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广东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泥砖屋是两广地区广西广东的特有建筑泥砖屋。
泥砖屋从唐朝至今,其制式经历了千年历史。在岭南地区,百越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就是以这种建筑为主。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中说: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四壁不加涂泥。正是两广地区广西广东的特有建筑泥砖屋。
泥砖屋制作介绍:
田泥掺沙约三分之一,加稻草碎,加水拌成糊泥,然后用规格的木模压印成块,晾干之后甚为坚固,便可垒砌成屋墙。使用它一百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当住户发现泥砖有松腐现象时,将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贵的土杂肥。
所以农家喜用泥砖屋。泥砖屋的墙脚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砖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这种屋只建一层,高约4米,很少有超过两层的,怕建得太高不稳固。这些房屋用田泥制成的长方形砖垒叠而成,十分简朴大方。
有的泥砖屋至今仍保持完好。泥砖屋直接在墙上架梁,梁上直接竖钉椽(格子),用烧制的小青瓦片,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
二、广西陆川民居特征和民俗风情
广西陆川民居特征
1.“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多为亭台楼阁,回廊曲径,依山构筑。所有房屋建筑均为砖墙瓦顶,基本保持着浓郁的乡风民俗。
2.专门旅游区内门景、长廊、小桥、池塘、石山、房屋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融中国各庄之大观于一炉。花草树木因地而种,因物而配,因意而设,品种之多,花色之众,300多种的龙鳞松,80多龄的龙眼树,高耸云天的草椰树,低如侏儒的千年矮,大逾双抱的白玉兰,小似火柴的文丝竹等,共有150多种,盆花数以千计。既有乔木性与灌木性的综合,又有木本花载与草本花卉的结合;既有四季常青的园林特点,又有色、香、味、美互相配合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整座山庄山与水,花草与树木的相互衬托、相互制约的建设艺术。
3.外貌与普通农舍相似,房舍则是依山构建,因地设景;全部建筑物都是砖墙瓦顶,小巧、通俗,是课书养身怡情的好地方。
广西陆川民俗风情
1.温泉养生特色
陆川县着力将九龙温泉、谢鲁温泉打造成为高端温泉养生旅游景区,重点推进世客城温泉养生项目建设,同时拓展一批温泉养生旅游体验项目,做大做强温泉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养生陆川”的旅游整体形象,把陆川建设成为集康体、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国温泉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马盘百里客家乡村生态
陆川县以“农”字当头为主线,以马盘二级公路为主轴,大力发展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马盘二级公路沿线油菜花、橘红、韭菜、莲藕、番石榴、淮山等绿色观光农业。围绕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马盘公路沿线农村大力开发一批客家特色乡村农家乐。
3.桂东南红色革命旧址
陆川县通过坚持保护革命历史文物与弘扬革命文化精神相结合,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加大塘寨村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干线公路建设、文物保护和修缮﹔在革命旧址开展红色旅游产品展示推介会、红色旅游风光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和红色革命文艺演出等系列红色旅游活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4.陆川八景山水
东山景区、西山景区、龙珠湖景区、谢鲁山庄景区、龙颈瀑布景区、谢仙嶂景区、沙湖嶂景区、伏波将军纪念堂等陆川八景是陆川传统旅游风景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基础。陆川县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提升景点硬件、丰富人文内涵、打造景观品牌等综合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区的二次腾飞,打造成为桂东南一流山水旅游胜地。
5.陆川县啀戏
此戏是以啀话进行说唱的戏种,以讲述客家人劳动、生活、爱情、家长里短、悲欢离合等为题材,有一套较完整的戏剧唱腔。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啀话问字定音,语言显得干净而清晰,在音乐上以大二度、小三度、前倚音较多,如宜(你)、啀(我)、来、从、黄、河、铃等,其次是以3、4、5、8度大跳为主,曲式结构以单段体为主,每个唱腔有四个乐句或两个乐句。啀戏广泛分布于陆川县所辖的14个镇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温泉、大桥、横山、乌石、滩面、良田、清湖、古城等镇的民间啀戏剧队常年开展活动,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比如客家风情表演唱《卖豆腐花》、客家山歌剧《相亲》、客家啀戏《垃圾风波》、情景歌曲《印象·客家情》、《陆川名猪美名扬》等一批具有浓郁客家文化元素的精品节目,分别获得自治区八桂群星金奖、银奖、玉林市文艺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各类奖项。
三、在广西这一带的特色民居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广西特色民居是:吊脚楼。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四、广西居民建筑特点是什么?
广西居民建筑特点:广西因为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自古以来,山民就根据这些特殊情况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适应这儿地理和气候的建筑,其中,又以侗族的建筑尤为具有代表性。
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
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
广东居民建筑特点:广东地属岭南。其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人文习俗、民族迁移、社会进展等形成了以广府、潮汕、客家建筑文化三大体系为主的广东民居特色。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下山虎在当地也称爬狮,下双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
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客家民居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样有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五、广西传统建筑民居特色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在哪里,地方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与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广西拥有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 广西文化 去探秘广西的民居特色吧。
干栏
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称麻栏,意为楼居。《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
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
侗族楼式住宅。起源早。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主柱落地,承受重力。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采光均佳。防潮湿。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
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又称“禾晾”。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顶端两侧各40厘米成人字形的树皮为盖以遮雨。将收获的农作物扎束跨挂于桁条上,让其自然干燥。
这种晾干方法,起始于将农作物悬挂于住宅四周屋檐或树枝之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多,逐步形成了“禾廊”。“禾廊”多见于日照短的山区的塘、溪、小河边。其优点为结构简单,耗费低廉,特别实用。
七门房
门开七面的一种农家传统住宅。七门,即大门,中门,后门和大、中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中、后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其优点:关闭中门即成两套两房一厅,互无影响的两单元住宅,便于父子、兄弟分居。畅开中门,即为四房两厅的单元房间。这种住宅一般为木或砖(土砖、土冲墙)结构。
船家
水上居民“以船为宅”的一种住宅。分一、二或三、四层,每层面积不等。由于广西河道纵横,四通八达,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以船为宅。优点是不必买地建屋,集全家生产、生活为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