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的习俗有哪些?

福建各地人过年的十大习俗:

1、福州人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利。在祭灶、供供时时一般会贴上一小张红纸。

2、过年时,福州家庭都会备足桔子,以示“福”“吉”。福州人特喜欢一种颜色鲜红的桔子,叫“福桔”,尽管他有些酸。客人来了首先端上桔子和瓜子,大人们对来拜年的小孩除了送压岁钱外,还会加给两个桔子。

3、在福州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4、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5、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6、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

7、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平潭、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他们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8、老福州人还有送灯习俗,“送灯”得说“送丁”,因为福州方言灯与丁谐音。因此福州素有元宵送灯的习俗,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灯和花面罩也是福州人一个重要习俗。

9、闽北、闽东过年必做黄粿,这是一种用粳米蒸炊、打细后做成的糕点。当地人在祭祀、供供时必备的。

10、莆田人新年初二不出门见客人。他们除了大年三十过年,正月初四也过的非常大。

二、福建有什么地方习俗?

1、在福建晋江,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烹蒸一锅番薯芋头,供全家人食用。据民间传说,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讨世间事物时,土地公主张天下人人丰衣足食。

土地婆却说:如果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将来女要出嫁,谁来替她抬轿子。土地婆主张天下富的富上天,穷的穷寸铁。土地公认为这样做太过份,民以食为天,就赐给穷人番薯芋头抵半年粮。人们感谢土地公的恩德,逢年过节都要用番薯芋头祭祀他。

2、福建人还喜于水上赏月 。泉州人于此夕荡舟笋江。厦门也有驾舟于鹭江中流赏月之俗。福州闽江更是中秋观灯赏月的泛舟之处。万寿桥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赏月、“盘诗”。

3、福建厦门人除了吃月饼外, 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踞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

4、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5、在福建,塔与中秋节关系密切,不亚于闽南一带的“博饼”风俗。 福州地区有砌塔、烧塔、排塔;闽南的泉州、厦门、龙海一带有造塔、烧“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烧塔。福清的点塔灯则名闻遐迩。

根据民间传说,“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汉人燃塔为号杀“鞑子”的故事。 福州旧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节买一座泥塑或陶烧的塔,连同月饼等,送给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为图吉利),称“送塔”。

殷富人家更为讲究,厅堂上除摆列各种泥塑的偶像外,还摆设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华,因此又有“排鳌山”之称。入夜,垌内与坪架上点燃五彩小蜡烛,璀璨夺目,喜气满堂。福清则是点塔灯的塔,位于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点一次。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福建中秋节的习俗:烧塔 拜月

三、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相邻。一个城市、民族的文化发展,总离不开民间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慢慢形成的。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福建文化 吧!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着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四、福建有什么习俗

古语“寒夜客来茶当酒”,福建人是客一进门即泡茶。福建人喜欢喝乌龙茶,在福建最负盛名

的是安溪茶。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五、福建民俗有哪些?

1、湄州岛妈祖节,妈祖生于公元960年,传说妈祖经常显灵保护船只,拯救海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被奉为海神的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

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2、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是中国春季惟一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也是中国惟一在海岸风光赛道上进行的马拉松,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中国的南北两大马拉松赛事。

3、在闽南一些地方,为亲友的婚礼赠送礼物时,钟表、扇、伞、手巾、镜子、刀子和绿色帽子等均属忌讳之列。钟与终、表与婊同音自然使人有不吉利之感。

扇虽与善同音,但只用于夏天,一到秋凉天即被抛之不用,有绝情之意,故不受欢迎镜子容易破,不破也会照出人的真面目,有叫人现丑之意,故属忌讳之物。

刀子易伤人,且有“一刀两断”的成语,用于送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故多忌讳。手巾送人是丧家用以答谢吊丧者的回敬品,用于婚礼或其他场合,均不受欢迎。男人着绿帽向被认为妻子不贞的代词,以绿帽为礼物被看成带有侮辱性,向为忌讳。

4、福建自古农历四月至九月结婚是忌讳的,谚语谓“四月死日,五月差误,六月娶半年某(妻),七月娶鬼某,八月娶土地婆,九月娶狗头重,死某又死成(夫)”。

其实四月到九月忌婚是有原因的,四月、五月正逢农忙季节,且气候变化大,结婚办喜事,既影响农事,又对健康不利,旦四与死同音,给人不吉利之感。

六月、七月正是大热天,农历七月又是鬼节(普渡),人们也以为不吉利。八月、九月为收成季节,有许多事要做,亦不宜把精力花在办婚事方面,且九月霜降,霜与丧谐音亦谓不吉利。凡此种种,四至九月结婚被看成是犯忌的。

5、婚姻方面的忌讳,首先是男女同姓、仇姓和相差三、六岁等。同姓不婚旨在防止血缘太近,影响后代。古代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繁”的说法,自有科学根据。

仇姓不婚的起因在防止宗族械斗时有人“通敌”、“资敌”。夫妇年龄三岁和六岁向被称为犯偏冲和正冲之嫌,起因可能与所谓“一箭伤人则三岁残,二箭伤人则六岁亡”的说法有关,久沿成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