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成语典故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七情六欲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欲望,代指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扩展资料:
老年人对七情六欲理解:
老年人对“七情六欲”却有自己的总结,七情就是:爱情—老年伴侣更需要尊重差异,互谅互爱,有分有合,允许独处,亲情—尊老爱幼,互往互助。
友情—人生难得一知己,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常喜—调整心态,永做乐天派,节哀—哀伤心肺,遇伤心事切莫过悲,嫉恶—分清是非,嫉恶如仇,制怒—怒作肝脑,遇事冷处理。
七情六欲分别是哪七情哪六欲呢?
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七情六欲都是源自于人最本能产生的情绪,七情是最为基础的情感差别不大,但是六欲还是《吕氏春秋》的解释最为贴切,欲望也被是为人类原始的本能,佛教的六欲的解释是基于宗教教义,《吕氏春秋》对六欲的解释则是基于人原始的欲望。
扩展资料:
现代人,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对“七情六欲”却有自己的总结,七情就是:爱情—老年伴侣更需要尊重差异,互谅互爱,有分有合,允许独处,亲情—尊老爱幼,互往互助。
友情—人生难得一知己,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常喜—调整心态,永做乐天派,节哀—哀伤心肺,遇伤心事切莫过悲,嫉恶—分清是非,嫉恶如仇,制怒—怒作肝脑,遇事冷处理。
六欲:食—营养均衡,清淡为主,睡—早睡早起,质量第一,业—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玩—控制总量,重在童心,其乐融融,利—忌贪,性—适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指什么
《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情六欲指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中医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但对应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种)。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佛教中的说法与《礼记》中的说法基本一致。佛教中的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