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什么?

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越剧,绍剧,绍兴莲花落,社戏。

1.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

2.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

3.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

4.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或"河台"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绍兴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绍兴相关民俗:

1、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2、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3、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4、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5、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6、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7、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8、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9、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习俗。

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

绍兴的民间风俗

绍兴过年风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绍兴有什么特色?

1、女儿红,女儿红是糯米酒的一种,主要产于中国浙江绍兴一带。早在宋代,绍兴就是有名的酒产地,绍兴人家里生了女儿,等到孩子满月时,就会选酒数坛,泥封坛口,埋于地下或藏于地窖内,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招待亲朋客人,由此得名“女儿红”。

2、绍兴乌干菜。 绍兴乌干菜除了用来作佐餐外,还作为各式菜肴的辅料,常用来清蒸、油焖、烧汤,烤笋、烧鱼、炖鸡、蒸豆腐等,其味隽美,开胃增食绍兴乌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可分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芥菜干又以“百脑芥菜”的品种腌晒干莱为上乘。“百脑芥菜”菜芯多,梗叶细长,适时收割质地鲜嫩。拿这种菜晒制成的干菜,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

3、茴香豆 。茴香豆一种绍兴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于鲁迅小说中的描写,使绍兴的茴香豆更多了分文化韵味,品尝和书中一样,原汁原味的茴香豆可以去咸亨酒家,为适应游客购买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装已作了很大改进,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绍兴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4、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是浙江绍兴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它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冬天可以遮风雨,夏季可以挡酷暑,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