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想了解一下芒市的情况,了解一下芒市人的生活状况,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芒市属于一个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名族居多,在我们这汉族反而成了“少数名族”,芒市还有勐巴娜西珍奇园、三仙洞、树包塔等景观小吃就多了、牛肉干、撒苤,傣家“毫甩”、泼水粑粑、干腌菜等《。孔雀公主》、《勐垅沙》、《带手铐的旅客》、《太阳滴血》》、《边寨烽火》、《西游记》、《金凤花开》、《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电影电视都在德宏拍摄过,由于资源丰富,饿不死,不像其他城市到处奔波,芒市人生活都处于很安逸的状态。芒市人很热情。
二、在德宏州芒市有哪些旅游景点?
芒市是德宏州首府泸西市的一个镇,是去瑞丽或畹町参加边贸活动和到缅甸作边境出国游的必经之地。景点:德宏佛光寺、德宏民族风情游览区、德宏户撒皇阁寺等。
三、云南芒市怎么样,好玩吗?缅甸人多还是云南人多,即将去芒市生活,想先了解一下
芒市又称潞西,是云南西陲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芒市素有“黎明之城”的美誉,说的是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这里时,雄鸡啼鸣,晨曦就要普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为它取名“勐焕”(黎明的城市)。
芒市坝子宽阔平坦,坝子四周竹海茫茫,这里河渠纵横,湖泊如镜,村落繁星点点,佛寺林立,景中有景,俨然是一幅南国画卷。芒市大街两侧满是高大的热带树木,最多的是油棕,躯体上密布巨大鳞片,边缘多倒刺,枝叶如冠,好像一个个挂盔带甲的剽悍武士。而酒瓶棕却要妩媚得多,颇似傣家女人的裙摆,叶态婆娑,婀娜多姿。
芒市是瓜果之乡,据说芒市也是因为芒果而得名。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有芒市街边小摊上的美味小吃,充满了热带边疆特色。一是擦粉:用铁篦子在白色的豌豆粉上来回抓,细细软软的豌豆粉丝被抓下来放到碗里,浇上翠绿色的水腌菜汁水,撒上盐、味精、辣椒面,酸中回甜,消暑又解馋;二是柠檬水:将新鲜柠檬放在木模子里压出汁水,放上冰块和一点糖稀,口味酸甜冰爽。
在街上走得渴了热了,便坐下来要一杯,感觉棒极了。当然,最好吃的还是泡鲁达。透明的杯子里,有焦焦的面包小片,面包片上是新鲜的椰丝,底下是漂着冰块的乳白色的饮料,里面有西米露、炼乳,香甜扑鼻,我在芒市两天里一共喝了三大杯。其它还有泼水粑粑、苏子粑粑、羊奶果、凉卷粉、木瓜水、米凉虾等等美味,听着都让人流口水。
树包塔是芒市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佛塔是实心的砖塔,树为菩提树,塔身被树根缠绕包裹,张开的树枝丫就像一把巨伞覆盖塔顶。一眼看去,树包塔,塔包树,树塔浑然一体,景象确实壮观。在夕阳温和的斜射光线映照下,塔身金光熠熠,银辉烨烨。
我们仰望,惊叹着,眼前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棵树?塔中有树,树中生塔。塔身若金刚,威严肃穆;菩提树则一柱擎天,古铜色,显出倔强的神态,紧紧裹住塔身。树壁宽而长,如飞瀑坠地,让那塔沐浴其间,塔基处,根须流入塔中,隐匿不见。据说这里原本有塔无树,当一粒菩提树种子被风带进塔缝,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渐渐便有了这奇观。塔孕育了树,树护卫着塔,这是一种典型的傣族式智慧。
勐巴娜西珍奇园是芒市城内最重要的景点。在园中,我发现了长着牛肚子果的大树。树不算很高,漆黑的树干上长满了油绿的椭圆形叶片,外形并没什么特别。牛肚子果五六个一丛地挂在树上,看上去就是沉甸甸的一大堆。其中大的果子足有20斤重,比成年人的头还大,我头天在街上买的那个与之比起来只能算是小朋友了。旁边的林子里还有挂满枝头的大芒果,原来芒果树也长着很普通的狭长形状树叶,并非我想象中的大叶状植物。
再往前走,就到了珍藏馆。这里陈列着大量树化玉标本,一大段粗粗的树干,外形和纹理明明是树,然而它却早已变成通体半透明的美丽玉石。这些树化玉已经有长达5000万年、一亿年甚至二亿年之久的历史,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满满一屋子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水石、石胆、玉石、翡翠,真是美不胜收,着实令我大开了眼界。
珍奇园的范围极大,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将园林、水池、森林和山地等各种地貌结合成一体。
在山下远远望见山顶上正在建造一座缅甸建筑风格的巨大佛塔,听说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小乘佛教最高的佛塔。园内的树木看起来都是年代久远,长得盘根错节,非同寻常。
据说这里有四个全国之最:百年古树数量之多(500余株)、规格之大为全国之最;树化石、树化玉的数量和精品之多(1000余吨)、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世界罕见;大型根雕数量之多、形状之奇、规格之大为全国之最;大(古)树移植数量之多(500余株)、成活率之高(96%)为全国之最,创下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纪录。
美丽神奇的勐巴娜西,那原汁原味的傣家风情,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美味无比的风味小吃,都让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四、云南有哪些特色小吃
1、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省滇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该菜品起源于蒙自地区,是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
2、豌豆凉粉
豌豆凉粉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点,主要材料有豌豆淀粉、绿豆淀粉等,辅料有盐、葱姜水、蒜泥、醋、酱油、盐、糖、辣椒油、花椒面等,属于川菜系,云南和贵州也经常食用。
3、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是云南昆明的传统风味小吃,是由低筋精白面粉、熟猪油、熟云腿、蜂肉丁、冬菇末等制成。破酥包子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4、烧饵块
烧饵块,是中国云南省传统的民俗小吃之一,以大米作为主要原料,其做法是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馅即可,做法与糍粑相同。
5、大理乳扇
乳扇是云南省的特产,为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当地少数民族利用剩余的牛奶制成。由于美味可口,不但是当地人们喜爱的小吃,也是宴席中的名点。
6、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点之一是色、香、味俱佳。丽江第二个特点是不易变质变味。丽江粑粑金黄酥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闻名滇西一带,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之称。
五、傣族特色
傣族的特色.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
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的特色?
傣族的特色服饰 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饮食特色
傣族人居住在江河之畔,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
傣民以农业为主,以糯米为主食,山珍野味乃至一些小动物及鱼、虾、猪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原料。因为常在野外就餐,故惯于用手捏饭团吃。与之配合的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在野外升火烤制。
烹调方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影响较深,擅用煮、烘、烤、腌、拌、舂、烧、炖等。
常用的原料除鱼、牛、猪肉、鸡、螺、蔬菜外,颇具物色的原料是青苔、蚂蚁、酸笋、火雀、狗肉蜂蛹、牛屎虫蛋、竹蛆、大蛐蛐、
竹虫、田鳖、花蜘蛛、棕色蛆等。傣民嗜酒、喜嚼槟榔。
傣族的民族节日有泼水节、中秋节、春节、正月初七洗澡节等。春节要过五六天,最后一天傣语叫“温嫩”,下午全村要团圆聚餐。
傣族的特色菜点有牛撒撒、什锦、鱼剁参、酸肉、螃蟹喃咪、香芭茅草烧鸡、刺猬酸肉、酸笋焖鸡、田鸡干巴、青苔松、三味蚂蚁蛋、香竹饭、油炸麻脆、象耳粑粑等等。
傣族有什么特色?
傣族的特色: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建筑
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5.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6.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扩展资料: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参考资料:傣族--搜狗百科
傣族文化以及特色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
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
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
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
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
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
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
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
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
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
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
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
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
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
《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
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 *** 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
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 *** 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
傣族特点
宗教: 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 服饰: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
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傣族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还可以消暑解热;吃甜,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
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特色风味食物有:花类、虫类、各种山茅野菜。
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
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语言文字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
丧葬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扩展资料: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六、云南瑞丽、芒市的介绍
从昆明乘飞机西行50分钟,便抵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潞西市,换乘汽车沿滇缅公路行80多公里,可分别抵达中国西南边境瑞丽市和畹町。
瑞丽,傣语叫勐卯,意思是“雾茫茫笼罩的翠绿地方”。它三面与缅甸接壤,瑞丽江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玉带,陇川江又像一条金色的缎带,从东西两面缠着翡翠般的瑞丽坝,更增添了它风姿的秀美。
瑞丽,本来就含有吉祥美丽的意思。一进入瑞丽市所在的瑞丽坝子,很容易就会领略出这名字的情画意来。瑞丽坝子在群山的环抱中, 开阔而平坦,辽阔田野间处处是热带果林和凤尾竹掩映着的傣家竹楼,坡地上的橡胶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瑞丽江波光粼粼,渡口船来筏往,把两岸的风物人情融合成一种难以言说的异国情调 。
瑞丽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0%以上,是德宏州内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市,主要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每个民族都 有自己独特的风情,特别是傣族更是无处不在,成为美景中的绝好点缀。
不过,稍为留意就会发现这里的傣族与西双版纳的傣族不尽相同,例如瑞丽的傣族妇女喜欢在脸上涂上一种金色的面霜,即是装饰又可防晒,这打扮和缅甸那边的习惯一样,显示了边境生活文化的交流与融和。
中外商贾云集的边贸商城
在田园化、诗画般 的瑞丽霸,竟有一座商业颇为发达的城市?初到瑞丽的人都会不期然感到惊异。
瑞丽虽然城市不大,连郊区农村也不足10万人,却有林立的商贸大厦、星级酒店,商场货摊琳琅满目;日间熙熙攘攘,晚上夜市灯火辉煌。最突出的是在市西北角的边贸街珠宝市场,这里占地32,000方米,设有铺面千余个,汇集了中外百货、土特名产和柚木雕刻等工艺品,占铺面最多生意的是珠宝玉石--因为瑞丽邻近缅甸玉和宝石的产地,玉器珠宝自然成为最有份量的商品。在这里,中外商贾云集,除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人以外,还有不少缅甸人、孟加拉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傣语,普通话、缅语等 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许多缅甸人已成为长居瑞丽的座商,铺面摆满了珠宝玉石成品和一堆堆未经琢磨或只切割开一角的毛玉。来搜购毛玉的商人全凭眼光和运气,如果毛玉中含有上乘的翡翠便 可大发其财,但那花花绿绿的钞票也可能只换来废石一堆。来瑞丽旅游的人,几乎都会为美玉而大破锦囊,但我早有预谋,要到缅甸去才选购玉石,所以一咬牙就忍住了。
除了市内的珠宝市场外,在市东南4公里的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有一条中缅街,中国与缅甸只是一街之隔,因此也形成了繁盛的边贸集市,人们把这条街道称为“西南的沙头角”(注-“沙头角”是广东省深圳与香港东北边境之间的一个村镇,两地以一街为界,隔开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两地居民可互相往来
姐勒金塔闻名东南亚
在南渡缅甸的跨国游之前,我们尽情地游览了瑞丽。瑞丽主要景点,几乎都在320国道沿线,交通十分方便。
在瑞丽霸子上,探访傣族风情和拜访佛寺往往是不可分的旅程。经验告诉我,只要看见有大片竹林的地方,就有一定有村寨;每个傣家的村寨一定有雄伟的奘房(傣族称佛寺为奘房)或者金碧辉煌的佛塔。最著名的佛寺是喊隆奘房和大等喊奘房,同样,喊隆和大等喊也是最有名的大寨子,被誉为农庄式的天然公园。“奘房”即通常所说的寺庙,是佛教徒出家修行的地方,也是佛爷传经布道的场所。喊萨奘房建于傣族村寨之中,它是一座凤竹环绕、榕树垂须、别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傣家建筑之精华,是全瑞丽等级最高的奘房;大等喊奘房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建筑形式有如古代傣式宫殿,因此,著名的电影《孔雀公主》还把这里作为“孔雀公主”的拍摄点呢。 在瑞丽的芸芸佛塔之中,最有名的是姐勒金塔,它是德宏州佛塔之冠,而且是东南亚著名的佛塔之一,据说与缅甸曼德勒佛塔齐名。这座华丽的佛塔位于市区以东7公里的姐勒村。塔群中心是高40米主塔,四周围绕着小塔16座;塔身金光灿灿,塔冠装饰着宝伞,风标和银铃,在微风中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
姐勒金塔的历史久远,现已难以考证其创建年代。史籍记载,在速塔共玛腊王子统治时代,这里发现有熊、麻雀、鸭、牛等7种骨头,正切合传说佛祖转世轮回550次,当轮回为该等动物时,是在姐勒生息;因而王子命建此塔,称为金熊塔。金塔曾经多次重建,可考的一次早期的重建是在佛历2,300年(公元175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了。
瑞丽市地处云南省西部,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的新兴城市,它东连畹町市、潞西县,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毗邻.
瑞丽江流域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瑞丽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召武定墓、广贺罕古都遗址等大量文物古迹,民族文化的内涵深邃幽远,亚热带雨林风光神韵天然,旅游淘宝和珠宝购物得天独厚,地热资源储量充沛。旅游项目有: 国门畹町桥、天涯地角——姐告、中缅共饮一江水——弄岛、畹町生态园、迎客榕——芒令“独树成林”、瑞丽江漂江游、东南亚名塔——瑞丽金塔、大等喊傣家农村公园、瑞丽东南亚、南亚风情园、姐告边境贸易区、中缅街、瑞丽市的扎朵瀑布、景颇族“目脑纵歌”场、一院两国、“一寨两国”银井、姐东崃榕树王、小乘佛教文化旅游区——喊沙、原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游览区、宝石寺庙——雷奘相。
我自己的感觉是先到昆明后,坐飞机到潞西就可以了,
然后参加团队或是散客都没有问题,六七月去最好,水果特别多,雨季不干燥,
不过要记着带伞,或是要去森林的话穿透明的贴身雨衣也可以,
衣服越薄越好,不过外衣还是要带,带蚊虫叮咬的万金油,花露水,
不过这些东西当地也都能买到!
芒市又称潞西,相传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这里时,天蒙蒙亮,雄鸡啼鸣,晨曦就要普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为它取名“勐焕”意思是“黎明的城市”。
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勐巴娜西古城
芒市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是一个傣族先民部落,得天独厚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林水资源,加上人们的勤耕苦作,整个部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山美水美,姑娘漂亮,人杰地灵,没有欺诈,成为声振四方的“部落勐”(部落国),被称为“勐巴娜西”(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芒市与内地和国外的交往逐步扩大,近一知年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的传入,又使这里的原始宗教步入了现代宗教的文明。千年滴水终成金,中外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凝结,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经书百卷,创造了遍布城内城外的宗教文化建筑群。“芒市”这个名称至今已有一知多年历史,唐、宋、元、明、清五朝都以芒市(施)为今潞西及周边的行政区划地域名称,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才改称潞西,设潞西政治局于勐戛,民国三十八年(1949)又迁芒市设潞西县。解放以后,人们仍按习惯称潞西为芒市,故很多人到了芒市不知道潞西。
芒市坝区原住居民主要是傣族,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水的民族,男子平和、和善,女子温柔勤劳,信奉佛教。山区居民以景颇族为主,这是古代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民族,勇敢奔放、热情豪爽。历朝历代不断有内地民族、中原居民因戍边固国、战乱避世等原因,不断迁徙而来。解放后,大批高素质的南下干部组成民族工作队,久居芒市帮助教育、指导生产,开化风气。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商人云集芒市,掘金商贸,并以此为家,乐而不返。也因此,形成了芒市包容的文明,开放的胸怀,多彩的生活。
在芒市,既有傣族的传统如水生活方式,泼水节欢快、赶摆热闹、猎哨多情;也有景颇族的豪迈气概,目瑙纵歌万人通宵舞,男刀女扇、长枪筒帕,气概非凡,不但是吉尼斯记录的人数最多之舞,也是以舞叙事、以舞溯祖的独特文化。仅说民族节日,农历正月是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傈僳族的阔时节,公历三月是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四月是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七月是建州纪念日。加上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全国统一节假日,几乎每月有节,月月高兴。
芒市本地民族各有传统食物、味道,傣族饮食酸凉爽口、景颇族辛辣多味。其次是各地口味在芒市交融杂合,变化出新,融入当地。所以,芒市食物味道多变,酸甜苦辣各有主食、各有变化;味觉层次分明,深浅浓淡各有味道、各有回味。饭桌上,几乎每菜配一蘸水。可蘸,别有味道;不蘸,不减其味。早餐,最普通的小店,饵丝、米线种类繁多,米线就有粗、较粗、细等,饵丝更有七、八种之多。汤有牛、猪、鸡备选,“冒子”有各种做法、各种风味的各类肉类。佐料摆满一桌子,鲜柠檬、涮涮辣、小米辣、甜酱油、各类泡菜,等等,各取所需各自选配。同一碗早餐,主料、汤、“冒子”组合不同,味道各异,再加佐料调配,口味变化多端,口福不尽。
傣语称“广母姐列”,是芒市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塔高十余米,树高数十米,佛塔是实心的砖塔,树为菩提树。塔顶着树,树包着塔,顶上枝叶葱茏,脚下佛塔生辉。塔身若金刚,威严肃穆,树则一柱擎天,紧紧裹住塔身。树塔浑然一体。在塔下仰望,不禁让人惊叹:眼前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棵树?据说这里原本有塔无树,当一粒菩提树种子被风带进塔缝,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渐渐便有了这奇观。塔孕育了树,树护卫着塔,这是一种典型的傣族式智慧。
潞西傣族、德昂族信奉小乘佛教,因而奘寺众多,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奘寺,且大多奘房相邻,辉映成趣,也有塔寺分离,独放异彩。在潞西市芒市镇正南路中段,有一座苍劲古朴的寺庙建筑群落,它与众多的小乘佛教“奘寺”风格迥异,又与内地汉族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一般的傣族小乘佛教“奘房”(佛寺)大抵为方形独间干栏式木结构,菩提寺却在主房两侧各增一偏厦,犹如两翼紧衔主房,形成三个独立而又相连相通的佛殿。而一般的汉族大乘佛教佛寺大抵为四合院式。菩提寺正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前下方的两菩萨也不是普贤和文殊,左边一尊头戴金盔,右手执笔左手执薄,名叫“威士众”,意为司善恶之神;右边一尊赤着双脚,脚边摆着水罐,手理长发作滴水状,名叫“南娃宋特妮”,意为土地之神,这又是内地大乘佛教所没有的。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芒市勇罕街南段东侧,是国家A A A A级风景区。据说这里有四个全国之最:百年古树数量之多(500余株)、规格之大为全国之最;树化石、树化玉的数量和精品之多(1000余吨);大(古)树移植数量之多(500余株)、成活率之高(96%)为全国之最。
珍藏馆内陈列着大量树化玉标本,一大段粗粗的树干,外形和纹理明明是树,然而它却早已变成通体半透明的美丽玉石。这些树化玉已经有长达5000万年、一亿年甚至二亿年之久的历史,满满一屋子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水石、石胆、玉石、翡翠,美不胜收。
风平佛塔
德宏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多建缅寺与佛塔,在芒市地区,最有名的是位于芒市西约6公里的风平乡耸立的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塔,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风平佛塔,当地傣族称为“广姆”。
风平佛塔是德宏州的名胜古迹之一。高大雄伟,造型玲珑华丽,错落有致,巧夺天工,建筑构思新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该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风平佛塔有东塔和西塔两座。乾隆六年(1741),芒市傣族土司请来一位长老,主持建筑东塔。傣语称西塔为“广姆刚勐”,意为芒市坝的中心塔。该塔1805年曾遭受地震损坏,但得到了及时的修复,1966年又被毁。1986年重建了现在这座佛塔。
重建的风平佛塔,主塔高23米,四周环列小塔28座,犹如众星捧月,拱卫于母塔四周,构成挺拔雄奇的主塔体,它造型复杂、严谨、气势雄伟,主塔和子塔尖部稍下有玲珑剔透的金色宝伞,伞沿系有银玲,随风摇曳,叮咚作响,悦耳动听。
每当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情景更为壮观,闪闪发光的金塔,耀人眼目。
风平佛塔还是傣族群众娱乐活动的中心。凡是傣家的盛大民族节日,风平乡的傣族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广姆摆”,人们敲起芒锣象脚鼓,跳起“嘎秧舞”,欢庆丰收。熙熙攘攘的佛塔周围,人山人海,人们往往要跳几个通宵,犹余兴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