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韬是哪六个?
1、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2、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3、 龙韬:论军事组织;
4、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5、 豹韬:论战术;
6、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以周武王设问、姜太公答之,来探讨各种古代军政议题。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 ,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 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韬
二、六韬作者是谁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军事知识篇。
三、“六韬”是哪六韬啊?是哪个朝代,谁写的?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四、六韬是哪六个
《六韬》是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五、《六韬》兵书究竟撰写于哪个朝代?
《六韬》由于原书作者姓氏失传,对于它是不是一部先秦兵书乃至具体成书时间也就引起了后人的种种猜测。自北宋何去非首先提出对《六韬》怀疑之后,南宋叶适遂判其为伪书。此后,宋明以来的学者群起而应之,南宋的黄震,明代的宋濂、胡应麟、焦肱、张萱,清代的姚际恒、姚鼐,近代的梁启超,现代的黄云眉等均断定《六韬》为伪书。究竟伪在何时,也有不同意见:
一为周末说,“《六韬》言骑战,其书当出于周末”;
二为楚汉说,“今所传《六韬》、《三略》,乃楚汉间好事者所补”;
三为汉以后说,《六韬》为“汉以后人伪撰”;
四为魏晋说,“考《汉志》有《六搜》,初不云出太公,盖其书亡于东京之末,魏晋下谈兵之士,掇拾剩余为此,即《隋志》《六韬》也”。
70年代初分别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和河北定县汉墓南北两地出土了竹简本《六韬》和《太公》。据专家们考证,这两座汉墓的埋葬时间,前者至迟在汉文帝即位之前(前179年),亦可能在秦楚之际(前209~前203);后者断为汉宣帝王凤三年(前55)。很显然,简书书写年代应在埋葬之先,而成书年代又必定在书写年代之前;既然埋葬年代为汉初或秦汉之际,那么上述所谓秦汉以后伪撰的说法不攻自破,《六韬》为先秦兵书便确定无疑了。具体成书于先秦的哪个时期,这是汉简所没有解决的。近年发表了一些考据文章,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春秋说,认为《六韬》“著作的时代大抵在社会变革的春秋时代”;一是战国说。比较看来,战国说较合情理,其理由是:
(1)《六韬》开始杂取儒、道、法、墨等家的思想,这种各家思想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的趋势,只能发生在战国以后,不可能在春秋之前。
(2)《六韬·武韬·兵道十六》引有“黄帝曰”,黄帝的传说最早出现于《左传》、《国语》、《逸周书》,这三部古籍均为战国时作品,尽管所依据的材《六韬》书影料可能会早一点,但黄帝的传说流行却在战国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后。所以,引用黄帝之言的书只能在战国以后。
(3)《六韬》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骑兵部队的编制、骑士的选拔和骑战战法,其最高战术单位是二百骑,车骑比例是一比六或一比十,主要任务是邀敌、追击、奇袭和骚挠敌人等。这些情况既不是春秋时期的情况,也不可能是汉以后的情况,因为汉时骑兵已跃居于诸兵种的首位,韩信破赵时用骑兵二千名;文帝时一次出征动用骑兵十万名,车骑比例达一比一百。所以说《六韬》反映的骑战只能是战国时的情况。
(4)《六韬》中的“避正殿”、“将相分职”、“万乘之主”、“百万之众”等内容都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