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什么赋予了旅游陷阱一词新的含义呢?
每隔一段上班时间,人们都会选择远行旅游来犒劳自己。但在旅途中,总会有五花八门的旅游陷阱等着消费者,旅途的愉悦也就烟消云散。在《旅游法》的推行下,过去的免费报团、强制购物等陷阱虽已经得到控制,但仍有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避开《旅游法》,又出现了各种隐秘的消费陷阱。在此,消费保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面子式陷阱在外旅游,你可能会享受到免费咖啡、免费床垫等可以躺下休息的旅游点福利。当你享受了一系列的免费服务后,就会发现该购物商业场所的营业员向你推荐某些产品或有偿服务,碍于面子的你,只好消费,但往往一消费就是几百块。
连环套陷阱在外旅游,你往往会发现到达某个景点时,当地人会主动与你搭话,以景点装修不开放为由让你在门外站着,而后设法说服你去购物场所。出境旅游的时候,比较常见的是,会让你碰到中国人甚至老乡,利用老乡骗人。
住宿陷阱对于自由行的消费者来说,出行交通要特别注意安全。每逢从车站出来,极有可能遇到一些大妈举着住宿的牌子或是黑车,消费者要特别警惕。
导游服务态度旅游旺季时,不少景区人满为患,原先旅行社预定的客房、车辆难以得到落实。一些素质不高的导游就乘机躲起来,使你在旅途中倍受折腾。还有的导游会用各种不遵守集合时间、自行掉队等借口落下你,游客最终也无地说理。
遇上“黑社”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非法旅行社也开始增多。这种旅行社通常会找家报纸登份小广告,租个小办公楼,雇两三个人手,堂而皇之便做起了黑生意,让消费者无辜损失旅费而无法返还。
消费保温馨提示:旅游陷阱潜藏着各种风险,跟团游的消费者在报团前一定要仔细审阅合同条款,并把旅行社的行程路线以及交通工具、住宿及用餐标准、往返时间等承诺都写进合同中,以此明确双方的责任。面对不公平的合同,旅游者有权拒签或要求重新签订。确认旅途中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所用车辆若不合格、司机疲劳驾驶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导游也一定要持证上岗,选择正规的旅行社,对司机、车辆的资格要探究清楚。出发前,消费者一定要查看旅行社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
二、旅行到底算不算消费主义陷阱?
你好,不算。
旅游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增长见识,认识更多朋友。
我觉得如果单纯的认为旅游是去高消费场所,盲目去追求五星级酒店,贵宾级待遇。这样才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但这不是旅游的错。
出行可以飞机可以火车可以自驾可以骑行可以徒步,不是只有高消费。
没有见过海,不知道海的辽阔,爬上高山,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当你见过山川大海,你就不会拘泥于土丘洼地,见过星辰大海的人,又怎会甘于点点荧光。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多姿、世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不去见世间万物,品人生百态,如何能做到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冷观云卷云舒。
走吧,旅游去。
三、旅游购物的陷阱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行业在近几年大热。
人们如果不熟悉当地的话一般会选择跟团旅游,但是现在许多旅游团打着自由团的名号,却在到了之后强制购物等,不仅损害了游客的自由选择权,还毁了旅游的心情。
那么当导游强制购物时,游客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五条
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发生违反前两款规定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通常做法如下: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再次向大家普及,在旅游过程中遭遇强制消费,我们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要求旅行社为我们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
在导游进行强制消费时,游客自行取证,购买物品后(此时犯罪已经既遂),可联系出游人一起报警(影响人数众多,对认定社会影响恶劣有帮助),要求警察对导游的强迫交易行为进行立案侦查,最终人民法院将对此类导游予以刑事处罚。
当然导游强制消费与旅行团脱不了关系,所以我们在选择旅行团,与旅行团签合同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看“三证”,旅行社营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避免“黑旅社
第二看“三时”,出行时间、返回时间、路途时间,有些旅行社会在“几日游”上做手脚,比如第一天晚上出发,第二天早晨回来,出行乘坐便宜的交通工具,真正旅行的时间仅剩一点点。
第三看“三个数字”,餐饮标准是几人一桌、几桌几菜、几荤几素及菜品金额要约定清楚;而是酒店的星级要看清楚、几人间。三是费用的数额和包括的事项都看清楚。
四、如何理性规避三大旅游陷阱
而消费者也要跳出只求价格低、不顾旅行质量的误区,从多角度来衡量旅行社,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价格便宜而选择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的旅行社及旅行路线。 行程陷阱 许多旅行社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往往会采用减少游玩时间以及不合理的景点安排在行程上构造陷阱。比如一些深受游客喜爱的著名景点经常会被设计为自费项目或被缩短参观时间,而大量对消费者而言游览价值较低,但旅行社能获取高额返利的景点,反而摇身成了行程表中长时间逗留的主角;又比如部分旅行社往往仅提供重要景区的首道门票,由于大部分景区第一门票的含金量大多不高,其结果无疑是增加自费项目。游客在参团报名前,最好先通过网络或其他各类资料对拟赴景点进行一番基本的了解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旅行社的可选行程进行评估。 合同陷阱 某些信誉不良的旅行社往往会对合同做上一番手脚,将旅行社应承担的责任条款和义务简单化、模糊化,对自身的免责条款却一再强调、夸大。还有的旅行社故意不和游客签订合同,以未盖章的行程安排表来代替合同。更有甚者,只向参团者出具一张简单的手写收据,或仅靠部分传真上的简短描述来进行业务操作。由于旅游合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为有效的法律凭证,因此游客们在报团缴费时必须要求旅行社出具正式合同,并在合同中详细列出旅游行程与标准、双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办法等主要条款。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消费者应该将每天具体的行程、会游览哪些景点、游览时间有多长、是否包含购物场所、是否包含自费项目、住宿标准等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一一弄清,白纸黑字反映在合同中。(大河报)编辑:杨凤华
五、旅游消费陷阱有哪些?
刚高考完的小慧报了某旅行社的跟团游,在旅行的途中经历了导游安排购物,体验某少数名族“洞房”习俗,体验这项习俗时,导游没有通知他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后在到达某景点的时候明明景点票只要30,结果导游团队说给大家先垫付100,还不是通票,结果到了景点内其他项目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导游则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后到了景区内导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来一趟,配合教练唱双簧,比如某项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观,掏钱之前说可以在水下玩40分钟,结果小慧下水20分钟不到就被教练以氧气快用尽为由催上岸,小慧还没看到教练所说的特色景点。不愉快的小慧忍着怒气,继续旅游。
傍晚导游又给大家介绍来这里不买些特产,宝石,贝壳回去怎么对得起这次的旅游呢,然后给大家说这里的珠宝珊瑚贝壳比内陆要便宜很多,买到就是赚到,小慧在导游的带动下买了一串水晶手链,回家之后给朋友看,被珠宝设计的朋友告知这是假的,气愤的小慧找旅游公司理论。
那么这个案例当中导游给小慧下了多少消费陷阱?都触犯了什么法律?如何维权?
消费陷阱1:导游强制安排小慧进行购物
旅游中,购物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车上睡觉的时候被导游叫醒购买东西,或者是强制买东西,旅游购物不可以随便安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有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也就是说,对于非游客自愿的购物消费,安排购物是违法行为。
消费陷阱2:诱骗旅游者进行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其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因此,吃回扣是犯法的。
消费陷阱3:“特产、纪念品”为名兜售假货
外出旅游,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少游客上当受骗,满载而归的结果是假货。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导游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如果导游有以上的任意行为,旅行社应当承担责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游的小伙伴一下,一定要确保交易时与售货员作出的口头承诺都列明在发票上,买了货物后也要确认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货时不要被掉包了。
六、警惕国内旅游中的十大陷阱
国庆长假即将来临,许多人都预定了自己心仪的 旅游 目的地。在此提醒大家,一些 旅游 景区的消费往往大大高于正常消费水平,特别有些是针对游客的陷阱,让大家闹心。现在,专门为大家分析 旅游 中常见的十大陷阱,以免避免遭遇不愉快的经历。
1、山寨景区
山寨景区往往没有任何观赏价值,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宣传,配合黑导游、黑车司机拉客。这些景区呈现的诸如蜡像做的棺樽、兵俑、方尊,国外知名雕像的仿品等 历史 文物,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世界第X奇迹”、“山寨长城”、“山寨狮身人面像”、“XX遗址”等等。
2、伪特产、伪小吃
伪特产、伪小吃是 旅游 中最容易遇到的消费陷阱之一。很多 旅游 景区本地人基本都不去消费的,比如北京人不推荐南锣鼓巷,上海人不推荐城隍庙,厦门人不推荐鼓浪屿……在这些景区的商业街上,总有一些打着“正宗”“特产”“老字号”的门店,却卖着鱿鱼、烤翅等食物,让游客误以为是本地特产或小吃。景区周边卖特产的商圈中,茶叶、瓷器、土特产等都是常驻商品,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不建议在 旅游 区购买。想给亲朋好友带货的话,情愿打的到当地的购物中心。
3、假古董、假珠
到了景区,一定要当心,有些地方,只能动眼,不能动手。特别是在古董、珠宝的市场里,要格外的当心,你只要用手一拿,一些所谓的首饰、玉器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摔下来,几元、几十元的商品就会向你讹上几百上千元。
4、骑马照相
有些景区,提供骑马服务或者是骑某个动物照相,一定要问清楚价格。骑马容易下马难,有些景区说好1小时50元,一不小心超过了5分钟就算2小时,或者带你出去溜达一圈,没有2、3个小时回不来。有些景区说的骑动物拍照5元,结果是一张照片5元,手机一不小心多按几下几十元就没了。
5、认“老乡”
对于一些景区,总会有些购物区,特别是对于团队 旅游 ,这时候会有些老乡来充当导购。姑且不说这些“老乡”是否真老乡,即使是真老乡,那也是“老乡见老乡,坑你没商量”。即使是很多道行很深的游客,也栽在这一招上。
6、黄牛党、带路党
在有些景区外面,会有些带路党声称能不用购买门票绕过大门,或者低价销售假门票带你进入景区,这种行为首先是违法,其次你在景区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甚至许多景区内的景点最后也进不去,结果是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带路党打着免费的旗号,带你到一些小庙里烧高价香,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心情。
7、“民俗体验”
在有些古寨或者民俗风情村 旅游 时,会碰到一些相亲、婚嫁的民俗体验。一定要在正规景区,并且明确知道价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参与自己喜欢的民俗活动,千万不要相信那种免费的民俗体验。比如有的景区不到五分钟就到了送入洞房的阶段,这时:主婚人说:我们当地的习俗就是,姑娘给你带了幸运符就表示姑娘看上你了,如果同意这门亲事就入洞房,然后就会跟你要嫁妆钱!这种严格来说算是半胁迫的强抢了,在那种氛围下,不给钱就用当地习俗对你进行恐吓,说你不尊重当地习俗,也不说多少钱,反正给少了人就说你看不起人巴拉巴拉的!直到双方满意了你才能走出这个洞房。而所谓的民俗婚嫁体验就是你来演冤大头的新郎,牵牵小手就要花掉百来块的“彩礼”,还要装作很尊重当地习俗的样子!
8、景区高人
有些景区会有道士、和尚、相师、神医等“奇人异士”,通常他们都会摆摊、偶遇或卖灵丹妙药。请记住,我们要相信科学,不会有什么上天入地、未卜先知,也不会有什么灵丹妙药、神鬼山精,他们的招式或者说辞都是有迹可寻的,听听看看 娱乐 一下就好了,别太沉迷。
9、天价菜单
很多著名景点都有这样的陷阱,比如有名的青岛大虾,以及三亚活鱼。还有的是阴阳菜单,点菜与结算分别是不同的菜单。要避免这种陷阱,最好在点菜时拍下所用的菜单,留一份保底。还有的是注意菜单上的小字,比如有的单价后面是 “XX元/例”、“XX元/位” 等等,一不当心就会着道,最后还没有地方说理。
10、拉客住宿
关于我们的住宿问题,如果是跟团游的话,一般不用太担心,因为都是安排好的。如果是自由行的话,最好是选择一些连锁快捷酒店,因为现在网站上都可以预订房间,一定要提前预定好房间,防止到时候订不到房间。对于一些当地人拉客的旅馆,打着低价、很近的幌子。这种的小旅馆,大多在普通的胡同社区,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这种旅馆的住宿条件很差,最主要是看上去不卫生,还不一定安全。有些还会打着提供“特殊服务”的幌子,然后一不小心就是落入陷阱。
如果在旅途中真正遇到了陷阱怎么办呢?
首先要留下发票或消费凭证,拨打12315投诉。如果遭遇暴力强制消费,则应以人身安全为先,脱身后第一时间去工商、公安等部门投诉,报警备案。保留证据很重要,照片、录像录音也是证据的一部分。其次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当遭遇陷阱,提供证据给主流媒体曝光,也是方法之一。
总之,出门在外一定要擦亮双眼,千万别被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益所诱惑,不要偷懒图一时省力,从而落进这些陷阱。
对于 旅游 中的这些巨 “坑” ,大家还有哪些遭遇呢?希望大家多多讨论,也为将要 旅游 的朋友出谋划策,避免再遭遇到相同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