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有文化特点的中国现代建筑

现代中国建筑是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现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它是这三种建筑文化观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

二、闽南建筑特色名称 闽南建筑元素设计理念

闽南建筑文化确实有独特的魅力,首先就是布局非常合理,巧妙利用当地原材料,然后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进行设计,可以居住很长的时间,不用反复维修,让人感到古人的智慧多么高。

闽南建筑文化确实有独特的魅力,首先就是布局非常合理,巧妙利用当地原材料,然后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进行设计,可以居住很长的时间,不用反复维修,让人感到古人的智慧多么高。为了让大家更快了解闽南建筑特色名称以及闽南建筑元素设计理念,本文专门列举下面的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多看。

闽南建筑特色名称

闽南建筑特色名称非常多,比如红砖古厝,石头厝,悬空寺,厝桥等,都具有显著的特征。

1、厝桥,廊桥俗称“厝桥”,意思是“像房子的桥”。福建的廊桥主要分布在宁德屏南和寿宁。建于宋代的万安桥,是目前最长的廊桥。而位于屏南棠口村的千乘桥被誉为最美的廊桥。

2、红砖古厝,红砖古厝是福建省四大民居之一。它分布于闽南、闽中的沿海县市,红砖红瓦,白色石基,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装饰,华丽古典,规模宏大,像极了皇宫和庙宇。其红砖居民群落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被誉为闽南传统建筑的标志。

3、石头厝,福建平潭,盛产石头和台风,为了抵御台风和海浪,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人们只能拿山上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做建筑材料,当彩色的石厝错落有致的坐落在这座海岛上,阳光撒向这片土地时,五彩石头的房子仿佛有了生机,像一座童话中的彩色城堡一样,拥有迷人的魅力。

4、悬空寺,永泰悬空寺,又称广岩寺,明宋时期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片岩,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阁楼。

闽南建筑元素设计理念

(一)文化包容性,闽南地区靠近海洋,自古就是通商必经口岸,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闽南地区对外交流增加,开放性以及文化包容性也更强了。各地的先进文明在闽南地区聚集和发扬,使本地的风俗民情更具开放性和融合性,其中南亚国家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最深,为闽南的建筑风格以及 装饰设计 加入海洋元素。

渐渐地,闽南当地居民在建筑设计中也将一些外域的装饰技巧以及建筑艺术融入传统建筑风格中,最终呈现出层次丰富、具有独特审美的建筑风格。与外国艺术的激烈碰撞给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带来了灵感,使人们不断探索与国外艺术的结合,从而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生态保护性,现代工业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在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富裕的生活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同时将这个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中。然而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不多,因此,人们一直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并将这种生态保护的思想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闽南居民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体的,建筑也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功能设计应该与装饰设计合二为一。因此,闽南红砖厝很重视选址,讲究 坐北朝南 、枕山面水,尽量顺从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住得舒服。在装饰方面采用青石、红土以及海洋贝壳等,增加对自然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合成材料的使用,完全符合当今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对于建筑结构而言,传统的闽南红砖厝基本采用土墙以及木结构,后来经过改良,开始使用红砖以及青石等材料,与之前相比,起到了防潮、防腐、防风化的保护作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介绍,大家应该知道闽南建筑特色名称以及闽南建筑元素设计理念。其实闽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特色鲜明,对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假如大家对闽南建筑文化有兴趣,但是不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不妨多多旅游,到当地观看一下。

三、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将民族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实际上就是将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相应的整理。下面是我分享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地域文化于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因为地域文化不仅是当地的特色,也应该逐渐融入到当地的建筑设计中,其中,可以先从当地的园林设计着手。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可以显示出当地的建筑特色,现在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飞快,大部分园林景观设计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缺少人文情怀以及艺术特色。园林设计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思想的结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可以促进当地地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将园林景观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联系,在一定方面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了解程度。树立正确的园林设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增强当地居民对于园林景观的认识,使其支持当地园林景观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2 园林景观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的联系

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但具有人文的特点,而且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其中设计的对象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详细地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能够切实有效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才可以在设计时充分吸收当地的地域文化理念。人们在参观园林时,从园林景观中可以了解到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3 怎么样在当地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3.1 保留当地的地域文化传统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通常涉及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在后期的园林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因为地域文化是设计师在设计时主要参观的理念。因此在设计图上不同的园林构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般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灵感的体现,因此一旦涉及到需要关注人文特色的时候,就需要详细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点。

3.2 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灵感来源于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的设计一般涉及到自然科学以及人文情怀的特点。园林景观设计时,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基本来源。通常来讲,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到的一般是当地的历史特色以及风土人情。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应重点考虑设计的重点,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作品的主体结合为一体。当地的文化特色一般比较注重于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后期的发展。

3.3 将地域文化特色加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一个地方的传统习惯以及艺术特色等都属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民间传统和节日气氛这些特点都能够涉及到地域文化。而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会通过园林的设计特色显示出当地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时,充分加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普及地域文化。

3.4 通过地域文化宣传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能否得到体现,有时候也需要一个承载物来进行体现。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就可以成为园林景观的宣传物。通过结合现代风格与传统习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设计。

;

四、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建筑,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大约能分为以下六大派别:苏派、晋派、川派、皖派、闽派、京派。不一样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恬静,或精致,或威严,属于我们可能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其中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千年优雅的徽派民居,砖雕门楼,青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以祠堂、牌坊和民居闻名遐迩,集徽州风景山川之灵气,融和了他们风俗文化的精华。六大建筑派系里皖派建筑是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因为南方气候湿润、炎热,一般南方建筑风格通透,开敞。北方房子开窗小,布局紧凑对于冬季保温效果好。我们国家的艺术文明里建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不一样地方的民族建筑风格都各式各样,但从传统的布局、空间、材料、结构、装饰务各方面都有非常多一样的特点,可是和西方有非常大差别,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类型非常多,主要分为寺庙、佛塔、宫殿、民居、和园林等方面,基本上拥有地方和民族色彩。

仔细看过会发现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我国建筑文化是拥有比较大的特色:具有高深的文化哲理的中国传统建筑,建筑里拥有非常多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里了阴阳数理哲学,属于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人文精神的注重,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空间环境因人而异,而且强调整体性,看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最可以突出的属于院落文化,这样拥有群体意识。

是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指导建筑的选址时运用风水学,强调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居住环境,所以就拥有了特点鲜明的园林艺术,把自然与人相互之间和谐达到理想状态,把建筑文化能融入到人文精神当中中国建筑师。按艺术的角度来讲,就像音乐艺术一般的建筑艺术,以独特的符号表达出感受和意思,通过设计和结构反映出了人类的思想意识,能说这属于建筑哲学,用宏观视野去观看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哲理,即是拥有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表达了营造者的哲学思维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包括他们对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解和把握。

五、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

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二、毡房

毡房,柯尔克孜语称“博仔宇”,哈萨克语之为称“克依仔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游牧民的重要创造.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三、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康巴人就地取材建筑的账房,使自己的房屋与这片土地相依相衬。夏天用白布或帆布制成的帐房,而牦牛毛织成的则适合冬季挡风御寒。

而在海拔较低的农区,建筑材料很丰富,许多房子使用土墙、石墙与木墙结合式的构造幷精心地描绘墙壁、梁檐和门窗。中国藏区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筑遗址。

一处是于1977年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若文化遗址。另一处是于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发现的中路遗址。

四、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   ,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五、千脚落地房

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或竹篾笆,双斜面屋顶上盖木板或茅草。呈长方形,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

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千脚落地房

百度百科——干栏式建筑

百度百科——康巴民居

百度百科——毡房

百度百科——蒙古包

六、求五个中国特色民居 要有民居样式、建筑材料、所在地理环境的介绍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国少数民族的房屋风格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1.蒙古包和帐篷

蒙古包 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下部四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的,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挡风雨.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活.

帐篷 藏族牧区人民的住房.帐篷是用牦牛毛布(褐子)缀成的长方形帐幕.大小不一,当中以两根木杆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支撑,外面倾斜用牛毛绳拉开紧系于钉在地上的木橛上,帐篷即算搭起.帐篷正脊高有五米许,并留有宽约十五厘米,长一点五米的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四周用草饼或土坯垒成高约四十到五十厘米高的墙垣,上堆放青稞,酥油袋等物.帐篷中央筑有土灶.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以灶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这种帐篷用牛绒毛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2.吊脚楼和半边楼

吊脚楼 苗族的一种住房.建筑在坡斜地窄,有两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它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作支撑,上铺楼板而成.一般楼下不住人,只用来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吊脚楼经济实用,别具特色.我国黔东南苗家居住的房屋,多半是吊脚楼.

半边楼 布依族住房的一种形式.它是布依族盖于斜坡之上的楼房,因其前半部分为楼房,后半部分为平房,故名.半边楼盛行于贵州红水河北岸,具有显著的山区建筑特色.

3.平顶房和石屋

平顶房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人过去居住的一种简陋的平顶房屋.屋体多为长方形,约十余平方米.屋顶留有天窗,刮风时加盖,四壁不另安窗,门为单扇.由于屋顶平坦,因而可放柴草或晾晒谷物.这种房屋只要下实地基,四周砌上土坯墙壁,墙顶搭上木檩,椽子,盖草抹泥即成.新疆南部之所以出现这类房屋,除过去农民经济贫困外,也因该地区土质干燥,降雨量极少的缘故.

石屋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下的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自治县.其首府自古就有"石城"之称.石屋的外形和维吾尔族的平顶屋基本相似.屋是正方体或长方体.墙上无窗,屋顶开小天窗.生活在高山峻岭上的塔吉克族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石料建造庄园,房屋和畜圈的墙壁,因而人称他们的建筑为"石屋".

4.木瓦房和闪片房

木瓦房 瑶族的一种传统住房形式.在云南部分瑶族地区相当普遍.建房时,先把两侧的梁架立牢,然后安排脊梁,屋脊的两侧分别安五至六根檩子,代替瓦的木板,先从屋檐处盖起,一排排往上铺,直到屋脊.上一排要压住下一排,约交覆五寸左右.屋脊相接处,用木板相接,平盖一条,防止漏雨.木瓦房具有建盖容易,修补方便的优点.

闪片房 彝族三种主要建筑之一,这种房屋墙壁用土舂成或竹木篱笆排扎而成,屋顶覆盖木板或压上石板,这就是过去文人笔下的所谓:"竹篱板舍".过去闪片房建筑相当普遍,现在已不多见了.

5.干栏,竹楼和"木光黑"

干栏 壮族传统住房形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栏或镶木条为墙,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和附属建筑,用以存放粮食和农具等物.一般都用木料建成,现在人们也称之为"木楼".这种住房形式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干栏具有适应南方山区地形和温润气温的特点,故一直沿用至今.

竹楼 傣家人的住房.竹楼是单幢的,四周有空地,各家自成院落.院内种有香蕉,柚子,芒果等果树.竹楼呈方形,屋顶两边倾斜,形似"斗笠"(相传是仿诸葛亮的帽子而成的),复以编成的"草排"或自己烧制的缅瓦.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无墙,用来堆放柴火,农具,拴养牲畜,上层住人,离地约七市尺.楼板,墙壁均用粗竹直剖压平而成,或用木板而作.楼梯九阶或十阶,有走廊,阳台.室内一般分为内外两间.外间为客堂,内间为卧室.竹楼属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适应云南南部热带季雨林气候的湿热环境.

木光黑 僳僳语音译,即"千脚楼"的意思.流行于云南怒江,僳僳族的住房模式.先在斜坡上竖几十根木桩,然后在木柱离地二,三米左右搭上横条,最后铺上木板成楼.按僳僳族居住的习俗,上层住人,一般用木板镶起来或用篾巴围上;下层关牲畜,一般用木条围成.房顶用茅草或杉木板覆盖,门前设有走廊和木梯."千脚楼"下空气流通,且能防潮避暑.故一直沿用至今.

6.穴屋和"故如布"

穴屋 高山族雅美人所处的兰屿岛为热带气候,最低温度二十摄氏度,盛夏有时超过四十度,且多台风.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雅美人把房屋建在离地面两米多的地下.居屋四周围上木板,木板上雕图案或花纹,室内挂有羊角,鱼干,贝壳等物.房屋不装门,只有出入孔道.但因穴屋幽暗潮湿,又在离居室不远处搭有六,七尺高的木架,顶上铺草隔热,四面通风,称为夏屋或凉棚,是接待亲友,纳凉,集合的地方.

"故如布" 赫哲族早年的一种住房."故如布",赫哲语音译,意思是"地窖子".这种房修建简单.挖地两尺多深,在上面立起柱脚,再架上檩,椽和薄条,铺上草后培土半尺来厚即成.里面即可搭铺,也可挖坑.既适用过夏,便宜于过冬.修建一次能用两,三冬.

7.碉房,"克米尔"和"新阿当"

碉房 羌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不少地区倚山建筑,以石砌墙,墙间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齐,窗户小而少,从外观看,不见木头.一排数十家,宛如古城堡,非常壮观.一般分为三层,用独木截成矩形的楼梯上下.在羌族地区,一般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及其他杂物,下层圈养牲畜,堆放杂草及沤粪.最初,羌族建筑碉房是为了防御,后来碉房逐渐形成羌族住房的普通形式.用极不规则的乱石建碉,不用石灰而只用粘土接缝,在堆砌技术上难度极大,但羌族人民可信手砌成笔直光滑,高达十余米的房墙,历经百年风雨和地震而不坍塌,这在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上是一种奇迹.

"克米尔" 维吾尔族窑洞式居室.新疆吐鲁番,托克逊一带,夏天气候非常炎热干燥,常年降雨量极少,这些地区的人民因地制宜,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窑洞居住.窑洞的顶上有的又建有拱形小楼,美其名曰:"克米尔建筑."天热难耐时,人们躲进窑洞.因窑洞墙半入地下,里面凉爽宜人.到了晚上,人们登楼聊天,凉风拂面,倍感惬意.

"新阿当" 独龙族古老的住房形式."新阿当"独龙语意为:"搭建在树上的房子."解放前,有的独龙人长期在大树上筑屋居住.一般选择高大结实的树木,砍去上端的树枝,利用藤条绑上竹篾或树枝作挡墙,上复茅草或树皮,以避风雨.下面用圆木凿槽,权作楼梯.树屋居地面较高者,需用几段圆木,分段架在树杈上.夜晚,撤去"楼梯",防止野兽侵袭.树端还可做了望哨,白天随时可注意四周动静,一旦发现土匪袭击,便全体下树隐匿.现在这种建筑已渐稀少.

神奇的北纬30度 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