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名歌有哪些?
苏北地区:
《打麦号子》:这是一首靖江民歌,它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号子这首歌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质朴粗犷,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统一劳动步调,表现了打麦者的干劲和炽热的劳动热情。演唱者运用靖江方言,加上"海棠花儿哟哟"的衬词,使地方色彩更加浓郁。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一下这首民歌的音乐特色,写在草稿纸上。(下面各首也采用同样办法)
《唱唱扬州三把刀》:这是一首采用杨柳青调填词而成的扬州小调。作为小调它旋律流畅优美,作为苏北民歌它情绪明快热烈。歌曲属五声宫调式,四句结构。一、二、四乐句句尾皆有衬腔,第三句为垛句形成的衬句,用以加强气氛。赞颂了扬州服务行业中的"三把刀"--厨师、理发师、修脚工文明服务的新风尚。
苏南地区:
民间小调是全国有名的,又称为小曲,多产生于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它的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整匀称,内容以对历史传说的咏唱,自然风光的描绘,离情别愁的抒发为主。
《无锡景》是一首歌唱无锡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传统小调,不仅盛传于江苏,全国各地都有传唱。
歌曲为四句结构乐段,五声宫调式。用眼富有江南特色,曲调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曲折委婉,色彩性乐汇"1216 5"贯穿其中,作逐级向下模进:"6165 3 ,5653 2 ,3532 1",使旋律愈加细腻秀美,语气愈加恳切委婉,又因在宫调式基础上,多处糅合进同宫系统羽调式的音调,造成调式调性色彩的微妙变化;歌词中句逗处的"呀"等衬词,一字一音均占一拍,起了加深歌者表述口吻亲切动人的作用,这些都使这首小调更加动人心弦。用吴语演唱,则乡土气息散发得益加浓重。
《搭凉棚》(昆山民歌)是一首充满泥土气息的山歌,风趣地将昆虫按季节编织在民歌中,并将其体态和生活习性用精练的语言予以概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幽默。
《搭凉棚》虽称之为"山歌",但从它的音乐性质来看,更接近于小调体裁。
歌曲为四句结构乐段,羽调式,节奏灵活多变,曲调富有江南民歌风格。全曲四句中,二、四两句是衬腔乐句,一、三两句的前半句是正词,后半句为衬词衬腔,短短一首歌曲,衬词衬腔占有如此大的篇幅,对活跃气氛、增加诙谐成份,体现劳动人民开朗幽默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一句异峰突起,先在高音上盘旋形成高潮,然后有层次地舒展地下降,又一次赋予歌曲轻松快乐的情趣。
江苏,特别是昆山那边都有哪些艺术形式?或者说有什么特色?我就只知道有个昆曲,麻烦详细一些!谢谢。
有淮海戏、昆曲、淮剧、扬剧、通剧等。
1、淮海戏
淮海戏,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
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4。
2、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3、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从而形成了淮剧。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扬州市宝应县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扬剧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
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
5、通剧
通剧,是江苏南通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僮子是民间的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
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戏