(老鼠)
窝嘤(知了)
圪拎(松鼠)
地根(蟋蟀)
圪蚤(跳蚤)
最难懂的晋城食物
浆水菜(酸菜)
卷八馍(卷饼)
米淇(加了小米的汤面)
麻糖
地豆儿(土豆)
不烂汤(拌汤)
李圪抓(饼)
木耳圪贝
油格麻(油炸面食)
或许现在晋城的80后
还能记得一些老一辈留下来的童谣
老晋城的童年记忆——儿时的歌谣
我的童年是在童瑶中摇大的。
“嗷嗷,睡觉觉。嗷嗷……”
这是襁褓中最早听到的儿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催眠曲。
我自幼长相平平,但父母依然视我为掌上明珠,奶奶更是逢人便夸我“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还时不时地对我说出那句经典的晋城儿歌:
“俺孩儿七,俺孩八(白), 俺孩圪脑上长了两只夹(角)”。
在晋城还有一首与“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门口唱大戏”一样广为流传的大众版本:
圪层(坑)里,圪层外,
圪层里头有根黄花菜,
也能吃,也能卖,
卖的钱兰,割成肉兰,
肉兰?猫吃兰,猫兰?
上兰树兰,树兰?水淹兰。
水兰?呕(牛)喝兰。呕兰?
上兰山兰。山兰?
不第不得塌兰。
……
我在这样的童谣中摇摇晃晃长大了。
民以食为天,饥饿曾经是全国人民长期的共同的敌人,跟吃有关的童谣大行其道:
新媳妇新,上高平,
一碗菜,俩点心,
吃呢新媳妇白净净
……
月明月明光光,
小姐下河洗衣裳。
洗呢小手白光光,
蒸压(一个)门门挖尝尝。
……
小时候贪吃,肚子胀的时候,奶奶温暖的手揉搓得格外舒服:
小肚小肚软软,一顿能吃几碗?
小肚小肚揉揉,一顿能吃几斗?
小肚小肚圪搓搓,一顿能吃几砂锅?
小肚小肚不撒撒,一顿能吃一锅拍。
…… ……
有些童谣幽默风趣得总让我傻呵呵地笑出声来。
小板床儿,忽摇摇,姥姥教挖逮圪蚤。圪蚤蹦,挖也蹦,姥姥说挖不中用。
……
当我真要缠着奶奶讲笑话时候,奶奶又随口吟出老晋城耳熟能详的另一经典:
笑话儿笑,一谷乱套,蚂蚁老婆儿会抬轿。
抬一抬,摞一摞,一摞摞到城隍庙。
先烧香,后放炮,吓得土地爷哒哒跑,
吓得土地奶奶啦啦尿。
嬉笑怒骂,无拘无束,快乐便充溢了整个院落。等我和小伙伴疯也似的冲出家门,来到村头小溪边捉了蜗牛,大家便冲着蜗牛壳扯着嗓子一遍遍喊叫:
吗嗯儿、吗嗯儿,你出来,瓦格你妈烧纸来……
孝心感动世界,蜗牛的角和头真的伸出来了,快看!还有长长的脖子!
童谣中也不尽是开心的故事,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事的不平与艰辛,来得分外鲜明:
姊妹俩儿一般大,挖跟姐姐一起嫁
姐姐嫁到城门里
我就嫁到城门外
姐姐骑呢高头马
挖就骑呢树圪叉
姐姐戴呢银耳坠儿
挖就戴呢棒圪轮儿
姐姐盖呢花盖地
挖就盖呢烂簸箕
姐姐枕呢花豆枕
挖就枕呢猪尾巴
黑来咬呢挖咯叽咯叽钻到床底下。
儿时只是觉得好玩,如今读来,五味杂陈。
人情世故,童谣中也有反映:
大南瓜,红豆豆,
挖去姥姥屋儿住一秋,
公公见唠拉手手,
姥姥见唠喜丢丢,
妗母见唠扭一扭,
舅舅见唠瞅一瞅,
妗母妗母你不要扭,
舅舅舅舅你不要瞅,
石榴开花挖就走。
哪一架山上没石头?
哪一条河里没水流?
哪丫小孩没舅舅?
没人深究童谣的含义,一起唱童谣是快乐的游戏。
夏天,我和小伙伴挖土和泥,各揉一团。然后猜猜懂(石头、剪刀、布),胜者先揪下一剂儿泥,捏成窝头形状。
喊一声“我摔窝窝谁承当?”
对方答:“我承当!”
“承几两?”“承三两!”
把窝头握在手里高高举起,“噗”的一声扣在地上,“啪”的掀开个窟窿。
对方乖乖地用自己的泥巴给人家补上。
这个游戏经常从下午玩到天黑,回家后泥猴般的模样自然少不了大人的一顿训斥。
跟男孩子顶拐拐,打肩仗不同,女孩的游戏要文明许多。
抓子儿、跳方之外,跳皮筋最受欢迎。小八角(辫子)随着身体的跳动有节奏地甩动,稚嫩的童声入耳动听: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 ……
男女混搭的游戏,印象最深的是指天指地。大家把食指放在一个人的手心,他开始逆时针点数起来,口里念念有词:
点点悠悠,水榭沟沟,
红布绿布,砂糖酽醋,
有钱儿喝酒,么钱儿褪路!
被点到指头就退出,最后剩下的那个倒霉鬼只好被蒙了双眼,费力地去猜究竟是谁做了什么动作。
童年已逝,往事如烟。而那些古老的童谣,却永远不会在记忆的硬盘里删除,反而在脑海深处发酵,积蓄,沉淀,醇厚甘冽,历久弥新。
三、晋城美食 晋城美食介绍
1、烧三鲜:烧三鲜,是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细加工,配以佐料,勾兑成汤,即保留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味道更加鲜美。
2、烧大葱:烧大葱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以大葱为主料烹制菜肴,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入口时没有葱的异味,是冬季时令理想的肴馔。
3、炒凉粉:炒凉粉是晋城民间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3厘米宽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4、木耳圪贝:木耳圪贝是山西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汉族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烧上一锅水,把准备好的食材都放进去,锅开了掉点香油散点芝麻就可以出锅了,其色泽洁白清亮,柔软利口,汤味清香。
5、卷白馍:卷白馍是晋城有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家必吃卷白膜。卷白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馍里面卷上上百种菜,当然了,那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卷上百种肯定不可能,不过只要自己喜欢想卷多少就卷多少了。这里的馍不是白白的馒头,而是在油锅里摊的面饼,稍稍有些劲道的那种。
四、晋城小吃有哪些-晋城特色小吃攻略
晋城小吃有哪些-晋城特色小吃攻略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端,东、南两面与河南省交界,丹河中下游。豫冀晋三省通衢,自古为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晋南屏翰、中原屏翰,冀南雄镇”。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晋城特色小吃攻略,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1、转面
转面为山西省高平市汉族传统面食之一。
2、油糊角
油糊角,是山西汉族小吃,色泽金黄,豆馅酥甜可口,菜馅鲜香脆嫩。创制于唐代。用面粉做成油糊角,里面分别包上鸡蛋、豆腐、粉丝、粉皮、韭菜、芝麻、萝卜等菜馅,然后用油煎炸即可。
3、卷白馍
卷白馍是晋城有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家必吃卷白膜。卷白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馍里面卷上上百种菜,当然了,那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卷上百种肯定不可能,不过只要自己喜欢想卷多少就卷多少了。
4、高平十大碗
高平十大碗,也叫高平水席。水席是我国古老的名筵之一。因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吃一道换一道,像流水一般,且件件是汤菜各半,故得其名。有人说:高平十大碗是现存世最早、最系统的中华美食,它展示了高平人民的烹饪技艺和聪明智慧。
5、酸菜黑圪条
酸菜黑圪条在当地又叫浆水菜黑圪条,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一种汉族传统名吃。旧时由于当地白面紧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用白面包高粱面擀成面条,又因晋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卤配以黑圪条。
7、木耳圪贝
木耳圪贝是山西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汉族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
8、炒凉粉
炒凉粉是晋城民间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9、晋城汆汤
晋城汆汤,内容很多,有酥肉、丸子、豆腐、土豆、木耳、粉条等,汆汤在长治、高平、长子、阳城等地都属于特色小吃。汆汤里的各种食材多是事先加工好了的,往汤里一汆即可,既容易备菜,制作起来又简单。
;
五、晋城有什么风俗?
晋城风俗 【方言】 晋城人的主要语言为北方方言,但是有差异,晋城各地方言差异亦颇大,比如陵川人说话,晋城其他地方人不一定听的懂,沁水西的语言也不利于和其他地方人交流,阳城西的方言也是很有个性,外人也不能细懂。 【晋城庆贺风俗】 祝寿俗称“过生日”。有大庆、小庆之分。逢十为大庆,年庆为小庆。大庆遍邀亲朋,小庆全集儿孙。大庆的贺礼有寿匾、寿屏、寿联、寿酒、寿肉、寿面、寿桃等。当儿女的还送寿衣。小庆则只送寿桃。寿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绿叶于其上。 满月 生下小孩1个月头上,来个庆贺。旧时因所生男女而分为大贺小贺。现则不分大小亲戚均给小孩送些衣帽等物。 圆辫 男人蓄辫始于清代。长到13岁,辫子已留够长,称为圆辫。届时,亲友均携带礼物来贺,一般均磅花馍(即用面做的花饼,上有花纹图案,并有喜字,每个重为0.25公斤)。外祖母负担特生日是,须送衣服鞋帽。左邻右舍、熟识朋友多送辫钱。举行宴会1天。 贺婚 亲戚和领友给男方和女方送些衣服用品,送钱要用红纸包住。 贺居 俗叫“馁方”(讹为暖房)。修起新房初住,新朋来贺。女方娘家负担特重,不仅要送51个大花馍,还须送门帘、被褥、床单等物,欢宴1天。主人给来客吃“发家”煎饼。近些年,当天晚上还请人说书或放电影。 贺毕业 抗战前很隆重。凡高小或初中毕业者,校方着人在门口先放3铳,然后在门贴上喜单、喜报。喜单为红色长条,喜报为1张大黄纸。民国初期,高小毕业生,还将缎子悬挂在家中,缎子上写着金字(如:毕竟功名从此始,业兼文武较前精“等)。此风在抗战后消失。 贺入学和参军 新中男建立后新起的风俗。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和入伍的新兵,临行前,亲戚均请吃一顿饭,并送些盘费。在农村、结婚、做满月、做圆辫、馁房等庆贺,事先主方用花馍(一个或若干分之一)赠客方,作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