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习俗的作文一春节

春节是一个充满红色的节日。它也是幸福与团圆的日子。春节最热闹的场面便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昭示着团圆。大家不论多忙,总在这天聚聚。

大家都围着大圆桌坐着,一个挨着一个,十分紧凑,因为人真的很多。外婆和阿姨在这天下午就开始忙碌起来:洗菜、折菜、洗鱼……过了一个小时,便开始煮。上菜的顺序,好像并没有规定,烧好了一样菜,就端上来。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海鲜也总是出现在饭桌上。妈妈说,像她们这里的人桌上没有海鲜就不叫吃一顿好饭了。桌子很大,菜也很多。坐在左边的人夹不到右边的菜,而坐在右边的人总是夹不到左边的菜。这时,旁边的人就帮忙夹一下。也不顾什么卫生不卫生的。大家吃吃喝喝,也不管什么礼节,吃得开心就好。男人归男人坐,女人归女人坐,小孩么,就归小孩坐。男人们大多喝酒,大家都在聊天,说到尽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真有股把酒言欢的感觉;女人有的小酌一杯,也不多喝,有的就喝些饮料。大家拉拉家常,谈些生活小事;小孩呢?大人不让喝酒,统统都喝饮料,偶尔像大人那样碰一下杯,然后相视一笑,感觉有趣极了。

吃团圆饭时,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气氛一直都会弥漫着。

二、江西九江的节日习俗

板龙灯

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祭窑神

祭“窑神”的习俗来自古代万历年间发生在瓷都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为给皇帝烧造青花大龙缸,瓷工日夜赶制,备受煎熬,随着期限的临近,龙缸迟迟未烧成功,此时一位名叫童宾的窑工不忍众瓷工再受鞭笞,愤而投身窑内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龙缸奇迹般地烧制成功,神宗皇帝据此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并立祠。后代窑工为纪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先辈,把童宾称为“窑神”,遇上窑上盛事都要祭拜这位“窑神”,祈求“窑神”保佑窑火兴旺,窑工生活富庶。

徽剧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目前,黄山市京徽剧团里仍保留部分徽剧剧目。

三、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江西?

【历史渊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虞集、揭傒斯、刘时中、吴澄、罗钦顺、解缙、魏良辅、汤显祖、宋应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骕、黄秋园、古龙、公刘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四、景德镇最大的景区,比如包含陶艺村,休闲娱乐等

景德镇宁封窑国际陶艺村---坐落于景德镇南大门206国道旁

依山而建的景德镇古窑场建筑风格,

分宁封子主题景观、景德镇陶瓷文化主题景观、古村落民俗景观、趣味体验景观四大板块。

1、宁封子主题景观:

景德镇以瓷著名,闻名世界。而瓷器是由陶器发展演变而来,陶器的发明则是陶祖——宁封子。所以打造以宁封命名的旅游景区,其目的就是讲解陶瓷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播陶瓷技艺。

突出宁封子主题景观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宁封子雕像、黄帝涿鹿之战雕像群、炎帝钻木取火雕塑,蚩尤山、龙窑、陶场、云龙坡、相思泉、烤鱼场、陶王庙、钟楼鼓楼、远古仙人洞等。

• 宁封子主雕像——设在南广场二级台阶前黄帝涿鹿之战群雕和炎帝钻木取火浮雕后面。

• 涿鹿之战雕像群——再现黄帝一举打败蚩尤的巨幅画卷。进入南广场。

• 炎帝钻木取火雕像——再现炎黄子孙先祖炎帝的历史人物场景。他发明刀耕火种和草药治病,传说中的炎帝不仅教会了宁封取火术,成就了宁封制陶,还把女儿嫁给了宁封。

• 蚩尤山——在作坊群的东南角假山,依山设置蚩尤的塑像,展示蚩尤实力,再现远古历史。

• 龙窑——宁封子发明的可以烧制大量陶器的,依山而建的,外形似龙的长窑。设在宁封子雕像后面。宁封子帮助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急流勇退,专注制陶术,培养了一大批制陶队伍,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大窑口及其制陶人员都流亡到景德镇,他们不仅带来了宁封子传授的制陶术,而且还带来了敬仰陶神宁封子的习俗。从而为景德镇陶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内容放进龙窑内的参观游览区以VR的高科技手段展现出来。

• 陶场——在龙窑西面场地,营造当年制陶场景,再现远古制陶艺术和历史,又是陶艺体验基地。

• 云龙坡——黄帝七上云龙坡,拜请宁封子下山,助其制陶,打败蚩尤的地方。所以这个坡需要陡峭一点,显示黄帝拜请宁封的决心和诚意。

• 相思泉——宁封子与其妻子感情深厚,宁封夫人识大体明事理,为宁封子帮助黄帝制陶默默地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相思泉是他们夫妻俩的感情泉爱情泉。

• 烤鱼场——宁封子发明陶器是从一次偶然的烤鱼中得到启发的,为了纪念宁封子发明陶器,景区在中轴线附近的水塘边建一个还原远古时代烤鱼的场景地带,让游客去体验。

• 陶王庙——景徳镇有座陶王庙,在如今的陶瓷弄这个地方,是窑工们供奉陶神的地方,每到重要节日,陶工们就要去陶王庙祭拜,祈求陶王保佑。文革时期受破四旧风潮来袭,陶王庙改为了陶瓷弄,陶王庙也被一把大火烧烬。如今宁封窑国际陶艺村把陶王庙予以异地兴建恢复,意在敬仰陶祖,弘扬陶神精神,将陶瓷文化世代传承。据记载,当时的陶王庙为三间式土库屋,坐北朝南,神龛中的陶王塑像面似桃花,略显微笑,一身文官装束,双手执笏,正襟盘坐。

• 钟楼鼓楼——陶王庙前面的钟楼和鼓楼,是景德镇历代窑工用来计时间的标准。这里面流传着许许多多历代窑工与窑老板利用“晨钟暮鼓”剥削窑工做斗争的动人故事。恢复钟楼鼓楼,选点敲撞,让游客去体验。

• 宁封书院——宁封制陶助黄帝成就帝业后急流勇退,回到窑口继续传授制陶术,记录了大量的陶器制作,艺术创作资料,集中在窑场,后人建立宁封书院纪念。宁封书院也成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的精神高地。

• 远古仙人洞——在停车场的北面,以一段巨型树干造型,做成一个远古仙人洞,寓意宁封当年居住的山洞,营造氛围,作为游客中心。

2、陶瓷文化景观

水车水碓、古作坊群、古坯坊、晒架堂、踩泥堂、晒坯场、八友堂、文昌阁、古戏台、一带一路博物馆、老房子、烟囱、匣砵、渣饼太平窑、窑结块、夯土墙、弄堂、窑砖路、松柴堆、柴窑等,展示景德镇厚重的制陶文化历史底蕴。

• 水车水碓——设立在景区入口的水塘西面。再现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的第一环,让游客观赏,拉开园区陶瓷文化景观序幕。

• 古作坊群——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入驻,古法复制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宫廷御瓷。

• 古坯坊——古法展示手工揉泥,拉坯,利坯等一系列工艺。

• 晒架堂——原汁原味展示景德镇历代窑工古法制瓷的智慧。

• 踩泥堂——古法制瓷工艺前期重要环节。

• 晒坯场——展示景德镇手工制瓷古法坯胎干燥场景。

• 八友堂——景德镇珠山八友艺术巅峰。

• 文昌阁——景德镇历代窑工望子成龙的愿望。文昌阁多建在市井中心地带或地势较高处,一般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攒尖顶,二、三层居多,每层皆有檐面,四、六、八角不一。一层多为砖墙,开窗设大门;二层以上为木墙或木栅栏,可凭栏远眺。文昌阁除祭祀功能,即祝愿文运兴盛,步步高升,还可以是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 古戏台——景德镇窑工节日盛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一带一路陶瓷博物馆——通过外销瓷的展示,弘扬景德镇历代影响世界的能力和欧洲交往的深度。

• 烟囱——展示景德镇窑业智慧。

• 匣砵——传统烧制工艺不可或缺的元素。

• 渣饼太平窑——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遗存记忆和陶瓷民俗文化传承。

• 窑结块——景德镇宋,元,明时期工艺、品类、烧成珍贵的活化石。

• 夯土墙——景德镇历代窑工贫困却及富智慧生活场景。

• 弄堂——古代景德镇窑工群居生活场景再现。

• 窑砖路——景德镇历代窑工制瓷和生活兼容的智慧。

• 松柴堆——景德镇历代窑工烧制原料的智慧美学。

• 柴窑——在园区的东南角,以景德镇特有的窑的造型,做出一个精神堡垒,也为景区打上显著标签。

3、依山而建的古村民俗景观

水塘、亲水桥板、水沟水溪、古树、古井、村口、果树、苔藓、麻石板路面、老房子、门楼、牌坊、亭、廊、匾额、楹联、晒秋、碾磨、马桩、巷道、排窗、吊脚阳台、天井、篱笆

• 水塘——景区水塘里鱼翔浅底、水塘旁水碓水车、水塘上木桥横贯

• 亲水桥板——是从景区的停车场路面延伸到水面,是景区的景观浮桥、水上水上步道、观景走廊等,游客在桥上观赏池中怒放的鲜花、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逗玩水中活蹦乱跳的鱼类、欣赏景区秀丽的山水风光等等。通常在浮动平台上铺设防腐木可以完成一个实用且美观的亲水平台。

• 水沟水溪——景区是依山而建,水沟和溪水是景区不可缺的动态景观,在景区的至高点设一个水箱,这个水箱需建成一个自然景观,水从这个自然景观中缓缓流出,在景区的各个路口两边建水沟,水沟是闭环的,水流至景区的最低处时,再用水泵抽到水箱中来。也就是水从何处来,又流到何处去。

• 古树——古树是名胜古迹的佳景,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

• 古井——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它大大减少了古代人们对江河的依赖性,为城邑的形式,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黄帝时期,宁封子部落依山而居,之前都是步行很多山路去山下的河边取水,生活和制陶都十分不便,之后黄帝请宁封子帮其制陶,也传授了宁封子凿井饮水之术。《周书》说"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凿井的历史相当悠久。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汤阴白营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水井,而且井较深,说明当时凿井技术已相当成熟,使用水井当有相当长的历史。

• 村口——景区古村落景观一角。

• 果树——景区果树林景观一角。

• 苔藓——景区自然景观一角。

• 麻石板路面——景区所有的人行道路都铺上麻石板,还原古村落原始风貌。

• 老房子——景区是低头看水,抬头揽貌,景区古建筑成群,门头、屋顶、门窗、房屋墙面都是古建筑风貌。

• 门楼——景区古村落景观一角

• 牌坊——是宁封窑景区的门面,也是宁封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既要复古,又要气派,让游客看见石牌坊就会有联想。

• 亭——景区古村落自然景观一角

• 廊——景区古村落自然景观一角

• 匾额——匾额是景区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有石刻匾额、木刻匾额、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匾额也可以做成景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 楹联——是古建楼堂店宅不可缺的文化内容,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

• 晒秋——是经典的农俗景观,晒秋人家是景区特色风貌。

• 碾磨——景区民俗文化一角。

• 马桩——栓马之用,为民间石雕品,为古建。

• 巷道——街道内比较狭小的通道,古时建筑常有。

• 排窗——

• 吊脚阳台——景区古建一角

• 天井——景区古建一角

• 篱笆——乡村栏栅景观

4、趣味体验景观

在免费的“玩”和“娱”上做足文章。

玩:

1)挑坯:分三种方式,挑架子,挑围子,挑篓子。设置在游客中心到村口的沿线。

2)推坯:推车运瓷器,设置在古街到古作坊群的沿线。

3)踩泥:陶泥是陶瓷生产中不可缺的一种原料,古时候做陶,都是通过人踩泥搅拌的,景区设置这个场景,让游客体验踩泥的那种感受,据说,踩泥还是一种足疗养生的好土方子。踩泥体验设置在古作坊群的古坯房。

4)作瓷器:自己动手作瓷器,坯上,瓷上,可做,可捏,可画设置在古作坊群动线内的每个档口。

5)水幕秋千:

6)古代射箭:

7)撞钟:设置在文昌阁广场东面。限制在每个整点的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内时撞,每次最多一边5人共10个人,每轮撞9次。

8)捶鼓:设置在陶王庙广场西面。限制在每个整点的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内,每次一人,捶10次。

9)服装,道具:黄帝,炎帝,宁封,蚩尤

娱:

小孩拉尿

陶壶流水

声控喷泉

龙窑观战

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