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现代化过程中 城市里如何保留传统文化?

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改善。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的积淀。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不少教训。1966年,许多城市园林和文物古迹被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放弃民族文化的取向,简单地认为学习和模仿西方就是现代化,导致城市建设“西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旧城改造与建设,许多城市“脱胎换骨”,但同时又再次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

二是把保持地方特色作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保护传统文化,既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当今时代,文化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生活品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文化力与文化生活品质本质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传统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深厚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我们应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优秀传统,倡导“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振奋民族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是把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既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能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应以生态文化为原则来引导空间布局和产业组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需求。全球城市发育的历史证明:一个城市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产业结构,就会导向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当城市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把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创意、娱乐、旅游、商贸、教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组团式分布,依托各种网络链,以绿化和生态功能地带进行环绕,形成紧凑型、智慧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二、保护文化遗产措施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1、落实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执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

3、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4、加大宣传。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三、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学生学习、社会文化走向具有引导作用。国家对传统文化应加大宣传,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者可以给予鼓励和实质性的支持。

2、从教育入手,让在校学生从小就能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通过对文化的继承,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让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发扬和光大,将会对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路、电视等,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各阶层人民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熟悉我国传统文化,让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变成每一个国民的自觉行为。

四、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保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

2、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拓宽渠道,增加投入,为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投入的多寡。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受到限制, 所以要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开源节流,首先要依靠民族地区的努力。各地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兴文化的思想,根据自己的情况,动脑筋,想办法,增加对民族地区文化的投入;

3、举办大型活动和设立文化艺术政府奖,推动文化工作创新,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集中反映了全国各地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大好形势,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艺战线的 精神面貌和巨大发展。

五、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建档保护、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影像保护。

1、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立档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其纳入到档案系统中,运用档案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施档案化的管理和保护,以使作为文化和记忆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关照和重视。

2、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3、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4、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热潮。

包括中国“昆曲”、“古琴”等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多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均已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

5、影像保护。

用影像记录下正在面对巨大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那些珍贵的手艺、艺术形式能够用影像保存下来。

但是这种影像的记录,不应当仅仅是监控摄像头式的拍摄,也不能如同拍摄剧情片那样,通过情节的设计、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编排、场景的构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具有观赏性,因此,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六、保护文化遗产措施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1、落实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执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

3、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4、加大宣传。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