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都有什么剧种?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
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
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地方大戏多演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问题的剧目,并不能否认它同样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剧目。而且随着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长,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剧目还在不断增加。而地方大戏在上演此类剧目时,也往往行当较全,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情节较为复杂,场面也较为庞大。
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是产生于清代。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
“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1956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一次河南地方戏的大展览、大检阅。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妍,一片繁荣。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二、河南的剧种是什么
你好,河南的剧种是豫剧。
豫剧(英文:Henan Opera[1][2]),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4]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也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戏曲”等。
三、河南曲剧的唱腔特点是什么?河南曲剧有多少调门?
豫剧是一种地方戏,又称豫剧、高台戏等。起源于河南汝州,分为大调和小调。小调优雅、优雅、活泼。豫剧是河南谷子戏杂曲与民间高跷歌舞的结合体,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因为曲调易学,用本地人的声音演唱,所以表演贴近生活,传播速度非常快。
豫剧唱腔极其丰富,有100多个分支。常用的有:阳调、扭丝、诗歌、切花、汉江、慢堆等。歌唱也有一定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快板、慢板和散板。在实际应用中,唱腔有其特殊的表现技巧。它可以根据内容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歌声,产生不同情感的不同演唱方法,阳调有十多种唱法,如一般阳调、哭阳调、乐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还有硬诗和软诗,大汉江和小汉江。这在其他歌剧中是罕见的,也是旋律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
豫剧伴奏乐器,主弦是曲胡(又称“吊弦”、“曲子弦”等)。起初,京剧的伴奏乐器只有曲子弦,后来又增加了四弦,即软弓、京胡、二胡、大胡、古筝、三弦、琵琶、笙、竹笛等管乐器。打击乐的使用是指曲剧进城后,在其他戏曲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新的戏曲和表演的需要,逐渐吸收了豫剧、粤剧和京剧的一些锣鼓思想。
豫剧有150多首曲子。它演唱简单自然,旋律柔和流畅,生活气息浓郁,善于叙事和情感。其中,【银扭丝】、【太平年】、【对子】等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汉江中】、【诗篇】等表现出悲恸哀伤的情绪,【阳调】等。根据情节和人物情绪的需要,可以自由组合几种不同音调的曲调和卡片。曲剧吸收了豫剧、京剧等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的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逐渐从家庭生活剧转向历史剧,从中小型剧转向大型剧,各行各业逐步完善。
四、豫剧有什么特点?
1.唱腔: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2.行当划分: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3.服饰: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4.妆容: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5.表演: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
6.乐器: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扩展资料: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三团,市级一、二、三团,县级一、二、三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
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
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 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豫剧
五、河南有什么戏剧?
一、豫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扩展资料
豫剧四大板式:
【二八】,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慢板】,也作【三眼】。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三眼板。
【流水】,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
【散板】,也作【非板】、【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越调主要流派:
【上路】,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
【下路】,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
【南边】,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调
六、我们国家河南省的地方剧是什么?
河南地方戏兴起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至今,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各种剧种达二十一多个。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名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是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发展成高台曲,出现了一大批戏班,演出的传统剧目200个左右,一般多以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儿女恋情为主要题材,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主要代表剧目有:〈胭脂〉、〈闫家滩〉、〈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等,主要名角有: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等。曲剧的现代戏代表剧目有〈酷情〉、〈李豁子〉、〈五福临门〉等,剧目以生、旦、丑为主,擅长唱功戏,其唱腔曲牌有150多个,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有[银扭丝]、[太平年]、[垛子]等,表现悲伤哀叹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昂愤慨情绪的有[阳调]等,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可将几种不同调门的曲牌组合,其唱腔朴实自然、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越调 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南部、东部,影响较大的演员有申凤梅、毛爱梅,各表演行当一般以唱取胜,表演质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越调传统剧目有500多个,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三请诸葛》等,新编的现代戏有《扒瓜园》、《卖箩筐》、《吵闹亲家》等。 越调原有的传统戏结构严阵以待格,唱词少,道白多,语句比较文雅深奥,唱调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演唱,根据说唱故事和小说新编的剧目,唱词多,道白少,通俗易懂。唱腔曲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口的说法,现代音乐唱腔一般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唱词多七字、十字格律。
其他剧种 河南流行的其他剧种有大平调、怀梆、怀调、宛梆、大弦戏、落腔、道情、坠剧、四平调等,这些剧种,音乐唱赋地方色彩,其演出活动各有自己的范围区域,深受当地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