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治理要实现“五个有”
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意见》强调,加强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等六项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
乡村振兴,主体在乡;社会治理,要靠社区。我们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要树立信任基层、依靠基层、大抓基层的导向,实施乡镇街道扩权赋能改革,把资源、权责集中下放给基层,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
一要解决好“有人干事”的问题。 由组织部门牵头,每年从优秀村干部、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定向招录一定比例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真正让他们工作有劲头、干好有奔头。加大乡镇、街道公务员招录力度,不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严格清理违规借调,解决乡镇“留人难”的问题。
二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 加大财政对乡镇街道的支持力度,改革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机制,将各种服务居民的政策、项目、资金捆绑打包,集中下沉到社区;由镇村实施的产业建设、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资金项目直接下放乡镇,激发基层创造创新的动力和善作善成的能力。
三要解决好“有处议事”的问题。 全面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紧张问题,解决好一些社区长期租赁办公、异地办公等遗留问题,保障城市社区都有标准化的办公和服务场地。
四要解决好“有权管事”的问题。 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综合执法领域改革,将区级社会治理、市场监管、便民服务等方面的权限有序下沉乡镇、街道。辖区单位党建、创文、综治工作评优评先要书面征求属地街道党(工)委意见。市场监管、食药、环卫等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任免需征得驻地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面同意,派驻人员纳入街道日常管理和双重考核。
五要解决好“有章理事”的问题。 建立城市基层治理市、区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与高新区在社区建设、安全生产、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机制,破解“管不着、管不住”的尴尬处境。清理不应由街道社区承担的行业部门工作事项,堵住“乱摊派”的口子,让街道能集中精力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
二、社区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
社区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要扩大有序参与,发展院落(楼宇、门栋)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创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参与社区管理的条件,拓宽利用社区媒体、互联网络、移动设备等参与渠道;
2、要加强议事协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要强化权力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本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三、如何深化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但当前基层治理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痛点,社区和村一级中的治理难题更为突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透明、村级小额工程建设失控失管等。这些问题很具体、很现实,关乎老百姓的生活,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基层稳定,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
基层治理中主要问题表现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很多问题处理起来确实棘手。但如果有动真格、破难题的心,解决起来也未必那么艰难。之所以很多“小问题”变成“老大难”,有的是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有的是权责边界不清晰,相关部门都觉得不是自己的事,相互踢皮球;有的是权力运行不规范、制度机制有漏洞……这就需要发挥监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中的保障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要从关键处入手、找准发力点
群众的呼声在哪里,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哪些,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有哪些,监督力量就要指向哪里。
对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就要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陌,紧盯责任落实,紧盯群众反映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督促基层干部和公职人员把该负的责任扛起来。比如,江苏开发建立农村集体资金监管系统,将村级所有资金监管“一网全覆盖”,既倒逼村一级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也督促村干部廉洁自律。
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监督者”
缺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就是一句空话。群众是最强的监督力量,很多时候群众想监督,也有能力监督,但社区、村一级事务公开不够,群众面临着想看看不见、想管管不到的尴尬局面。从基层治理的关键点入手,各地将权力公开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方便群众参与监督。比如,河南渑池建立小微权力监管平台,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村里大小事怎么办、每一分钱花到哪,这些都要晒在阳光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让科技为基层治理添彩
群众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监督,就要给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方式监督。仅仅依靠传统的公示栏公示给群众已经不能全方位满足需求,通过手机、电脑、查询机、有线电视、智能大屏等形式,将科技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迫在眉睫。比如,江苏铜山建立基层治理阳光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保证群众方便参与监督,实现监督随时随地进行,体现智慧政府、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基层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老问题解决了,新情况新问题可能又出现了。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监督与其他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让群众知道有监督、参与监督。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消除痛点、解决难点、打通堵点,不断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以高质量监督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四、如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平台,建立高效多元的服务和矛盾疏导化解机制。
(一)整合公共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平台。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任务越来越重,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实行网格管理,推动干部下沉,把服务和矛盾预防化解在田间地头。
在安排好“一办”和“中心”办事窗口的轮值服务人员外,其余80%的镇干部按网格化管理包组、包片、包户模式,每周3天以上的时间深入责任网格范围内走访、服务群众,担当起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三)注重多元治理,凝聚共治合力,力求群众的问题更多地让群众解决。
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积极鼓励培育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注重培育村民理事会、水利协会等矛盾化解类社会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反映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四)强化支撑保障,全面系统推进,形成常态长效活力机制。
强化信息化支撑,开通手机版社会治理服务“一册通”,网格内重要信息和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短信方式向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传输,实时进行分类、交办、催办、查询、归档,实现情况及时掌握、矛盾及时化解、结果及时反馈、服务及时跟进,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扩展资料: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的背景:
服务群众不到位、干群关系不密切,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重大决定中,鲜明地提出“治理”这一概念,将“社会管理”表述变成“社会治理”,体现了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梅州市蕉岭县探索推进镇级“一办一中心”改革
五、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摘要: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法律分析: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党(领导)、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基层基础薄弱等。我国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党(领导)、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
法律依据:《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考》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