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省的风俗有睡火炕 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有睡火炕的习惯火炕多以土坯或砖砌成,上面铺上牛皮纸,刷上油漆,既干净,又美观大方。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炕在里屋,炉灶在外屋,做饭烧火,烟热通过炕洞转一圈到烟囱腾升,一日三餐烧三遍火,炕面上始终是热乎乎的。
冬钓
说起钓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垂钓绿弯春”、“荷动知鱼散”的千古名句,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流水潺潺的江畔河边那一个个聚精会神、规规矩矩端坐的垂钓者身影。然而,东北人的寒冬垂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白雪皑皑、千里冰封的江面上凿开个脸盆大的冰眼,把系在半米长短棍上的渔线投入水中,然后,手持渔竿上下抖动,说说笑笑中把鱼儿钓上来了。奥妙何在?原来,渔线前端系着个小“木头鱼”,“鱼”身上拴着钩,鱼儿看见摇头摆尾的“小鱼”,信以为真,瞅准了一口吞入腹中,可谓“愿者上钩”。
用这种办法,一天可钓到几十斤大鱼呢。这一钓鱼术,与东汉年代王充《论衡·乱龙篇》记载的“木制丹鲤饵”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不知高超多少倍。
二、吉林长春的风俗习惯
吉林长春的风俗习惯:
1.东北大秧歌: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
2.踩高跷:流行于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3.饮食:吉林是大米、玉米之乡,菜肴比较符合大众口味,主要有三大特点:油大、盐多、菜码大。东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咸味都比较重。
4.戏曲:吉剧,发源于吉林长春,是由建国后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
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 、《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江姐》、《雨夜送粮》、《买菜卖菜》、《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等。
扩展资料:
方言:
长春话是长春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起源于大量河北、山东移民与原关外汉人和满族人语言的混合。
由于长春城区在建国后工业、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各地移民大批融入,所以又形成了口音较四邻农村县份更轻、更接近普通话的特点。
宗教:
长春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且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并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96处。
长春的寺观教堂有长春万寿寺、护国般若寺、百国兴隆寺、普门寺、大佛寺、长春观、长春天主教堂、长春西五马路基督教堂、长春市清真寺等。
萨满教曾流传于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为众多满族人所信仰,因此其宗教特质成为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萨满文化研究所是东北地区仅有的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春
三、谁知道吉林的传统佳节文化?民风民俗,地理民居特点?
【吉林的节日】
春节等传统习俗东北三省基本相同.
吉林省的地方节日性活动很多,以“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较有影响。这些活动均由政府出面组织。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八月中下旬举行,每次电影节都有海内外电影界名星及大腕参加,备受瞩目。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则以招商活动为主。雾淞节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举行,因为只有这时才是观赏雾淞奇景的最佳时机。
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首推吉林北山庙会,该庙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举行,届时有来自北方数省的十数万群众参加,盛况空前。
吉林朝鲜族传统习惯中,较为重要又延续至今的主要有3月3日春游活动和9月9日登高活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带着丰盛的食物到山川、公园或风景区野餐,并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吉林民俗风情】
【吉林地区的汉族民居】
绝大部分是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多半从事工商业或农业生产,分散居住在城镇和乡村。同当地的满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修建了许多与满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筑。在很大部分有与满族住宅相似的地方.在吉林地区民居大宅,都会在迟头关键部位进行重点雕刻。在吉林地区民居大宅之中最常见到的是三雕:一为木雕,二为石雕,三为砖雕。这三种雕刻在当地民居装饰主面极为普遍,其内容都以松、竹、梅、兰四大重点雕刻。
【吉林市满族民间居住建筑】
吉林市房屋为了防止火灾普遍做到砖瓦到顶的硬山顶式。墙面除前檐部装修外,不露一根木材。房屋普遍建筑前廊或木板雨搭成为固定规律。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族镇房屋则不如吉林的体型高大,普遍做挑山式房顶,并在山头钉木搏风板,屋前没有前廊和木板雨搭,显得轻巧玲珑。
大门采用光棍大门、四脚大门落地大门、木板大门,院子中庭设立神杆(索伦杆),再以“木板障子”、“木板影壁”陪衬,格调统一,别具风趣,这也是因为满族善于使用木材的特点。另外房屋构造规整大方,建筑艺术的装饰很为细致。又因为借间而影响到风门,普遍开在东南,普遍开在东南,成为不对称式,这又是满族住宅的有一大特点。乡村中的草房,在房脊部为了防止风吹房草纵横方向压以木杆,成交叉式或做成马鞍式,这种用法形式也是满族建筑所特有的。上屋(西屋)为主,屋内宽大,三面设炕,在万字炕的墙壁上供奉神牌。
【吉林朝鲜族民居】
在农村每户民居多由单栋房屋构成,屋前屋后即是菜圃,房屋低平,瓦屋顶常做成歇山式,坡度平缓,墙面粉刷成白色,露出木柱本色,表现出雅致朴素之美。
四、有关吉林省的年节、岁时、方言、习俗等
吉林方言
吉林方言与东北方言相似,由于原住民以满族为主,现在的汉族大部是由山东、河南等地移民而来,加之东北曾被俄、日短期占领,因此方言有些五花八门;虽然方言在城市已经少见,但农村仍是方言满口,西游的网友若来吉林,还真得了解一些呢…..
介嘎达————这里、这个地方的意思,介是这的意思
捏嘎达————那里、那个地方的意思,捏是那的意思
贼 ——— 最或很的意思,如贼多、贼好、贼漂亮等
老鼻子了———很多、太多的意思,与鼻子无关
银 ———— 人的意思
拇们 ———— 我们的意思,拇字用的是鼻音
哈 ———— 啥的意思,读二声,常见的有:你干哈呢?
睐悬 ———— 睐是扯的意思,睐悬就是讲耸人听闻的事、吹大牛
绷丁 ———— 经常的意思,如:你绷丁骂我!
二虎吧唧—— 缺心眼、冒冒失失的意思,也称虎了吧唧
好使———— 神通广大、顶用、能办事的意思,如:你到公安局好使不好使啊?
面 ——— 软或笨的意思,如:这个人真面!再如:面他!意思是打他!
电炮 ——— 打仗使用的下勾拳,但要打在下巴上,如:给他一个电炮!
小撒拉蜜—— 跑腿、跟班的人,类似于广东的马仔,与小蜜无关
电驴子——— 摩托车
摩电———— 有轨电车
大氅 ——— 大衣
皮筒 ——— 皮大衣
手闷子——— 棉手套
靰拉 ——— 冬天穿的鞋
卫大罗——— 水桶,外来语,源自俄语
布拉吉——— 连衣裙,源自俄语
列巴 ——— 面包,源自俄语
大鼻子——— 对俄国人的蔑称,现通指洋人
榻榻米——— 床垫子,源自日语
上垓———— 上街的意思,垓是街的意思,源自云南话,60军驻长春时带来的
票房子——— 候车室、售票室的意思
方言土语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 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 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 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 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 :这地方。 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 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 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 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 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 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 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 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 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 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 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 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 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
喂大罗:水桶(俄语)。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 外屋地:厨房。
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 干脆。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 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 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 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 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 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贼亮:特别亮。
吉林小吃
白肉血肠 朝鲜族沉藏泡菜 打糕 会友发包子 健身美容食品——薏美酥 芥末墩儿 冷面 李连贵熏肉大饼 清蒸白鱼 什锦田鸡油 筱筱火烧 筱筱火勺 新兴园蒸饺 延边苹果梨 延边鱼香泡菜 掌上明珠
吉林饮食
吉菜是采用吉林当地产野生、绿色、天然原料与特有的烹饪工艺,集吉林省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系列菜式。吉菜刀工精巧细致,色泽造型讲究,五味调合香醇,具有很高的饮食文化品味和滋补保健功能。
吉莱代表菜晶多样,主要名菜有:长白山珍宴、吉莱生态宴。砂锅鹿宝、清蒸松花江白鱼等
吉林的风俗禁忌
接神
在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年夜接神是为了祈福,接神主要是接财神。
接神时屋门洞开,在庭院设供桌,桌上陈设香供蜡烛,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进室内,室内人要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立刻高兴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这时要有一人从屋外抱进一捆柴,女主人要问:"抱进柴了(财)了?"抱柴人马上高兴回答:"抱进柴(财)了!"柴谐音为财,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高高的被落上,这时男主人要问:"小子起来了吗?"这个孩子立刻从被落上起来,高声答道:"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
女主人开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饺子,煮时故意煮破几个,男主人问:"挣了吗?"女主人答:"挣了!"忌讳说煮破,以挣取其挣钱的吉意。这时放好桌子,端上水饺,全家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解放以后,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贺春节,接财神的习俗渐渐消失了。
吉林民风民俗
朝鲜族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具有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族爱穿素白服,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重视教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乡”、“足球之乡”著称于世。
满族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和具有革命传统的民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已通用汉语文。满族妇女喜爱穿着旗袍,样式美观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已成为中国传统女装,并深受青睐。满族传统的礼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习俗、育儿习俗等,现在还影响很多地区。其绘画、剪纸、歌舞、曲艺、民间故事、民族体育传承久远,至今流行。满族饮食独具特色,“满汉全席”闻名遐迩。
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服饰、饮食、住行、建筑、婚俗、丧葬、禁忌和礼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县、民族乡成立纪念日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都举办那达慕(娱乐)大会,开展赛马、叼羊、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
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吉林锡伯族风俗
独具特色的冰灯、河灯和庙会是吉林传统文化习俗。吉林是冰灯的故乡,吉林人民3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吉庆娱乐活动。最初的冰灯是在器皿中盛水,待其冻结到一定程度形成冰壳时,倒出中间的水,然后在中空的冰壳内点燃灯火而成。河灯是超度溺水亡灵而作的法事演变为文化娱乐活动的。
吉林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姿多彩的满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吉林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宗教祭祀诸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满族文化的印迹,依稀可寻觅到几百年前的风采。马褂、旗袍是满族的民族服装,曾风行于全国。满族的食谱和菜肴颇具特色,白肉血肠是独享吉林食苑的美味。宽敞的庭院和山墙上的垂鱼、腰花砖雕饰件以及庭院东南角竖立着的祭祖喜鹊的神竿——索罗竿,是满族四合院的鲜明特点。
吉林市市区有1742年修建的东北最大的孔庙——吉林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北山古庙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陨石,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情。
东北的年俗(辽宁·吉林·黑龙江)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 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 (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 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 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 ,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 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满族的春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