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榆林的特色有什么
榆林的特色小吃有粉浆饭,拼三鲜,羊杂碎,糖棋子!粉浆饭一般只有本地人会做,拼三鲜超市里有卖袋装的,羊杂碎街上有很多卖的,一般本地人会把它当作早点吃的,糖棋子是一种饼状的糕点!旅游景点主要是红石峡和镇北台!红石峡目前没有公交直达的,要自驾车去,镇北台坐11路即可,是11路的终点站,在长城路就可以坐,就是我们当地人说的3街!
二、榆林过年风俗是什么?
剪窗花,贴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饼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闹社火,酿米酒,贴炕围子,贴门神,写春联,贴春联,挂灯笼,打冰摆铡刀
农历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鸣放鞭炮,村庄一片氤氲家家户户吃水饺(俗称扁食),男女打扮一新,为长辈拜年。受拜者以烟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并用钱币赏赐小孩。
是日,村人相见,皆贺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乐在其中。农村中有将除夕中午所剩捞饭于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习,称之为夹年饭,取年年有余之意。
初2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穷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穷鬼,迎来财神,饱食一餐,谓之“填5穷”。有的地方从正月初1日起,所扫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妇将垃圾倒往远处,边倒边说:“送穷神,送劣神,把穷神送个干干净净”。送5穷,现在很少见到。
初6,俗称过小年,过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张灯火,彻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携带妻子到岳父家过小年。定边、靖边有以长幼为序叫魂的习俗,榆林旧时有将炒黑豆撤于房壁叫作“爆六甲”的习俗。
在陕北古风文化园内,彩扇飞舞,锣鼓喧天。
秧歌队的队员们撑着花伞,手持彩扇,跟着鼓乐队的节奏,在伞头的带领下,变换着各种队形,扭起了欢快的横山大秧歌。吹唢呐、跑旱船、赶毛驴、踩高跷,穿插在秧歌队伍中,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
横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陕北榆林流传已久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五彩缤纷的服装、欢快跳跃的步伐、精彩绝伦的演出,无不令人拍手叫绝,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三、陕西榆林人文特点,野蛮吗
从地域上讲,榆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在这里有多种文化的集合,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农耕文化是主导文化,游牧文化有很大比重。地近沙漠,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连年的战争,又造成了榆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榆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 因为榆林历史、地理原因,也就产生了其边塞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边塞文化是榆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延绥揽胜》)榆林的地域文化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即九曲黄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第一站。九曲黄河,榆林位于黄河中游,黄河从其东境流过,她的文化底色应该是黄河文化,也就是黄土文化。万里长城,榆林有秦代长城遗址、隋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遗址,也就是说榆林自古为边防要塞。
万里长征第一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即在榆林的定边南部。李子洲等革命先辈在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传播革命火种,陕北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即在榆林成立,1927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第一枪,1928年4月,在子洲南丰寨召开了陕北第一次党代会,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榆林大部分地方属陕甘宁边区,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主要在榆林。榆林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全国解放的转折地。因此,榆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榆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延绥镇志序》)榆林位居陕西之北,榆林乃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且位居首要,天下驰名。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
从历史上讲,榆林就是边关重镇。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商代,这里是鬼方部落居住之地,鬼方非常强悍,《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代,这里居住着严允,严允和周王朝常有战事,《诗经》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寝息,严允之故。”春秋时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游牧部落,非常强悍。战国、秦汉为匈奴族驰骋往来的地盘,蒙恬镇守上郡,李广镇守上郡,都是为的抵御匈奴。
三国时期,这里干脆被匈奴占据,南北朝时,北方“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今榆林地盘建立了大夏国,后修建国都统万城,显赫一时。
隋末,突厥族梁师都称帝与夏州。榆林也是安置少数民族的地方。汉代,曾把龟兹国的余部安置在榆林,唐代,曾安置了吐谷浑和党项族,唐末,党项族在榆林发展壮大,和朝廷分庭抗礼,到宋代,建立西夏,成了北宋的心腹之患,杨家将戍守麟州、永乐大战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所以,范仲淹有《麟州秋词》。明代榆林为延绥镇治所,成了九边重镇之一,抗击鞑靼入侵,皆是人人熟知的历史。昭君和番、文姬归汉、苏武回国都经过的是榆林,就连抗日战争中,成吉思汗灵榇迁移也走的是榆林。古诗中有多少边塞诗说的是榆林。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即是其中之一。榆林的长城历代都有,说明榆林的重要战略地位。
清代,榆林仍是被朝廷看重之地。民国年间,设立陕北道,后来井岳秀为陕北镇守使,也驻地榆林,二十二军驻扎榆林,可见榆林的重要。同为边塞,榆林为塞上,延安为塞下。 榆林是边塞重镇,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也是封建王朝发配罪犯的地方,不少文官武将被发配此地。因此,此地是“胡搅汉,汉搅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的居民的骨子里流淌着多民族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